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辛店這個“要飯的”不簡單

禹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民間流行著一種說唱藝術——花相,內容多是“打油體”的順口溜,頗有鄉土特色,富有民間情趣。語言質樸風趣,通俗易懂,甚至土得掉渣,極易為大眾接受。老幼咸宜,婦孺皆喜。

禹城辛店這個“要飯的”不簡單

您比如,山東老百姓對呂劇的熱愛,有民間順口溜:

“大嫂在家蒸乾糧/

鑼鼓一響著了忙/

灶膛忘了添柴火/

餅子貼到門框上”。

先前,唱花相是乞討的手段。唱花相的人,見什麼誇什麼。現編不易,腦筋要靈活,腦子的反應速度要趕上嘴上的說唱速度,才算是真本事。

說到這本事,不得不說辛店鎮陳蘆莊的乞討藝人陳永田。他行乞討飯,腦子靈、嘴巴快,現說現掛。

上世紀四十年代,他討飯在辛店鎮丁劉袁莊與鬼子、偽軍相遇。鬼子見他的打扮怕是假扮的八路軍偵察員,遂讓偽軍與他對話:“你姓啥?”

他答:“千斤重!”

偽軍聽不明白,急問:“問你姓啥?”

他解釋說:“千斤重,就是姓陳嘛。”

偽軍又問:“你是幹什麼的!”

他唱著說:“我白天要飯顧老少,晚上在家睡大覺,不偷不搶是良民……”

鬼子和偽軍聽明白了,是一個窮要飯的在耍貧嘴、兜圈子,把他砸了幾個槍托子,說:“叭格!”叫他快走。

陳永田不慌不忙地從地上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對著鬼子、偽軍說唱:“我陳永田南征北戰,沒想到來到丁劉袁莊難看!”

憤怒和無奈的說唱,把鬼子和偽軍逗得一陣大笑。

當他追憶這段往事時,唱道:“那年月真是人人苦,沒法提,不死也掉一層皮。”

陳永田說:“舊社會,活著不是為了說唱,而說唱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是拯救自己和家庭的最好方式。”

他的主要道具是呱嗒板兒。打起呱嗒板兒會使順口溜的節奏感很強,更有味道。比如,他到了店鋪前,這樣打著呱嗒板兒說順口溜:

“打竹板上攤來

恭喜老闆你發財

你發財,你善良

就是愛幫窮人的忙

你給的錢,拋得高

好像張飛戰馬超

你給的錢,拋得矮

好像八仙來過海。”

唱花相的討用度並不是到哪兒都討得著,有時說唱了一番,口乾舌燥,卻遇上心性冷的主兒,只好白搭工夫。這時,雖無趣,也只能離去。餓著肚子再尋下家,繼續靠著唱花相乞討。

解放初期,陳永田家貧,孩子又多,小女兒出嫁時哭哭啼啼。陳永田便和女兒開玩笑:“到婆家也有丸子也有肉,不是你姥姥就是你舅。”又打竹板哄女兒:“閨女呀,別發愁,一江春水向東流,苦水去,甜水來,抬頭挺胸好運來。”女兒聽了破涕為笑。

有一次,陳永田白天討了一天飯,晚上和村裡人閒聊。村民問他:“今天要飯去了哪些村莊?”

禹城辛店這個“要飯的”不簡單

(網絡配圖)

陳永田回答似妙語連珠,且對仗、韻律工整:“辛店街、姜牌寨、沙河辛莊、李四湖;小葦、小牟、劉景吳;水霧街、王寨街、前盧、後盧、王彩吳。”說唱畢,村民給他點贊,誇他是農民詩人。他高興地唱道:“周秦漢唐元明清,未見農民留詩名,自從有了共產黨,農民詩人多如星。”

陳永田的民間說唱,洋洋千字,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細讀細品,土得掉渣,土得純粹,土得有味道!會使人體味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絕非庸俗文化。

花相這門說唱藝術流傳於民間,且口頭傳唱,所以許多由說唱藝人創作的典型作品,正在逐漸流失、失傳,這無疑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