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巴卑爾和他的莫臥兒王朝

簡明:巴卑爾和他的莫臥兒王朝

(巴魯剌思 巴卑爾/來自網絡)


就像先祖帖木兒的綽號為“瘸子(跛子)”一樣,同樣具有黃金家族血統的扎希爾.烏德.丁.乃顏.巴魯剌斯,也因為其外號巴卑爾(即“老虎”)而聞名於世。

傳說中的巴卑爾機智、勇敢、力大無比,據說他曾經僅僅用幾分鐘時間就殺死了5個敵人,還有人說他能不知疲倦地在兩天內騎馬穿行200多公里。

為了和別人打賭,他甚至能連續兩次遊過恆河。

他繼承了黃金家族和先祖帖木兒血液中的能征善戰的獨特基因,在短短的時間裡以少勝多,擊敗了立國數百年的德里算端國,建立了南亞歷史上著名的莫臥兒王朝,也實現了鐵木真生前未能征服南亞的夙願。

巴卑爾還是一位文學家、詩人,他創作完成的《巴卑爾回憶錄》今天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是研究中古時期南亞、印度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

他一生撰寫了大量的公文,為了解那個時期南亞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經濟社會情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和鐵木真相似的是,巴卑爾在總體上採用了宗教寬容的政策,儘管他本人是一位穆斯林,在他建立莫臥兒王朝以後,允許印度教、奢那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南亞大地上共存,同時他把蒙古、波斯、突厥等文化帶入了南亞,為南亞文明注入了新的元素。

少年時代的巴卑爾面臨的是帖木兒離世以後中亞分裂、戰爭頻仍的狀態,他1483年(北元達延汗四年、明憲宗成化十九年)出生於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塔什干附近的巴魯剌斯部族,是帖木兒嫡六世孫,其母親和祖母均為黃金家族察合臺系後裔。

11歲時父親去世,幼小的巴卑爾就不得不接過了亡父留下的一塊領地,成為中亞眾多小汗王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在14歲的時候,巴卑爾就帶領軍隊攻佔了形式上的帖木兒汗國首都薩馬爾罕,讓當時各種實力刮目相看。

但是好景不長,1500年從北方南下的故欽察汗國後裔率領的月即別部(即後來的烏茲別克民族)大敗了巴卑爾,後者被驅逐出了河中地區。

巴卑爾面對月即別部的追捕,只能隱姓埋名、東躲西藏,在最困窘時甚至不得不在鬧市流浪和乞討。

但不甘寄人籬下的他暗自積聚著實力,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1504年(北元達延汗二十五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當看到阿富汗內亂不止有機可乘時,他果斷地帶領僅僅三百人的“死黨”南下攻入阿富汗,並且很快佔領了喀布爾,建立了自己的小國家。

很想恢復先祖帖木兒榮光的巴卑爾一直希望殺回中亞,他聯手波斯人,甚至委曲求全地承認波斯人對自己的宗主權。

巴卑爾在波斯人的幫助下,曾經一度將烏茲別克人打得落花流水,結果後來由於中亞多數遜尼派穆斯林居民反對什葉派的波斯人,使得同樣是遜尼派的烏茲別克人得以捲土重來,又把波斯人打敗了,並且把巴卑爾趕回了喀布爾。

年輕的巴卑爾在經歷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以後,認真地考慮了自己的未來,他知道回到故鄉中亞已經是不可能了,必須考慮新的擴張方向。

他想到了遠祖鐵木真,這位震撼世界的蒙古人一生征服了無數的民族和國家,但是卻因為在征服南亞的一場戰役的失敗而再也沒有對南亞動過念頭;他想到了先祖帖木兒,雖然長驅直入數千公里,而且一舉殲滅了德里算端的主力部隊,還攻佔了其首都,但是竟然沒有留下一兵一卒,任由德里算端在帖木兒走後依然保持著獨立;他想起了親近的察合臺諸汗,曾經一次次派兵前往阿富汗和南亞,但是僅僅在滿足了對方的稱臣納貢和劫掠後就撤回了。

巴卑爾找到了自己的方向——1513年左右,他藉口受當時德里算端國旁遮普省總督的“邀請”,率兵從阿富汗南下,隨之佔領和控制了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地區。

在這裡,巴卑爾改變了遠祖鐵木真和先祖帖木兒重征服、重搶殺而輕治理的做法,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揮宗教“麻醉劑”的功能不斷消弱抵抗力量,同時適當愛惜民力、注重農業和經濟建設,從而為自己建立穩固統治和未來的擴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25年(北元阿拉克汗六年、明世宗嘉靖四年),巴卑爾在喀布爾集結了軍隊後向南亞腹地進發,到第二年年初,他的軍隊已經來到了算端國首都德里城下。巴卑爾的12000人軍隊面對的是算端的10萬大軍,按理說後者佔盡天時、地利,取勝應該毋庸置疑了。

但是巴卑爾在南亞西北部10餘年的經營,不僅使他兵強馬壯,而且獲得了比較好的民意支持,而算端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其10萬大軍也是臨時拼湊而成,將帥各有異心,軍心非常渙散,和巴卑爾訓練有素的軍隊戰鬥力根本沒法比擬。

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巴卑爾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並且攻佔了德里。

1526年4月27日,巴卑爾在德里大清真寺舉行的禮拜儀式上,把自己加冕為“印度斯坦皇帝”,這標誌著莫臥兒王朝的建立。

面對百廢待興的帝國,巴卑爾汲取了先祖帖木兒的教訓,他一手抓軍事征服,先後剪除了數個軍事割據團體和桀驁不馴的地方部族實體;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在中亞和阿富汗等地的統治經驗和比較先進的政治體制搬到了莫臥兒,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政權體系,理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此外,他還注意考量各部族、宗教團體的利益,適當給地方“實力派”放權,從而在短時間內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並且逐漸統一了幾乎整個南亞大陸。

巴卑爾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文化人”,這一點體現在他熱情洋溢的文化氣質上。

我們知道,經過鐵木真黃金家族後裔特別是察合臺系在中亞的幾百年經營,各種文化互相浸淫,到帖木兒時代已經形成了包括察合臺語言、察合臺文字等在內的一整套文化體系。

就巴卑爾本人而言,他既是一位察合臺文(主要由蒙古語和突厥語元素結合而成)大師,精通突厥化了的蒙古語、波斯語等語言,也對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

因而,在巴卑爾統治時期,南亞次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事業有了長足的進展。

簡明:巴卑爾和他的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泰姬陵/來自網絡)


儘管已經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了,但是巴卑爾依然以自己具有黃金家族血統而驕傲和自豪,為此他特意將自己建立的新興帝國定名為“莫臥兒”,實際就是“蒙古”的轉音。

他在世期間大力推廣以蒙古語為基礎形成的察合臺文,經常組織帝國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排演以鐵木真和帖木兒為原型的文藝節目,還在閒暇組織有關人士一起吟詩作賦,為帝國的發展和自己歌功頌德。

1530年(北元阿拉克汗十一年、明世宗嘉靖九年),戎馬一生、文武雙全的莫臥兒王朝開國皇帝巴卑爾去世了,享年47歲。

在他死後,其子胡馬雍即位,他受父親影響,也是一位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帝王,但是缺少了巴卑爾身上那種智慧和堅韌不拔的力量,結果被帝國境內的反叛者打敗了,只好狼狽地逃往巴卑爾的老朋友——波斯人那裡。

後來儘管在波斯人幫助下成功地恢復了帝國,但是胡馬雍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勝利和榮光,就不慎從藏書樓上摔下後死去了。

但是,胡馬雍的陵墓確實無與倫比的珍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併成為受聯合國保護的文化遺產,因為這座陵墓不僅是南亞大陸第一座花園式陵墓,而且其建築風格融入了蒙古、阿拉伯、波斯、印度、突厥等多種文化和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元素,被稱作“莫臥兒式建築風格”,與中國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建築風格同樣聞名於世,堪稱世界建築藝術的奇蹟。

自胡馬雍以後的歷代莫臥兒皇帝大都喜歡文學藝術,也多是建築學的專家,他們的陵墓無不令人流連忘返,皇后和妃子們的目的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著名的泰姬陵。

莫臥兒王朝共歷皇帝17位,立朝332年,在1858年被英國殖民者所滅亡。

簡明:巴卑爾和他的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