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什麼是丈亭?

慈江、姚江分流

有石磯十七、八丈

上築方丈室為老隈尉謝宇

舊稱

丈亭

(下圖為丈亭古渡口)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什麼是丈亭#


地理條件

丈亭

東至三七市,西連鳳山

南隔姚江、慈江,與陸埠、河姆渡相望

北接橫河

(下圖為丈亭三江口夕陽下的垂釣者)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北部多丘陵,南部多平原

山林密佈,江河溪流眾多

土地肥美

(下圖為鳳凰山上俯瞰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55.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住了近5萬人口(含外來)

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奉獻著汗水

文明之源

我們只知河姆渡先民的偉大貢獻

殊不知,在餘姚丈亭境內也有著很多

古文明遺蹟,它們是河姆渡文化的補充

亦是中華文明發展溯源的瑰寶

鯔山遺址

位於匯頭村鯔山東南麓

50000平方米

1000餘件出土文物

部分曾於2007年送夏威夷展出

(下圖為鯔山遺址出土的燧石器、各類工具和各類瓷器)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渡頭山遺址

位於龍南村,姚江北岸,渡頭山東北麓

約20000平方米,保存完整

對研究河姆渡文化分佈規律

有重要價值

(下圖為渡頭山遺址)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還有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

坑山壠遺址

(下圖為坑山壠遺址)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商周時期的

東山遺址、周家山遺址

......

丈亭人

善於鑽研,頗有匠心精神

特別是在青瓷燒製領域

有著獨特的想法

太平湖窯址

面積達2000平方米,保存較好

製作精細,為人稱讚

(下圖為太平湖窯址出土的產品殘片)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古時,大批先民聚居與此

男耕女織,生兒育女

繁衍後代,生老病死

(下圖為太平湖窯址舊圖)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發現的大量古代墓葬

前至三國,後到明清

出土的青瓷恰恰說明了

餘姚青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其中,鳳凰山古墓葬群

就出土了大量精美青瓷器

成為餘姚青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圖為鳳凰山古墓葬群出土的精美青瓷)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還有三國至南朝的

頂家山古墓群

(下圖為頂家山古墓群舊照)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明代的官墩古墓

(下圖為官墩古墓舊照)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皆反映了丈亭先民們在

古文化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是無可替代的

民居文化濃厚

丈亭的古民居有一個特點

追求天人合一,和諧佈局

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

大而自然,壯觀而不失體面

九進十明堂

30000多平,數百間房子

四周水壩環繞,雕樑畫棟

封火山牆,氣勢雄偉

庭院深深,猶民間故宮

(下圖圖1為九進十明堂的大景,圖2為合院風貌)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磚雕門樓堪稱一絕

雖歷經百年,久經戰亂

但雄姿仍在,風韻猶存

(下圖圖1為九進十明堂的磚雕門樓,圖2為兩院之間的過弄)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任氏“官房”進士第

位於上徐塔村,坐北朝南,粉牆黛瓦

雖大部分被毀,但從殘垣斷壁中

便可窺探出當年的恢弘氣勢

以及清代浙東世居宅院的基本風貌

(下圖為官方牆門舊照)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顧家埠顧氏舊宅

系清代藥商顧榮泰舊宅

730平方米,坐北朝南

雖部分被毀,但是格局風貌完整

具有一定建築歷史價值

(下圖為顧氏舊宅主樓南立面舊照)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張家墩本堂

位於寺前王村張孫外岙

坐西北朝東南,清代建築

初建者為錢莊老闆

老宅處山區深處,保存完整

屬於鄉土建築的典範

(下圖為張家墩本堂)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上錢家埠錢氏舊宅

清代同治年間建造,其間存有

如意雙井,俗稱如意雙眼

有聚財氣之意,冬暖夏涼之效

是餘姚境內唯一一例

極為罕見

(下圖為錢氏舊宅一角)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還有

西灣鍾氏老宅

(下圖為鍾氏老宅的門樓)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東岙葉氏三四房老宅

(下圖為東岙葉氏三四房老宅的門牆立面)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東岙葉氏五房老宅

(下圖為東岙葉氏五房老宅的內院)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鄭家潭鄭氏老宅

(下圖為鄭氏老宅舊照)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眾多的古時宅院構成了丈亭

獨特恢弘的古代民居結構

也反映了丈亭自古以來便是

鄉紳富豪的聚集地

亦是風水寶地

除了古代民居

近代民居建築也在這裡大放異彩

清末民國初,西風日盛

丈亭湧現了一些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中式佈局,西式裝飾,一時間成為時尚

陳家三立堂

位於丈亭村陳家河東,196平方

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

也是餘姚現存近代建築的範例之一

(下圖為陳家三立堂的南立面山花)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陳家陳氏老宅

位於丈亭村陳家河西

坐南朝北,民國早期建築

中西結合的方式比較有特色

(下圖為陳氏老宅的主樓後立面)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不管是古代民居

還是中西結合的近代民居

皆反映了丈亭人

善於學習,勇於創新的

先進精神

古道、古橋、古井、古涼亭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丈亭在這些方面自然也不會落後

崗墩古道

(下圖為崗墩古道上的美麗景色)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桐嶺涼亭

(下圖為桐嶺涼亭,在崗墩。重修於清乾隆年間,頂板上刻“陳隆文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字樣)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桐嶺積善橋

(該橋為漫水橋,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多少年來,從橋上掉下去過好多人。雖橋高水淺,但都能安然無恙,給石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東灣呂家井

(此井為泉水井,水質清冽,久旱不涸)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湖田灣雙口井

(該井俗稱龍眼井,雙井南北相列,形制相同,內水相通。舊時,北井為永樂寺專用,南井為湖田灣村民用。是餘姚市發現的唯一一例雙口井)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無一不顯示著丈亭鎮

豐厚的歷史底蘊和

淳樸的風土民情

歷史街區,商貿繁榮

丈亭

有兩處歷史街區

一北一南,遙相呼應

北為漁溪老街,在寧紹古道上

當時,既是寧波通往紹興、杭州的

必經之地,也是連接南北山區的樞紐

(下圖為漁溪老街舊時街景照片)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其形成了集市

而集市繁榮則興於“崇仁觀”廟會

漁溪廟會每年三、六月舉行兩次

歷時十餘天

(下圖崇仁觀)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屆時寧紹商號雲集

百姓從四面八方湧來

多時達萬人,盛況無前

平時,每月逢四、九為市日

(下圖為街邊商號)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在漁溪老街南不足5裡處三江口

亦有一老街:丈亭老街

它沿江而建,水運發達

(下圖圖1為丈亭老街史蹟陳列室;圖2位老街上行走蹣跚的老人)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現存有東、西街約600餘米街面

商戶沿江叫賣,乘舟迎送,熱鬧非凡

(下圖為渡口村婦浣洗的照片)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現存的丈亭老街是明、清、民國時建築

沿江而建,兩面街屋多為兩層樓房

當時丈亭老街是月逢二五八市日

是丈亭南邊最繁華的街區之一

紅色基因

丈亭北部山區的桐嶺仙境

山清水秀,風景優美

(下圖圖1為桐嶺仙境入口;圖2為入口深處)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誰都想不到在這樣一個仙境般的所在

竟藏著一個重要的抗戰場所

(下圖為桐嶺古村全貌舊照,後方醫院就隱於對面竹林中)

有一種印象,叫丈亭

它藏於竹林,隱秘巧妙、群眾配合好

先後救治了70餘位傷員

直至抗戰勝利都沒有被發現

為浙東革命鬥爭的歷史

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史前文明的發現

到商賈雲集、古宅林立

再到抗戰勝利

丈亭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我相信

丈亭人也不會停下

他們一定會把家鄉的

民居文化、紅色文化

......

傳承發揚出去

讓更多的人

看到丈亭

瞭解丈亭

愛上丈亭

這,就是丈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