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聯產承包在富村

 窮則思變。1979年,當廣大農村還在按部就班地吃著“大鍋飯”的時候,韓城市富村的幹部群眾,卻在那個特殊時期,頂著“雷包”,著手嘗試“聯產到勞”,邁出了“包產到戶”第一步。如今,這塊熱土仍然保持著改革創新的衝勁,村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先行先試大膽幹

“那會兒只是膽大,敢試火。”提起當初領頭搞聯產承包到戶時,張養賢仍然心有餘悸。富村地處涺河邊,全村1500多畝耕地有1300多畝是平展的水澆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好,又地處老縣城近郊,按說應該富得流油,最起碼溫飽不成問題。可那時“大鍋飯”內攪稀稠,幹活“大呼隆”,出勤不出力,地種不好,收不下糧,進不下錢,社員們都窮的叮鐺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張養賢嗅出了門道,他想把地分包下去。他把這個想法跟當時的大隊長馮嘉來一說,兩人一拍即合,就悄悄開了一個兩委會,幹部們都很贊成,但卻都擔心上邊讓不讓這樣搞。張養賢去請示公社,卻沒人給他一個明確的表態。

這怎麼弄呀?張養賢思前想後:薛峰水庫墊壩拉土時,別的大隊都是不分任務全村一塊幹。富村就定拉土數,一人一輛車,規定拉多少車數,拉夠你就回。富村大隊每班都是6小時左右就完成,而有的大隊還要加班一兩個小時才能拉完。修南乾渠打洞子也一樣,規定好每班要打幾米,打夠進度你就回,也是班班提前完成任務。想到這些,張養賢把腦門一拍:幹了。只有把責任落實了,才能把地種好,才能多打糧食。

為了不連累其他幹部,他和馮嘉來商量後,決定秘密地“先試火幹”。從1979年種玉米開始,他們按土地等級定產,聯產承包到勞(戶)。確定一畝地交集體多少斤玉米棒子,按交糧數記工分。賠產了,不賠糧食,只扣工分。悄悄把1000多畝玉米和300多畝棉花,全部承包到戶。

聯產承包大豐收

還是那些地,還是那些人,到秋後收玉米時,大家都傻了眼。原來定了一畝地交給集體500公斤到600公斤玉米棒子,等大家把玉米棒堆到地頭時,一估摸都超產了。那時政策還不明確,一看超產這麼多,有膽大的人就拉一些棒子回家,反正剩在地裡的肯定夠包產上交數。別的社員見了,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隊、小隊的幹部也都心知肚明,就是把那一層紙不捅破。

韓城市志對富村的聯產承包作了這樣的表述:1979年6月,芝川公社富村大隊制定了社員個人勞動崗位制,基本做法是:生產隊在“三不變”“四統一”的前提下,把各隊秋田作物分配到勞,實行“四定一獎”責任制。這年全大隊糧食總產達325.5噸,比計劃增長16.2%;棉花總產15.35噸,比計劃增長3%。

張養賢說:“實際上當年秋糧增產遠不止這個數。社員們把增收那些玉米都拉回去了,就沒有記在這個數里。棉花增產也不少,社員交夠集體的,戶戶都彈好幾炮(1炮=10市斤)花。”

敢為人先立標杆

富村帶頭搞聯產承包到底對不對?沒人敢給個肯定。糧棉大增產,社員們都高興,縣上和公社的領導們也都清楚。但是,當初卻有人把富村的事密報給上級。有關部門將張養賢作為“新生資產階級分子”進行了調查。調查組來了兩次,張養賢也不知道人家做什麼。第2次調查組出門時,才說了句:“一家5口人,只有4間爛瓦房,屋裡連個沙發都沒有,還算什麼新生資產階級分子?照這樣子,全國人都成這個分子了”。張養賢這才知道人家在調查自己。

張養賢說:“我村搞聯產承包,公社和縣上沒有明說支持我,暗地裡還是保護我的。他們怕上級查下來要我承擔分地責任,79年底就決定不叫我當支書了,把我調到公社奶粉廠當廠長。”

到1980年時,全國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聯產承包從“地下”走到了“地上”,從偷著幹、“試火幹”到公開幹、大膽幹。當年,縣上還轉發了富村聯產承包的經驗,對富村的做法給予了肯定。縣誌上是這樣記載的:“1980年4月,中共韓城縣委肯定了(富村)聯產到戶的經驗,並做出了放寬政策的規定。規定可以包產到組到勞,包產以內歸隊,超產的大部或全部交給組或個人。全縣聯產到勞的生產隊很快發展到989個,佔總隊數的79.8%。當年秋糧總產比上年增加5685噸,是建國後最高產量。1981年的小麥,在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仍比上年增產80%”。縣上文件對富村的做法給予肯定,芝川公社又讓張養賢回村當大隊長和時任支書馮嘉來再搭班子。

從1979年第一次實行聯產承包到如今已經40年了,富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4個隊360戶人在沒有要國家一分拆遷費、安置費的情況下實現整體搬遷,從昔日易遭洪水災害的沿河邊搬到了地勢安全的東崖下,家家戶戶建起了新院子,住上了新房子,大部分村民有了新車子。兩位老支書,馮嘉來過世了,張養賢也七十掛零了,從支書位子上退下來了,新任班子接著幹。如今,富村不僅建成了佔地700畝的月季產業博覽園,發展花卉產業與旅遊業,還通過栽種桃樹等經濟林進一步創收。同時,積極打造“月季之村”,並在巷道種上冬棗,真正讓村子花果飄香。村委會主任馮繼宏說:“前任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現在黨中央又作出了‘鄉村振興’的決策,這對富村是考驗也是機遇,我們要向老一代學習,繼續帶領村民繼承和發揚我們村“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早謀劃、快行動,持之以恆,把富村建設成鄉村振興的紅旗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