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的苦孩子離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越來越遠?

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心情很是沉重,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聽到一些家長訓孩子時總是說,你再不好好讀書,就把你送下面縣城的中學讀去,讓你吃些苦,臥薪嚐膽。

有些家長還真把孩子送黃岡、仙桃等地中學去了。時光荏苒、人事全非,如今在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浙大、人大、南大等名校,來自農村的苦孩子,入學比例已降至一成左右了,而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最高曾達到65%。

一、高考體制在改變,選材取向在調整。

為什麼農村的苦孩子離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越來越遠?

為什麼農村的苦孩子離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越來越遠?

為什麼農村的苦孩子離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越來越遠?

靠以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頭埋在書堆裡”的那種死讀書,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高考要求了,而這一點恰是以往農村孩子的特長。

女兒在參加武大自主招生考試時,無論筆試還是面試,大量題目和問題,都是在教材裡無法找到答案的,而需要考生廣泛涉獵課外讀物,需要長期看報、看電視、勤思考獲得。

有些高校還考到許多網絡用語等。去年我與復旦湖北招生組的一位工作人員私下交流,他是來自湖北偏遠地區從復旦畢業後留校工作的,他坦承:相比湖北這樣的內地,復旦更願意把較多的招生指標放到江浙滬等沿海地區,出生城市且家庭背景較好的考生比農村的考生更容易被複旦所接受。

二、客觀條件的限制。

保送、自主招生在高校中的比例越來越高,一個農村的孩子要參加這類考試,需要自費到省會城市來,一趟花費至少千八百,而一個農村貧困家庭一年的總收入也就幾千塊,這千八百的花費實在是難以承受之重。

另一方面,由於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無法給予下一代更多的輔導和幫助,使孩子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平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校外因素的影響對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則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三、教育資源的傾斜和不平衡。

省會城市的重點學校被投入了更多的經費和財力,越來越多的小城市和縣城的高水平教師往省會城市移動,這一現象導致農村學校師資嚴重不足,生源質量更無法保證。

四、城市與農村家庭對教育投入差異大。

從孩子讀幼兒園開始,我就操碎了心,找關係、削尖腦袋進武漢市最好的市立幼兒園。

到了孩子讀小學的年齡,我又把戶口遷往岳父母家,因為那裡有個優質小學,除此之外,每月還花大量的錢,送孩子培優,週末我與老婆完全是圍著孩子轉。

到了中學階段,我們放著自己的兩套房不住,不遠萬里,特地去租孩子學校附件的小區,因為那所學校是省級示範高中。

進入省級示範高中,意味著你的腳一半踏進了一本的大門。試想想,一般農村家庭能有這樣大的投入嗎?

改善農村地區學校條件,讓農民的孩子享受全面的免費教育。

不讓他們因孩子的書雜費問題、吃飯問題、交通住宿問題而綴學。鼓勵大學生去偏遠地區支教,給予當地師資最大的支持。

引導農村地區學校教育理念的改變,加大素質教育比重。

中國教育,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