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話癆,現在上小學後特別不自信,怎麼辦?

微微現實


孩子幼兒園時候話癆,說明孩子有很強的表達慾望。

如果話癆了這麼多年,上小學一年級組織語言能力還不好,只能說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沒有跟孩子形成有效的語言交流,或者家長一直在用對待小嬰兒的說話方式來交流。

家長可以關注一下,我們跟小嬰兒交流的時候,經常用語氣詞、疊詞,不構成完整的語句,更不會有高階一些的書面化語言。

所以,孩子這幾年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看來是都用在效用不大的低階重複上了。

不過剛剛一年級,還來得及做補救。

家長注意平時跟孩子交流時多使用完整的成人化的語言。

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其實,在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我們就應該摒棄那種“吃飯飯睡覺覺”之類的疊詞,孩子一樣聽得懂,還少走了語言學習的彎路。

對於孩子不自信,那就應該深究原因了。

是從小一直不自信?還是上小學後才開始出現的改變?

如果是從小不自信,那就是家長的養育方式有問題。具體問題還需要具體分析。

如果是上小學後才出現的改變,那就一般是幼小銜接做得不好,孩子不適應小學的學習,突然出現的學習困難讓他失去自信。

這種情況家長不要批評孩子,要記住錯誤出在家長身上,是你們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引導,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做充分的鋪墊。該受批評的是家長。

在幫助孩子方面,家長注意這幾個方面:

每天耐心陪孩子寫作業

如果孩子不會,就多給他講幾遍。期間要多鼓勵多引導;

平時有意識引導孩子安靜下來多讀書

一年級的孩子認字不多,家長可選擇文字比較少的繪本跟孩子一起閱讀;

閱讀過程中,一是有意識引導孩子多認字,二是注意多多讓孩子講故事給大人聽,以此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讓孩子努力完成自己分內的事情,比如整理書包、穿衣、洗臉、刷牙等等。有條件的話再讓孩子適當幫大人乾點家務活,期間多多表揚孩子的表現。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自信。


養育孩子是個技術活,家長一定記住,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明顯缺陷,往往都對應著家長不得當的養育方式。


章曉說


孩子從話癆變成不自信,肯定和家長及幼兒園的老師都會有一定關係。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性格上都會有變化,三歲前正是牙牙學語期,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強,對外界事物也比較新奇,孩子看到什麼都想和家人分享,也就喜歡說話。


隨著年齡增長,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對外界的認識,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時,是不是沒有得到大人的同意或者讚賞,在學校是不是老師缺乏對他的關注。平時家長是不是對孩子的事過於代勞,也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小學不同幼兒園,缺乏老師的照顧,很多事都需要自己處理,包括和同學之間的相處,讓他一時不能適應,在學習方面可能也不太出眾,這就產生了不自信。

家長也不要因為這事著急,孩子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會改變。家長平時對孩子不要過於嚴厲,該表揚的時候還是要表揚。我個人覺得,讓孩子變的自信,老師是最好的辦法。我女兒也是那種不太自信的人,一年級的時候老師總是說她學習挺好,就是不愛發言,她就是不自信怕說錯。現在二年級變的特別活潑,就是現在的老師經常表揚她,說她作業寫的很棒,讓她經常幫老師的小忙(發發作業,取個東西),現在讓她幫忙管理班級,每天回來都特別開心。所以我建議你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讓老師對他多關注,多表揚,孩子肯定變自信。



靜等花開1206


承邀,謝謝。

對於這個小話癆的轉變我倒覺得沒必要大驚小怪,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這是個內向敏感的小傢伙。

從小的話癆是思維活躍,但大人們不一定認為這樣好,當孩子插話,或說得不對時,大人有時會當眾阻止。幼兒園的老師也會為課堂紀律好而批評他,總之當他敏感的覺得別人不喜歡他這樣時,他在有意的改變自己。這就是當他上了小學後要在新的集體中重新開始的態度。所以家長不必太著急,還是和孩子認真談淡,看看他到底怎麼想的,鼓勵他支持他的改變。

做為語言,不僅僅是表達看法和主張。更主要的是組織詞彙和精確地表達,這就需要多讀書多練習,通過學習和對話積累語言表達能力。家長要多陪伴給予支持,多讀書掌握技巧,久之就可以成為語言天才。

關注孩子成長,改變不一定是壞事

我是返鄉歸來,您的關注是我的幸運。


返鄉歸來


看了這個問題,感觸頗多,我家寶寶今年也上小學了,他就是個小話嘮,我說一下我陪他的成長經歷吧,他三歲那年我打了他一次,起因是他動手打他媽媽,我照他屁股就打了兩巴掌,可能第一次打孩子吧,沒掌握好力度,他媽媽一看寶寶屁股紅了,立馬跟我吵起來了,寶寶嗚嗚的哭,我的心裡也很難受,看著他怯生生的眼睛,我真怕嚇著他了,我立馬蹲下,扶著他的胳膊,慢慢地說“打人不對,爸爸跟你道歉,對不起了”。這次事件,我反思了很久,一個三十多的老爺們,怎麼能欺負小朋友呢,而且平時我們一家都相處的很融洽,寶寶很有安全感,我直接上手打他,很顯然,他沒有想到,也沒有時間反應,我竟然會打他,會造成他的安全感缺失,對突發事件感到害怕恐懼,其次才是屁股的疼痛。應當提前告訴他,這麼做不對,來趴好,爸爸打你屁股,讓他有個反應時間。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動過手,更沒有吼過他,我實在是生氣了,忍無可忍了,我就告訴他,爸爸生氣了,不想陪你玩了。

有些時候,顯然這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尤其是孩子對於玩具和零食,天生就沒有免疫力,每次去超市,他總要我們買零食或者玩具,剛開始我告訴他只能選一樣,後來我發現了,我今天陪他買了,明天他讓媽媽再陪著去買另一樣,看來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於是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問他問題,在商店裡他看上想買的玩具了,我問他這個玩具怎麼玩啊?他會神采飛揚地給我講解一番,聽他講解玩具,挺有意思的,而且還鍛鍊他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等他講完了,我說,這個玩具,你已經會玩了,我們再看看別的還有沒有你喜歡的,一個下午他能給我講解好多玩具的玩法,我也能從他的語言中瞭解他的一些想法,感覺這樣挺有意思的。

記得不讓他吃零食很長一段時間了,有次去超市在零食區就是不走了,感覺不買零食,會打滾的節奏,我說我考你一道題你要是答對了,我滿足你一個願望好不好,寶寶很開心,我說零食有什麼危害啊?他說影響吃飯,個子長不高,會蛀牙…等等,把我平時告訴他的,說了一下,我說那你選一件自己喜歡的吧,他立馬拿了一袋雪餅,放到了購物車裡,我問他這麼多危害,為什麼還選零食啊,寶寶說,爸爸,我饞了,我感覺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你的寶寶說話沒底氣,一是安全感不夠,二是知識瞭解的不夠,語言組織能力差,顯然是鍛鍊的少,說話機會不多,“我不知道”經常掛嘴邊,那麼就要多鼓勵他,讓他自信開朗,多聊他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你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每天接送他,問他天上的白雲像什麼?讓他說三到五個像什麼。聽他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無論他的觀點在你看來多麼幼稚,一定要聽他把話說完,觀點表達充分,然後你要肯定他表達的進步,哪怕是他使用了一個詞,一個成語,你要積極的告訴他,寶寶這個成語使用的太棒了。另外你要說出,他的表達對你的重要性,比如,爸爸(媽媽)今天有點累,真想聽寶寶給我講個故事啊。寶寶自信心建立以後,就可以多問他為什麼了,讓他講解自己的觀點,看法,以及他自己的理解…當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到他的邏輯認知,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作為家長,千萬不要一回家,對寶寶說,我今天工作累了,你別來煩我,自己去玩吧。


長勺奶爸


孩子上幼兒園時期,正是幼兒語言期發展的階段,也是孩子對外界好奇心發展的時期。現在上學了覺得孩子有這些問題,特別是沒有底氣,那就是對所回答的事或所做的事,沒有自信心。

我們大人一般如果沒有接觸過的事情,讓我們去做,我們肯定也會掂量掂量。同樣是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對許多事情,包括做題,都是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

我想你的問題孩子沒底氣,語言組織能力差方面,是關於學習問題方面吧。

如果是平常生活回答沒底氣,表達不好。你可以讓孩子在回答問題前,提醒他說:“彆著急,想好再說,想好先說什麼,後說什麼”。“想好你主要說什麼?” 這是培養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最基本的方式。同樣也要提醒孩子,自己能解決的事情,別一遍一遍的喊,最好是集中到一起問。

如果是學習問題,孩子不太熟練,回答時,家長的口氣再“僵硬”些,孩子就更不敢回答。

比如一年級數學,孩子“認字量”不夠,就影響讀題,理解題意……10以內加減再不熟練。孩子沒底氣,表達不好這是肯定的。

現在的數學題許多都貼近生活基本常識。孩子平常有接觸不到,所以做題就會出現問題。

總之,無論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沒底氣等問題。只要家長多讓孩子參與家庭購買活動和討論,就像類似“長勺奶爸”那樣引導孩子,多讓孩子在家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做得好,孩子自然就會有成就感。同樣生活事物和數學題又有相互聯繫。這樣也會幫助到孩子學習能力的提高。相互相成。

家長自己找找自己的原因。

我過去遇到一個學生家長,這個家長有些強勢,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剛說二句,就被家長給堵回去了。最後孩子說話只要一緊張就有些“結巴”。


海涵快樂閱讀


我的孩子快上小學了,但已經可以意識到這樣的問題。起因和干預是這樣的。

幼兒園往往都在鼓勵孩子,而且尤其是私立園都在“哄”孩子,過多的鼓勵或者變味的鼓勵對於孩子非常不好,從我孩子身上就明顯感覺,他很得意,他滔滔不絕的講著他怎麼怎麼厲害等等,演變到最後會發展成我的是對的,甚至是自我意識非常嚴重。特別有感觸。發現這個苗頭的時候,我只能做平衡,給他造逆境,明確的說這個問題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就是錯的,然後再帶孩子去分析,而不是直接告訴結果,然後希望他能通過想(思考)去判斷,我覺得這是上小學之前,我需要做的一件事。

我個人覺得,如果已經上了小學,還是要不斷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判斷錯對,通過這樣引導他,讓他的結果(答案)或是一個判斷等等,被他人“欣賞”,改變過去別人“哄”“鼓勵”似的過程,建立他的自信。

個人觀點。


VERY跨界色集思


平時多鼓勵一下,讓孩子做一些力能所及的事情,給孩子多一些肯定,要有實際意義的肯定。


比如說寶寶今天自己洗一雙襪子,可以跟寶寶講呀,寶寶今天很棒,自己能洗襪子,好多小朋友,這麼大都不會洗襪子,媽媽這麼大的時候也不會洗襪子,可以獎勵寶寶一個喜歡的玩具或者是商品。


擺地攤到底要賣什麼呢?


多鼓勵他和別的孩子接觸,多瞭解孩子害怕的原因,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讓他有自己的優越性,這樣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自然自信心就回來了!


遇見媽媽俠


小學生是剛開始有點思想的時候,要讓孩子多接觸一些新鮮事,要讓孩子在別的小孩子面前有話語權。孩子有共同話語就會好一點。在結合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就會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