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辛店这个“要饭的”不简单

禹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民间流行着一种说唱艺术——花相,内容多是“打油体”的顺口溜,颇有乡土特色,富有民间情趣。语言质朴风趣,通俗易懂,甚至土得掉渣,极易为大众接受。老幼咸宜,妇孺皆喜。

禹城辛店这个“要饭的”不简单

您比如,山东老百姓对吕剧的热爱,有民间顺口溜:

“大嫂在家蒸干粮/

锣鼓一响着了忙/

灶膛忘了添柴火/

饼子贴到门框上”。

先前,唱花相是乞讨的手段。唱花相的人,见什么夸什么。现编不易,脑筋要灵活,脑子的反应速度要赶上嘴上的说唱速度,才算是真本事。

说到这本事,不得不说辛店镇陈芦庄的乞讨艺人陈永田。他行乞讨饭,脑子灵、嘴巴快,现说现挂。

上世纪四十年代,他讨饭在辛店镇丁刘袁庄与鬼子、伪军相遇。鬼子见他的打扮怕是假扮的八路军侦察员,遂让伪军与他对话:“你姓啥?”

他答:“千斤重!”

伪军听不明白,急问:“问你姓啥?”

他解释说:“千斤重,就是姓陈嘛。”

伪军又问:“你是干什么的!”

他唱着说:“我白天要饭顾老少,晚上在家睡大觉,不偷不抢是良民……”

鬼子和伪军听明白了,是一个穷要饭的在耍贫嘴、兜圈子,把他砸了几个枪托子,说:“叭格!”叫他快走。

陈永田不慌不忙地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对着鬼子、伪军说唱:“我陈永田南征北战,没想到来到丁刘袁庄难看!”

愤怒和无奈的说唱,把鬼子和伪军逗得一阵大笑。

当他追忆这段往事时,唱道:“那年月真是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掉一层皮。”

陈永田说:“旧社会,活着不是为了说唱,而说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是拯救自己和家庭的最好方式。”

他的主要道具是呱嗒板儿。打起呱嗒板儿会使顺口溜的节奏感很强,更有味道。比如,他到了店铺前,这样打着呱嗒板儿说顺口溜:

“打竹板上摊来

恭喜老板你发财

你发财,你善良

就是爱帮穷人的忙

你给的钱,抛得高

好像张飞战马超

你给的钱,抛得矮

好像八仙来过海。”

唱花相的讨用度并不是到哪儿都讨得着,有时说唱了一番,口干舌燥,却遇上心性冷的主儿,只好白搭工夫。这时,虽无趣,也只能离去。饿着肚子再寻下家,继续靠着唱花相乞讨。

解放初期,陈永田家贫,孩子又多,小女儿出嫁时哭哭啼啼。陈永田便和女儿开玩笑:“到婆家也有丸子也有肉,不是你姥姥就是你舅。”又打竹板哄女儿:“闺女呀,别发愁,一江春水向东流,苦水去,甜水来,抬头挺胸好运来。”女儿听了破涕为笑。

有一次,陈永田白天讨了一天饭,晚上和村里人闲聊。村民问他:“今天要饭去了哪些村庄?”

禹城辛店这个“要饭的”不简单

(网络配图)

陈永田回答似妙语连珠,且对仗、韵律工整:“辛店街、姜牌寨、沙河辛庄、李四湖;小苇、小牟、刘景吴;水雾街、王寨街、前卢、后卢、王彩吴。”说唱毕,村民给他点赞,夸他是农民诗人。他高兴地唱道:“周秦汉唐元明清,未见农民留诗名,自从有了共产党,农民诗人多如星。”

陈永田的民间说唱,洋洋千字,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细读细品,土得掉渣,土得纯粹,土得有味道!会使人体味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绝非庸俗文化。

花相这门说唱艺术流传于民间,且口头传唱,所以许多由说唱艺人创作的典型作品,正在逐渐流失、失传,这无疑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