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做家務,以給零花錢為誘導,你怎麼看?

鄉村教師狼哥


做家務直接給零花錢這種方法有利有弊,我從心理學上給大家做一個分析,心理學當中有一種行為療法叫做陽性強化法,他是為了把人的一個行為固定下來,那麼在人出現這個行為的時候,可給以一定的獎勵使他的這種行為得到強化,這種方法就叫陽性強化法。 這種方法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比如說企業裡,在你做出了業績的時候給予一定獎勵,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可是孩子有具體的一些情況,這種方法用起來有一些效果但弊端也多。 原因如下:

第一點, 年齡太小的孩子對金錢的價值並不明確。你給他零花錢,對他的強化作用其實有限,也不如你給他一些喜歡的玩具等東西更有強化的作用。

第二點,歲數大一點的孩子給他錢肯定有強化作用。但是呢,我們要知道學習和勞動本來就是生物的一種本能,如果我們把這種本能呢,變成行為受外因驅動,比如說金錢驅動的這樣的一種行為,那麼以後孩子就會失去本能的這種動機,而變成了什麼事都要物質驅動,沒有金錢不幹活,想想這個後果也很可怕的。

第三點,現在的孩子啊往往有很多的零花錢,比如說壓歲錢一般都不少,你給的錢太少,起不到強化作用,給的錢太多負面作用很明顯。

孩子天生就有學習和勞動的本能,我們要保護這種本能。當然在他碰到困難需要意志克服惰性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強化,幫助他克服行為障礙是一種好的方法。那麼怎麼選用強化物呢?最好是使用一些對他學習和成長有幫助的這些東西,如書籍玩具是最好的,如果要使用金錢的話,那麼也一定不要每次給,而是使用代幣療法,即要記錄孩子的行為,當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才可以得到獎勵,不能即時滿足,而是延遲滿足,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教育孩子,我們父母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大家可以點頭像關注我,我講的系列親子教育視頻課程,相信會給大家一定的幫助。


高考升學規劃師荀祖勝


其實用誘導這個詞我是不同意的。

我覺得讓孩子瞭解這個社會,瞭解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

你總不想讓你的孩子長大了成為巨嬰吧。

只有瞭解社會,瞭解生活。我們的孩子才會對生活倍加珍惜。也更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也才知道感恩。

其實用零花錢給孩子,不應該叫誘導,應該叫做獎勵。或者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應得的報酬。

有一些地方很早就開了理財課。小學就有了,好像是上海。

其實我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壞。只要是一個好孩子,這就是我們家長高興看到的。而且他早晚有一天要融入社會。瞭解社會早一點也沒什麼不好。

『從家長的角度看教育。認可我的觀點的,可以關注我。』



大家好,我是鄉村教師狼哥,在職小學教師兼學校德育工作負責人,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參與做家務用錢作為條件,我認為有些不妥。

首先,我作為班主住經手過不少類似的例子,最終的教育效果都不太好。剛開始孩子為了錢可能會暫時是去做了些家務,洗個碗,掃個地,裝個飯,一兩塊錢的獎勵無可厚非,父母也給得起,倒也不心疼,還是有些許激勵志氣的。但別高興太早了,拒我瞭解,後來問題也來了,孩子本來就奔要錢來的,他會習慣這個不好的行為,掃地要錢,洗菜要錢,擦桌子要錢,還會把這個錢炫耀一下,我做家務是得錢的,他不會理解父母的苦衷,沒有認識到勞動是應該的,不知感恩,這樣的孩子慢慢的會出現不良的價值觀。

其次,做家務要給小費,與學校德育教育,與現行中小學道德行為規範相悖而行。在學校們教育學生尊重師長,孝敬父母,給錢才做的家務算孝敬嗎?在學校我們教育學生愛學習愛勞動,肩負一個時代少年的責任,清潔區,教室,宿舍,走廊,球場,操場這些學生的公共場所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參加勞動,而且天天如此,為什麼家裡的家務就必須給錢呢?孩子你是家裡的一員,就像學校掃清潔衛生一樣,你有這個責任,在家裡父母不教你這點你走出社會社會有人會反感你。再說你讓老師怎麼教?那不是在學校教五天回家教二天,5十2=0嗎?

第三,孩子,你為家裡掃個地要一塊,洗個碗要一塊,你這是跟媽媽算帳嗎?媽媽十年如一日,起早貪黑為你做了多少你知道了嗎?現在在看我訴說的你,就你,對,說你呢,你覺得做家務應該給錢嗎?

第四,做家務給孩子算錢這事就發生在我身邊,這個問題就是我提出來的,不是編的,圖片上真人真事,也正在,繼續發生著,是昨天剛剛看到我就發上來的,當事人是我孩子的小姨,和表弟,他常常拿做家務得錢和我兒子說事,今晚,2個鐘頭前,全家來我家吃飯,我兒子給我打飯,叫大人吃飯,表弟倆是媽媽盛好千呼萬喚才來吃的。吃完我們一起到小區溜達,娃表弟他又拿出1元錢告訴我兒子說是幫做家務得的,去買了2顆棒棒糖,他和他親哥每人一顆獨自享用,連我1歲半的女兒哇哇直哭他兄弟倆面無表情,你怎麼看?他覺得那是他的💰,憑啥分你?沒有謙讓,不懂尊老愛幼,不教中華國學,也不講傳統禮儀,將來你覺得如何??

最後,對於孩子做家務叫要錢,我持否定態度,我建議你們給他算一下媽媽帳單:媽媽含莘如苦懷胎十月忍痛生下你,免費。做早餐中餐晚餐,免費。送上學,送就醫,洗衣服,輔導作業,免費。……,免費。你覺得你是家裡的一名成員,應該是要錢來說事的嗎?教孩子擔當與責任,刻不容緩。

我是教師狼哥,歡迎您關注共同探討兒童教育問題,謝謝!


鄉村教師狼哥


什麼事都有正反兩面,用零花錢誘惑孩子做家務,有助於調動孩子做家務勞動的積極性,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知道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獲得應有的報酬,也增加了孩子和父母的樂趣,讓孩子在這種家庭遊戲中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但是反面卻是很可能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感情印象。孩子會感覺錢從小都是我自己付出勞動獲得的,父母從來沒有給過我什麼東西。會對父母的感情產生逆反。再說如果養成孩子這種錢財觀念。等父母老了,孩子也仿效自己小時候,父母又失去了勞動能力。孩子會孝順嗎?從社會上講,孩子就會形成對公益行動或者沒有報酬的社會活動沒有興趣。會減少孩子的同情心。增加孩子對社會的不瞞情緒。所以就像西藥一樣,應權衡利弊關係後方可實行。





鄉下文藝範兒


優點:可以從中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讓孩子知道用勞力獲得金錢。

缺點:孩子會變得功利,每當付出時,都會想著獲得利益。

優缺點並存,這個度要把握好,雖然我對兒子沒有采取這種教育方式,如果是我,我想我會把付錢的目的放在鍛鍊生活能力這一塊上面,而且會選在孩子幼兒園階段去實施。因為那個時期的孩子動手能力有限,如拖地、洗碗、折衣服等,而幼兒階段,自我意識還比較弱,價值觀容易受到成人的引導。

等到孩子小學階段,我會改變規則,告訴他,家庭是大家的,每一個成員都要為家庭付出,所以,拖地、掃地,是你應該做的。然後每個月定時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他自己學會去支配、使用。

至於在勞力獲取金錢的價值觀,我會帶他參加跳蚤市場,或者報紙售賣等社會活動,我相信現在資訊發達,而且他身邊的人也有工作,在潛移默化中,他會懂得。


1024566137


我是一個三歲小男孩的媽媽,看到這個題目我也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小我和大我兩部分。小我就是自己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大我就是自己跟周圍的人,跟環境跟社會以及跟世界的關係。也許你會說咱們扯的有點遠了,這不是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麼?其實不然,關係非常大。

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天真無邪,過好精彩童年就行了,如果是個熊孩子呢,就盼望著他別惹事就謝天謝地。那麼,除了這些,還有沒有別的我們要在孩子從小就建立的習慣或者說是準則? 責任,我想說給孩子樹立責任觀要從小做起,比如當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那一刻起,媽媽就可以鼓勵孩子“寶貝,你真棒👍”用正面的語言去鼓勵孩子,讓小朋友知道自己也可以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事情,他們會很開心。多次、反覆、積極的語言和行動會讓孩子養成好的品德,愛勞動,願意幫助別人,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我們經常會說: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內心充滿愛的孩子。你怎麼去教給孩子,就會在他們心中種下種子。





我媽超正


我覺得這體現了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育兒方式!以前,隨手就給孩子零錢,或者小孩有求必應,會給孩子一些錯覺,就是可以不勞而獲,從而也不會珍惜,另外,也會潛意識給孩子誤導,你給我是理所當然,不給就是對我不好!帶著這種思維長大的孩子,上進心很少會強,做人做事成功的也很少!反之,從小通過有償做家務的形式,讓小孩取得零用錢,他會覺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萬事皆來之不易,必須要努力付出才會取得,並且會對身邊的人和事感到珍惜!所以我是贊成這種作法的!

但凡事必有利弊,傳統思維培養出的小孩會更感性,重視情感,有人情味!後者則更偏向理性,感情不會太豐富!如何權衡綜合,也應該是我們為人父母者需要深切思考的問題!


趣事兩籮筐


孩子做家務得零花錢這種方法在我看來也是兩面性的,就看家長怎麼看待和怎麼應對:

假如做家務得零花錢的目的純粹是讓孩子知道,只有勞動才可以有收穫,那麼這個方法我個人覺得也是可取的,因為現在的孩子都越來越嬌慣,五六歲甚至七八歲還要大人餵飯、穿衣服,每當聽到這些,我都覺得這是現代人的教育缺失,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長大,所以我覺得適當地放手、適當地讓孩子做做家務,然後給點報酬也未嘗不可,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得靠自己的勞動,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財富,不是經常有流傳說外國的當孩子長到18歲,父母就會不負擔他們的飲食起居,得全靠他們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嗎?假如18歲之前沒有過自食其力的經歷,那到了這一天,孩子肯定是難以適應的。

當然,也有家長會覺得做家務給零花錢不合適,這個我也贊同,因為我家就是沒有很強的獎勵制度,我自己有兩個孩子,一女一兒,在我家孩子的教育理念裡,我很少用獎勵的方式去博得孩子的學習、做家務、吃飯等等。當然我並不是說這個方法很好,因為我的孩子偶爾也會問我:媽媽,我考試考100分,你怎麼都不獎勵我一下。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問她,你表現得很好嗎?假如你覺得你表現得很好,那我就獎勵你,這時她就會說表現得不好,於是再也不糾結獎勵,因為她知道她媽媽買東西從來就是需要就會買,而不會刻意去獎勵她哪次表現好。。

做家務這種事,以及做些家裡所有她們力所能及的事,我覺得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一部分,讓孩子也要意識到,家裡的事他們也有義務要做,而不是在幫父母做事,這樣他們就會很有責任感地去完成所有的事了。

綜上所述兩個觀點,我覺得怎麼樣去操作都看自己的家庭的需要,做任何事總是有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影響,就看利弊誰大就用誰。


小白羊咩咩咩


要看多大的孩子,孩子小的話不建議用錢獎勵,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給smily face,然後約定10個(或者其他數量)smily face可以換一個禮物(讓孩子自選玩具等),並且注意這種方法主要是用在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上,而不要用在學習上。

同時也要引進懲罰機制,也就是sad face,有獎有罰才是完整的教育。

(下圖是我給我家孩子做的,每次添加笑臉或者難過臉的時候,都需要他在場,看著我添加)

孩子大一點了,個人認為適當的金錢獎勵沒什麼,但是數量不能太多。


用戶61513686051


關於孩子做家務,以給零花錢為誘導,雖然孩子可能在零花錢的誘惑下,做了一些家務,但是如果一直使用此方法的話,我個人覺的是弊大於利的。為何理由如下:

1、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是應該的,可以看是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和責任。不能用買賣來衡量的,如果事事都以買賣來衡量,失去了力所能及與做家務的意義。

2、如果長期以零花錢才能吸引到孩子來做家務的話,長期下去會給孩子養成一種“抗性”,沒有錢啥事都叫不動,而且會胃口越來越大。不利於孩子性格的成長,價值觀和人生觀將會發生偏差。

3、是不是以零花錢作為酬勞的方案百無一利呢?

也不是,我個人覺得把零花錢做為一種獎勵,還是有利於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那麼什麼情況下才是一種獎勵呢?前面我們說的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而要獲得獎勵必須是要超出孩子能力範圍一定比例之外的事,可以設立零花錢(或者物件)作為獎勵獎品。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挑戰性,完成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塑造堅毅、遇到困難不退縮、抗壓性等優良性格與品質。這是一種比較優秀的培養孩子的方法。

一家之言,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