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歷赤壁等多場敗仗而不傷元氣,而劉備歷一次夷陵就元氣大傷?


曹操歷赤壁等多場敗仗而不傷元氣,而劉備歷一次夷陵就元氣大傷?

史載,三國持續60餘年。期間發生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說上百場,歷史記名的就有數十場。後人每回讀史至此,大都有快哉之感。後再由《三國演義》把這段歷史渲染得無與倫比,很是讓人神往。

我在少時,也曾夢想自己手下猛士如雲謀士如雨,一舉蕩平天下。直到後來看到一個論斷,說三國是名士的盛世,是百姓的悲哀。連年征伐,大起干戈。導致人口減少,土地荒蕪。很直觀的一組數據,當時看得我目瞪口呆。具體多少我不記得了,但是我當時估算了一下比例,是十室存一。太令人傷痛了,也太令人覺得悲涼。後面還有一句點評:三國後沒多久的五胡亂華的根由也是在此,漢人太少,差點被滅族。這是漢族史上最危險的一次,空前的人物風流時代,也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這讓我改變了很多的看法,我們今日讀史論史,可以肆意評論各種事物。但我還是希望不要隨便的哄抬戰爭,叫囂戰鬥。注意,戰爭來臨,最先倒黴的必定是我們平頭百姓。而關於國家層面的事情,大家看看即可,自有專業的肉食者謀之,不必擔心。

這是寫在前面的話,也是我們談論任何戰爭的前提。

曹操歷赤壁等多場敗仗而不傷元氣,而劉備歷一次夷陵就元氣大傷?

回到問題本身,咋劉備集團像個美好的氣球,一吹就破?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要是您能夠明白打仗最後打的是經濟,這些看似複雜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接下來咱們就幾個著名的戰役簡單分析一下。

赤壁之戰歷來被宣傳為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三國那麼多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鬥。為何?逐鹿天下的主角配角跑龍套都參加了,這是天下氣運之戰。

進攻方:曹魏集團。天下粗分九州,曹阿瞞得其六。防禦方:江東勢力與劉備流亡軍團。此戰若是曹操勝利,則天下將結束多年的亂象,提前一統;無奈失敗了,這樣才分成三國。由此可見我大荊楚還是多才俊啊!(此處自戀,大家可以噴)但是實際情況是曹操集團雖被打得灰頭土臉,但是一點實際的東西都沒有丟。寸土未失,還得了大半個荊州。丟了面子,得了裡子。此乃三分之戰。

曹操歷赤壁等多場敗仗而不傷元氣,而劉備歷一次夷陵就元氣大傷?

然後來說劉備定國之戰,漢中戰役。參戰主要雙方:魏蜀。這場戰役打得時間夠長,快兩年之久。雙方互有換子,其中曹操丟的有點多。夏侯淵就是死在此戰,劉備只是丟了吳蘭雷同等人。

結束得也頗有戲劇性,雙方彼時後方都出現了問題。劉備是和孫權有了摩擦,就是荊州的問題。雖然很快解決了,但是也埋下了後面夷陵之戰的引子。曹操還是無所謂,地盤太大,財大氣粗。劉備雖然最後打贏了,但是為了支撐這場戰役,地盤上居然出現了"男子為兵,女子為運"的情況,可見當時劉備集團的窘迫了。還是那句話,窮人和富人打仗還真是打不起。曹操雖敗,情況同上。不過天下局部大戰役。

曹操歷赤壁等多場敗仗而不傷元氣,而劉備歷一次夷陵就元氣大傷?

最後來說夷陵之戰,主要參戰雙方是季漢與東吳。這次雙方都拿出了吃奶的力氣,傾盡國力。東吳是拜陸遜為大都督,總覽全國兵力;劉備是盡起舉國之兵,八百里聯營,好大的陣仗!

然後劉備敗了,一戰就丟掉季漢未來三分之二的人才。後期大家都知道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根由就是在此。輸掉糧草兵馬輜重都無所謂,屬於可再生資源。無奈把季漢年輕一代都搭進去了,其中代表就有馬良這樣的優秀人才,這就屬於不可再生資源了。

這場戰役的失敗對季漢來說非常深遠。劉備死後,就是以諸葛亮這樣的天縱之才,也花了五年的時間來平定內亂,重新把季漢從倒塌的邊緣重新拉回正軌。而到孔明六出祁山時期,看看他手下的人手,這才多少年?和季漢開國的時候一比,簡直能夠氣死人。國運之戰啊!

曹操歷赤壁等多場敗仗而不傷元氣,而劉備歷一次夷陵就元氣大傷?

對於曹操來說,從官渡之後,他打的每一場戰役都不過局部戰役,贏了當然非常好,輸了也沒多大事。而對劉備來說,每一次稍微大點的戰爭都有可能是國運之戰,是要傾其所有力氣、對賭全部家當的。所以,一場大點的敗仗都打不起啊

總的來說,這有點像現代年輕人創業。富二代擁有多次試錯的資本和機會,只要一次對就上去了。而像我這樣的窮屌絲們,面對人生的機會時,要考慮再三、掙扎再三、輾轉再三的下決定,慎之又慎!因為一旦錯一次,人生則再難有出頭之日了。

但是還是要奮鬥喲,劉大叔也是等到46歲才等來了諸葛孔明。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