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牛”退場?中國功能飲料市場會走向何方?

“紅牛”退場?中國功能飲料市場會走向何方?

2018年深秋,一場關於一個價值500億元的品牌資產爭奪戰進入了最後關頭。

正如其商標形象上兩頭相互頂撞的紅色印度野牛一樣,圍繞在泰國華商許氏家族和嚴彬之間,有關中國紅牛商標品牌所有權、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的特許經營期限等一系列爭議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10月31日,許氏家族在聲明中稱,收到了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於2018年10月26日作出的最終裁定。該項裁定顯示,根據各方確認有法律約束力的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1998 年合資合同》、合資章程以及合資公司歷次取得的批准證書和營業執照,仲裁庭認定合資公司的經營期限為20年。

該項裁定還顯示,根據合資公司合同和章程中關於經營年限連續計算(合資公司在北京市重新註冊之前於深圳市的存續期間,即1995年至1998年三年間)的約定,合資期限本應於2015年12月25日屆滿,即合資期限應從合資公司最初在深圳設立時即1995年12月25日起算。

但由於合資公司工作人員失誤,未將合資公司在深圳市的存續期間納入合資公司經營期間,導致 1998年營業執照將經營期限屆滿日寫為2018年9月29日。由於合資公司向北京工商局提出錯誤申請所導致的該等後果應由合資公司及其投資者自行承擔,仲裁庭認定合資經營期限於2018年9月29日屆滿。

許氏家族方面還進一步表示,根據中國法律的規定,合資公司應當立即清算並停止一切清算以外的經營活動。許氏家族方面也已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合資公司強制清算訴訟。可合資公司方面卻在隨後發表聲明強調其並未收到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送達的任何關於泰國紅牛或英特生物的清算申請書,且其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交的營業期限延期申請正在審批過程中。

拋開許、嚴兩家“羅生門”般的利益糾葛和爭鬥,其實紅牛在中國的這些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雖然紅牛在中國未曾上市,也不主動公佈銷售業績,但透過為紅牛提供包裝產品服務的“小兄弟”奧瑞金公司的業績,完全可以倒推紅牛在中國的生意有多火。1995年紅牛進入中國以來,奧瑞金就與紅牛達成了穩定合作,在2004年之前奧瑞金更是紅牛罐唯一供應商。根據奧瑞金給出的數據,其在2005年為紅牛提供的包裝產品數額為3億罐,6年後這一數字漲了6倍。強勁的需求令奧瑞金不斷擴大生產基地和生產規模,在其為紅牛服務了18年後,奧瑞金上市了。

另一方面,伴隨著“渴了、累了,就喝紅牛”“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等廣告詞,紅牛在中國的銷量持續攀升,並經常佔據著國內飲料單品銷量冠軍,將中國功能飲料帶向了輝煌時代。在巔峰期間,其年銷售收入高達230.7億元,市場份額逼近80%。在2018年春季的一次會議上,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有負責人曾提及,20多年來,中國紅牛產品累計產量超800萬噸,累計銷售額1453億元,上繳稅金總額210億元。

不僅如此,紅牛的成功帶動了功能飲料市場這塊大蛋糕。近些年,諸如東鵬特飲、樂虎、啟力、日加滿等一批國產品牌也逐漸加入了“搶食”的隊伍。只可惜,國產品牌雖多,卻沒有一個品牌能夠企及紅牛的影響力和市場地位。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對此曾表示,嚴彬這些年一直在努力經營中國市場,積累了豐富的渠道和生產資源,讓他繼續經營紅牛(中國)其實才是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可誰能料想,就在紅牛如日中天的當下,經營者之間四年多預謀、妥協、翻臉、反擊的利益博弈已令紅牛品牌褪色不少,而這個月的“清算”風波恐怕要使其在極盛之下黯然地離開中國市場,離開中國消費者。

有知情者透露稱,不同於兩位涼茶界“大佬”的爭鬥,嚴彬並沒有控制紅牛飲料的配方,所以其無力維持獨立生產。而且許氏家族已經開始了“後紅牛時代”的佈局,許氏家族企業泰國天絲的接班人許馨雄已經在中國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今(2018)年3月,許馨雄聯手廣州曜能量飲料推出了紅牛安奈吉飲料,外觀包裝與中國紅牛高度類似。許馨雄本人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將要延續一個“世界級的品牌家族”的雄心。只不過,新的“混血兒”紅牛安奈吉能否支持其雄心,仍然需要時間來檢驗。

與此同時,另一位當事者嚴彬也沒有坐以待斃。其控制的華彬集團在兩家爭鬥加劇時,也啟動了快消品多元化戰略,先後購入美國椰子水品牌唯他可可、兒童飲料果倍爽、挪威高級瓶裝水品牌VOSS的股份。

此外,華彬集團還嘗試創建自有功能飲料的品牌,企圖複製紅牛的輝煌。2017年,一款名為“戰馬”的能量型維生素飲料開始沿著紅牛走過的道路向前奔馳,重金砸廣告和打通經銷商網絡,甚至推出過“買戰馬送紅牛”活動。

但戰馬被設計出來之初,畢竟只是作為對紅牛產品的一個補充,並不是替代品。而且紅牛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有了非常深厚的品牌積澱。即使紅牛退場,戰馬在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取代紅牛。從銷量上來看,2018年戰馬營業目標僅為8億元,這與紅牛動輒數百億的銷售額相差甚遠。

由此看來,中國功能飲料市場將不再“一超獨霸”。

現如今,局勢正在變得複雜。

沒有了紅牛,騰出了數百億的市場,東鵬特飲、樂虎、黑卡、卡拉寶、魔爪、脈動“熾能量”等一眾功能飲料國產品牌的勢頭必將會提升;國外的知名功能飲料也會隨著中國市場的更加開放伺機而動;達能、娃哈哈等國內食品飲料業巨頭也在相應地著手佈局;乳業巨頭伊利日前也在其官方微信上宣佈正是進軍能量飲料市場。

著名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認為,傳統的飲品市場已趨於飽和,整個食品飲料行業目前普遍處於一種下行階段,很少有品類像能量飲料一樣依然發展迅猛。歐睿諮詢(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功能飲料的銷售額為373.13億元,一直都保持著10%左右的增速平穩發展。其預計,到2021年,功能飲料的市場份額有望達到617.77億元。

可是,對新晉企業來說,強大的市場潛力並不意味著成功的必然性。市面上存在著的多數能量飲料都有過失敗的經歷。

兩(2016)年前,可口可樂旗下的美國功能飲料巨頭Monster Beverage進軍中國市場,推出能量飲料產品“魔爪”,曾被認為將挑戰紅牛的霸主地位。但在華經營兩年間,“魔爪”掀起的水花不大。從2016年起,Monster Beverage已在股東之一可口可樂公司的幫助下在中國市場鋪貨兩年,但在2018年2月的公告中,其表示2017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因為受到中國市場貨物積壓影響而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

江中集團、香雪製造、以嶺藥業醫藥這類保健品企業也曾在能量飲料市場佈局,但多數產品的市場表現均平淡無奇,銷售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對自身產品的定位把控值得企業去仔細考量。

目前中國沒有對運動型飲料和能量飲料型飲料進行區分。國內通行的行業定義標準是叫做“特殊用途飲料”,包含了運動型飲料、能量飲料、營養素飲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飲料四大類。因此有專家建言,產品內容的差異化將有可能是市場參與企業的一條制勝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