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看戲要看門道,聽相聲如是!

這回咱們聊聊相聲表演的出場順序,這裡面其實是有大講究的!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相聲地位在舊社會時還不高,別說跟戲劇比,就是跟同屬曲藝界的京韻大鼓比也是偏低的。在一般人看來,相聲還是跟雜耍雜技這些撂地為生的行業脫不開聯繫。

這時候的相聲行業很多規矩都是從戲劇那邊扒下來的,改個名字就是自己的了。比如戲劇管正戲前面的小戲叫帽兒戲,相聲叫開場,戲劇最後一折戲叫大軸,相聲叫攢底,戲劇大軸前面那場戲叫壓軸,相聲叫倒末二或者簡稱倒二。

那時候除了北京常家的啟明茶社之外,其他地方比如天津的燕樂昇平茶園相聲都是和其他曲藝一起演的。通常開場臺下秩序比較亂,以前都是用快板開場,好讓觀眾安靜下來,所以快板演員的地位一般偏低一些。要是相聲專場的時候就要挑有經驗的演員開場。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輪到相聲演員上臺,則是把柳活兒為主的演員放在前面。然後再按照角兒大小,中場,倒二,攢底下來。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整場演出順序中,開場、倒二和攢底是最難乾的。因為他們都是有硬性規定的,開場的相聲必須讓現場氣氛調動起來,雖然說開場的演員一般都用年輕人,但這年輕人必須有經驗有水平才夠,像王謙祥李增瑞就在北京曲藝團幹了十幾年的開場。

倒二講究最多,首先你要讓觀眾持續保持情緒,在攢底出來之前保持熱度。但是你還不能太過火把攢底的戲份給搶了。所以倒二挺難乾的。

到了攢底就不需要考慮難麼多了,就是使勁兒招呼使活,讓觀眾情緒達到高潮。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當然,如果表演有中場休息的話,那還要在中場裡面分出個壓中場和開中場,其中這個壓中場作用和攢底也差不多,就是留住觀眾,要求能耐也必須大才行。八十年代相聲演出時,如果馬季是攢底,那壓中場肯定是姜昆。

由於倒二和攢底的這種特殊關係,在中間也出過不少軼事。最有名的就是李伯祥和馬志明互相搗亂。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據說,有一次李伯祥倒二,馬三立攢底。李伯祥是出了名的賣啊,在臺上那是翻江倒海無所不用其極,到了馬三立上臺發現觀眾由於趕末班車抽籤了不少(行話退席)。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下次演出輪到李伯祥攢底的時候,馬志明倒二,那少馬爺要是瘋起來,呵呵,李伯祥這個攢底就慘了。為這事兩人在後臺差點幹仗。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關於攢底和倒二,最大的軼事則是侯寶林大師的。在相聲發展歷史上,長時間之內相聲是沒有地位的,正常情況下是沒有資格攢底的,攢底的都是京韻大鼓這樣的鼓曲藝人,相聲最大就是倒二。

不過在侯寶林之前也確實有三位相聲大師攢過底,第一位是萬人迷李德鍚,第二位是張壽臣,第三位是戴少甫(這位當時和小蘑菇齊名),但是他們攢底還不算正式攢底,一是原來的攢底的角兒告假,沒人了才輪到相聲。二是就算攢底,你拿的也是倒二的錢。當時倒二一般是三百塊錢,攢底一般是倒二兩倍,最低是五百。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侯寶林那次是因為原定攢底的京韻大鼓藝人林紅玉嗓子上不去了,茶園經理讓侯寶林代為攢底,對於相聲演員來說這就是給了大面子。候大師答應攢底,但有個條件,必須拿正常攢底錢,也不多,最低的五百就行。侯大師那意思是我也是正兒八經的藝人,我們相聲也是正兒八經的行當,憑啥攢底不能拿攢底的錢。在侯大師的堅持下,茶園讓步,給相聲演員第一次開了攢底錢。二百塊錢不多,可這標誌著整個行業地位的提升。

為這事,壽爺張壽臣就說話了:寶林這是給相聲行立了大功!

倒二和攢底那些軼事—為什麼說侯寶林坐地加價是立了大功一件

筆者早年去湖廣會館看過一次郭麒麟攢底的小劇場,倒二是孔雲龍,輪到他上臺時有些老觀眾特別捧,送花送禮物的帶喝彩互動的。等到當時還顯稚嫩的少班主攢底上場,這幫三哥粉絲全抽籤了。

不知道少班主回去找三哥後賬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