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联产承包在富村

 穷则思变。1979年,当广大农村还在按部就班地吃着“大锅饭”的时候,韩城市富村的干部群众,却在那个特殊时期,顶着“雷包”,着手尝试“联产到劳”,迈出了“包产到户”第一步。如今,这块热土仍然保持着改革创新的冲劲,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先行先试大胆干

“那会儿只是胆大,敢试火。”提起当初领头搞联产承包到户时,张养贤仍然心有余悸。富村地处涺河边,全村1500多亩耕地有1300多亩是平展的水浇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又地处老县城近郊,按说应该富得流油,最起码温饱不成问题。可那时“大锅饭”内搅稀稠,干活“大呼隆”,出勤不出力,地种不好,收不下粮,进不下钱,社员们都穷的叮铛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张养贤嗅出了门道,他想把地分包下去。他把这个想法跟当时的大队长冯嘉来一说,两人一拍即合,就悄悄开了一个两委会,干部们都很赞成,但却都担心上边让不让这样搞。张养贤去请示公社,却没人给他一个明确的表态。

这怎么弄呀?张养贤思前想后:薛峰水库垫坝拉土时,别的大队都是不分任务全村一块干。富村就定拉土数,一人一辆车,规定拉多少车数,拉够你就回。富村大队每班都是6小时左右就完成,而有的大队还要加班一两个小时才能拉完。修南干渠打洞子也一样,规定好每班要打几米,打够进度你就回,也是班班提前完成任务。想到这些,张养贤把脑门一拍:干了。只有把责任落实了,才能把地种好,才能多打粮食。

为了不连累其他干部,他和冯嘉来商量后,决定秘密地“先试火干”。从1979年种玉米开始,他们按土地等级定产,联产承包到劳(户)。确定一亩地交集体多少斤玉米棒子,按交粮数记工分。赔产了,不赔粮食,只扣工分。悄悄把1000多亩玉米和300多亩棉花,全部承包到户。

联产承包大丰收

还是那些地,还是那些人,到秋后收玉米时,大家都傻了眼。原来定了一亩地交给集体500公斤到600公斤玉米棒子,等大家把玉米棒堆到地头时,一估摸都超产了。那时政策还不明确,一看超产这么多,有胆大的人就拉一些棒子回家,反正剩在地里的肯定够包产上交数。别的社员见了,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队、小队的干部也都心知肚明,就是把那一层纸不捅破。

韩城市志对富村的联产承包作了这样的表述:1979年6月,芝川公社富村大队制定了社员个人劳动岗位制,基本做法是:生产队在“三不变”“四统一”的前提下,把各队秋田作物分配到劳,实行“四定一奖”责任制。这年全大队粮食总产达325.5吨,比计划增长16.2%;棉花总产15.35吨,比计划增长3%。

张养贤说:“实际上当年秋粮增产远不止这个数。社员们把增收那些玉米都拉回去了,就没有记在这个数里。棉花增产也不少,社员交够集体的,户户都弹好几炮(1炮=10市斤)花。”

敢为人先立标杆

富村带头搞联产承包到底对不对?没人敢给个肯定。粮棉大增产,社员们都高兴,县上和公社的领导们也都清楚。但是,当初却有人把富村的事密报给上级。有关部门将张养贤作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进行了调查。调查组来了两次,张养贤也不知道人家做什么。第2次调查组出门时,才说了句:“一家5口人,只有4间烂瓦房,屋里连个沙发都没有,还算什么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照这样子,全国人都成这个分子了”。张养贤这才知道人家在调查自己。

张养贤说:“我村搞联产承包,公社和县上没有明说支持我,暗地里还是保护我的。他们怕上级查下来要我承担分地责任,79年底就决定不叫我当支书了,把我调到公社奶粉厂当厂长。”

到1980年时,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联产承包从“地下”走到了“地上”,从偷着干、“试火干”到公开干、大胆干。当年,县上还转发了富村联产承包的经验,对富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1980年4月,中共韩城县委肯定了(富村)联产到户的经验,并做出了放宽政策的规定。规定可以包产到组到劳,包产以内归队,超产的大部或全部交给组或个人。全县联产到劳的生产队很快发展到989个,占总队数的79.8%。当年秋粮总产比上年增加5685吨,是建国后最高产量。1981年的小麦,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仍比上年增产80%”。县上文件对富村的做法给予肯定,芝川公社又让张养贤回村当大队长和时任支书冯嘉来再搭班子。

从1979年第一次实行联产承包到如今已经40年了,富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4个队360户人在没有要国家一分拆迁费、安置费的情况下实现整体搬迁,从昔日易遭洪水灾害的沿河边搬到了地势安全的东崖下,家家户户建起了新院子,住上了新房子,大部分村民有了新车子。两位老支书,冯嘉来过世了,张养贤也七十挂零了,从支书位子上退下来了,新任班子接着干。如今,富村不仅建成了占地700亩的月季产业博览园,发展花卉产业与旅游业,还通过栽种桃树等经济林进一步创收。同时,积极打造“月季之村”,并在巷道种上冬枣,真正让村子花果飘香。村委会主任冯继宏说:“前任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现在党中央又作出了‘乡村振兴’的决策,这对富村是考验也是机遇,我们要向老一代学习,继续带领村民继承和发扬我们村“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早谋划、快行动,持之以恒,把富村建设成乡村振兴的红旗标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