山東學前教育改革經驗和成效有哪些?來看看教育部新聞發佈會“詳解”

中國山東網11月29日訊(記者 徐從芬)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幼有所育也是人民群眾共同的期盼。28日上午,教育部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有關情況及工作進展,同時對山東省在學前教育深化改革發展上的經驗和成效也進行了詳細推介。

出席新聞發佈會的有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呂玉剛司長,姜瑾副司長,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廳長,貴州省教育廳鄒聯克廳長,還有專家代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虞永平教授。

會上,在呂玉剛司長介紹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總體情況後,張志勇廳長介紹了山東省對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進行規範管理,以及完善教師編制補充和待遇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有關做法。他介紹,今年5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普惠率達到80%,將學前教育工作成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強化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目前,全省採取的措施和主要成效是:第一,重規劃,強化公共服務佈局。一是科學規劃。以縣為單位制定學前教育發展規劃和幼兒園的總體佈局規劃,每年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000所以上,新增學位50萬個。二是優化佈局。在城鎮按照每3000到5000人居住區設置1所6個班以上規模幼兒園的標準,來規劃建設配套幼兒園;在農村每個鄉鎮街道建設至少一所達到省級示範性幼兒園標準的公辦中心幼兒園,按照覆蓋3000至5000人口的標準建設村辦幼兒園。

第二,擴資源,解決入園難的問題。實施“六大工程”,擴增學前教育資源總量。一是強化城鎮幼兒園配套建設工程。由住建部門牽頭,明確教育、規劃、土地等部門的責任,設置“制度卡口”,做到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建設施工、同步竣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確保幼兒園的公益普惠性質。二是啟動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由省政府副秘書長任組長,加強部門的協作,對未規劃幼兒園、規劃幼兒園不足、建設不到位、移交不到位、使用不到位五種情況進行分類整治,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以日照市為例,目前已有7所幼兒園通過了無償移交、2所通過回租辦成了公辦園,29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助辦成了普惠性民辦園。三是實施農村幼兒園建設與提升工程。按照大村獨辦、小村聯辦,實現了貧困村學前教育的全覆蓋。四是實施民辦幼兒園發展工程。落實用地、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辦園。五是實施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計劃。通過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教師培訓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的發展。目前普惠性民辦園佔民辦園總數的48.8%。六是實施“優質園+”辦園模式。建立完善示範園對薄弱園、農村園、民辦園的結對幫扶機制,全面推行鎮村一體化的管理體制。

第三,核編制,解決機構和隊伍問題。一是核定機構編制。重點將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實驗幼兒園、鄉鎮街道中心幼兒園、公辦學校附屬的幼兒園納入機構編制管理;對未納入機構編制管理、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幼兒園,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二是核定人員編制。2018年,按照編制標準全面完成公辦園的教師核編。編制總量無法滿足的地區,探索實行人員總量備案管理,年內全省公辦園將全面完成核編工作,預計將會有1700多所公辦園新納入機構編制管理,保障公辦園的教師需求。三是提高培養層次。實施公費師範生鄉村幼兒教師培養計劃,每年招收1500名。這個工作我們2018年已經開始啟動。新進教師必須達到專科及以上學歷。

第四,創機制,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一是加大財政投入。2018年我們將省級學前教育專項資金補助提高到了3.9億元,加大對市、縣學前教育投入力度。二是制定生均撥款標準。省財政廳會同教育廳制定了公辦園生均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和普惠性民辦園生均補助標準,每生每年不低於710元。也就是小學生均撥款的標準。三是完善分類收費機制。對幼兒園實行分類評估,依據評估認定的結果實行分類收費、優質優價。

第五,強管理,解決保教質量問題。一是加強督導。建立責任督學制,每10所幼兒園配備一名兼職督學。二是啟動無證園整治。目前,全省已取締無證園826所,整改、准入569所,明年3月底將全面完成無證園的整治。三是加強小學化治理。標本兼治,一手抓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治理,一手抓好小學的零起點教學,我們出臺了零起點教學指導意見,治理的效果已經開始呈現。

下一步,山東將貫徹落實好全國教育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加快推進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在幼有所育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會上,鄒聯克廳長還介紹了貴州省擴大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方面的有效做法。虞永平教授作了《開啟新時代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徵程》的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