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校首家經學研究院落戶清華,院長:經學理念並不過時

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成立大會9月19日在北京舉行,研究院院長彭林對澎湃新聞表示,這是內地高校中的首家經學研究院。在他看來,經學到當今也不過時,但對於傳統文化教育不能靠簡單地背誦,應該用全新的方式進行經學的研究和人才培養。

“經學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門學問”

經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門學問,是中國文化的源泉。經學在傳統中國一直是思想與學術的核心,對國家、社會與個人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古人將視為“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的必由之路。

此次清華大學開全國之先,建立經學研究院,以恢復經學作為第一步,進而引導中華傳統文化全面走向復興。

“經學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學科,中國人價值載體都蘊含在經學裡。”彭林向澎湃新聞強調,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經學,是中國學術的主幹,始終冠於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周易》的陰陽思想,《尚書》的德治思想,《左傳》的民本主義,《周禮》的典章制度,《儀禮》的禮樂體系,是指引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邁向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形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道德理念、治國之道、思維方式、生活樣態的形成,乃至對史學、文學等的創作,都有重要影響。

“歷代最優秀的學者,幾乎都有研究經學的作品問世,從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離開經學,我們就無法真正瞭解古代中國。”彭林不無遺憾地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在創建現代大學時,照搬了西方大學的模板,沒有顧及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將經學這一中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學科驅逐除出了大學的學科體系,時至今日,中國的大學學科目錄中,依然沒有‘經學’,需要反思。”

“經學理念用在今天仍不過時”

“就像打開一扇扇門,一步步走進去,發現經學就是一座巨大的寶藏。”彭林稱,經學囊括萬象,大到治國理念,百姓教育,小到婚姻風俗禮儀,“州官如何管理資源、財產,怎麼防止作弊,這些拿到今天來都不過時”。同時,對比西方,中國沒有所謂的“救世主”,中國以人為主線,把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變成道德意義上的人,需要用經學中“修身”等理念的教育。

但對於經學的教育,他反對一味的“死背”和刻板“讀經”,而更應理解經學蘊含的行為教育、養成教育、素質教育等理念。

“我們常說的德國人嚴謹,但這與他們長期的行為教育有關,比如交作業的時候要求A4紙四角對齊,否則老師不收。而這在經學裡也有: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求養成勤勞、嚴謹、一絲不苟的好習慣。”彭林提到,經學裡還包括了諸如尊敬父母,愛戴長輩等育人理念。

立足學科重建與人才培養

清華大學文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彭剛介紹,清華擁有悠久的經學傳統。1925年,清華大學建立國學研究院,王國維等大師的經學研究成為學校的寶貴財富。近二十年來,清華大學在經學研究方面持續做出努力和嘗試。2003年,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經學研究中心成立,標誌著清華重建經學研究。2005年,該中心創辦《中國經學》半年刊,並舉辦首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繼科舉制度廢止百年之後,中國學者首次宗旨明確地提出重建經學學科,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多屆。近年來,該中心主任彭林教授率領團隊開展《儀禮》復原工程,培養經學特長生,向社會推廣禮樂文化,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希望研究院立足學科重建與人才培養,在新時代“為往聖繼絕學”的事業中做出貢獻。從院系下的研究中心升格為校級科研機構經學研究院,彭林表示,這為經學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6月,香港愛國企業家馮燊均先生及夫人鮑俊萍女士捐贈1.5億人民幣,創立大成國學基金。在基金提供的3000萬元人民幣基礎上,清華大學設立經學研究院、大成獎學金與獎教金。90歲高齡的馮燊均先生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進一步復興,也為國家民族在學術文化上返本歸元奠定堅實基礎,這體現了清華大學的眼光和魄力,他對此十分感謝。

會上,馮燊均先生還為清華人文學院的數十名師生頒發了獎教金與獎學金。會後舉行了清華·大成經學論壇,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就中國文化與經學的關係作了開場演講,並發表了《經學獻辭》。

“我們將招聘更多資深教師,嚴格選拔有經學特長的學生。”彭林向澎湃新聞介紹,從2014年開始,學校批准中心可以特招本科學生,有5名招生計劃。“在高考基礎上,學生經過中心筆試、面試,最終可以獲得60分、40分、20分不等的加分,每年我們擇優錄取2-3名學生。”彭林說,今後研究院將依託清華百年傳統,整合校內外研究力量,培養全方位發展的經學研究人才,推動清華成為經學研究重鎮。

內地高校首家經學研究院落戶清華,院長:經學理念並不過時

【對話】

澎湃新聞:為什麼要成立經學研究院?

彭林:1986年,我在北京師範大學讀博士的時候,因為《周禮》的年代存在爭議,導師建議我做《周禮》的相關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接觸經學經典,走上讀經的道路。這是一個寶庫,治國理政的人應該讀,它是一個建國的方案,體大思精。後來又讀了《儀禮》等經典,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一個州官如何管理資源、財產、怎麼防止作弊等,這些拿到今天來都不過時。每一步看進去像是一扇扇門打開,我們不要離傳統太遠,傳統裡面有很多好東西。

經學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學科,中國人價值載體都在經學裡面。中國古代寫歷史的,沒有不讀經書的。我寫秦漢書,寫誰或者不寫誰,為什麼滅亡,其中需要有一個價值判斷,說得更深一點,需要有一個歷史哲學在後面支撐,如何看待這段歷史,這段歷史應該是什麼樣的,政府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理念,什麼樣的體制去治國,怎麼管理財政、軍事,需要治國之道。

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西方人有宗教,人按照上帝旨意生活,我們中國沒有救世主,我們中國以人作為主線,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如何變成一個道德理念意義上的人?需要修身。每個人要修身自律,而不是靠他律,中國人認為人性是善的,西方人認為人性是惡的。因為人性是善的,意味著大部分人是可以教育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首先人應該有禮,一舉一動都要合於道德理性,要聽德音雅樂讓自己的心性變得和諧,人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自己好了再來影響家庭。

澎湃新聞:經學院與國學院有什麼不同?

彭林:國學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而經、史、子、集,是獨立而又有聯繫的。經學立起來,其實是恢復了古時候的一個專業。

澎湃新聞:今天的與會嘉賓們多次提及“新經學”,怎麼理解“新經學”?

彭林:中國古代關於經學有漢學宋學。我理解的新經學是漢宋要兼收。任何的學問都有不合適的地方,該部的要補,該拓展的要拓展。經學以前是在象牙塔裡,現在要關注人類,比如為怎麼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些現代問題提出方案。

澎湃新聞:公眾如今也逐漸開始讀經,流行“國學熱”,但是前段時間《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引發了該不該讀經,應該如何正確學經的熱議,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彭林:我認為傳統文化教育不能簡單地背。我們特別重視對老百姓的素質教育,文獻裡面記錄了對孩子的行為教育,其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比如黎明即起,打掃庭除,訓練勤勞、嚴謹和一絲不苟。都說德國人嚴謹,德國製造很好,是因為他們從小的訓練,他們交作業的時候要求A4紙四角對齊,否則老師不收。這在我們的經學裡早就有了。

澎湃新聞:新成立的經學研究院如何培養經學方面的人才?

彭林:從2014年開始,當時的經學研究中心可以通過特招招收本科生,我作為教授,也可以招收博士和研究生。學校給了5個名額,本科生在高考後,通過筆試、面試,可以有60分、40分、20分這幾個階梯的加分,我們每年擇優錄取2-3名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後,有一部分會選擇繼續深造,還有些會到大學的相關機構做研究。

我們準備高薪招聘資深老師,同時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新學期將開設《古代音韻學》、《兩漢經學史》兩門課程,接下來逐步要建立一套課程和教材。今後研究院將依託清華百年傳統,整合校內外研究力量,培養全方位發展的經學研究人才。

(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