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不是过节,是要节制

我第一次确切知道并过了双十一这个节日,是十二年前大二的一个深秋的夜晚,第一次给一个男的约去看电影,我还真的去了,想着反正在宿舍也是自己摸自己,扎心了对吧?更扎心的是,我们看的电影叫《史密斯夫妇》,看彼德跟他的真老婆朱莉在大银幕上耍花枪耍足了两个小时,还有周围一对对缠绵的男女,那个夜晚,我被虐得体无完肤,以至于饥不择食,差点就拖着男同学的手……好了,总之,这就是我对双十一这个节日的第一印象,原来还有这么一个让打光棍的自虐的节日,11.11,全是棍。

有一年,记不准是哪一年了,突然听到女朋友跟她的闺蜜在异常热烈地讨论:“准备买些什么呀?”我才知道,我曾经自虐过的节日已经改头换脸,摇身一变,从虐狗改行虐牛马了,我哪里会想到,好不容易脱光了,脱离了狗的行列,终于有了为女友的化妆品、手袋做牛做马的机会,只为可以在双十一这一天扬眉吐气,老天爷说变就变,硬是将一个全都是棍“11.11”难得很贴题的节日,改成了什么乱七八糟、九不搭八的购物节,做牛做马我都肯了,你还虐我……的钱包?

不知道纯粹巧合还是真有阴谋,反正,双十一就是跟男人过不去了。

这些年,电商的发展一日千里,双十一的交易额年年在增,以前是全网购,后来是全国购,现在是全球购,越玩越大,以至于在离它近的那些日子里,“你双十一买多少?”已经成了大家的日常社交口头禅,简直快要超越“你吃了吗?”,所以,你懂了吗?去年马老板在那部莫名其妙的功夫短片里的那一句莫名其妙的“你吃了吗”,是有深意的,这就是他的目标,让“你双十一买多少?”这句口头禅超越这句我们五千年社交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你吃了吗”,是不是觉得很好笑?不,其实一点都不好笑,因为当他一旦得逞,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人的钱包都被掏空了,不分男女。

是不是才发现,事情大条了?是不是才发现,这不只是我们男人的苦难,这是我们男女都在面临的一场共同的战争,我们共同的敌人,双十一购物节。

我实在搞不懂,购物为什么能成为一个节日?你说这个世界有购物狂这种病,我可以理解,毕竟人这么多,有那么一两个“神经病”不奇怪,这符合数学规律,但购物节?怎样一种状态才能称为节?我能不能这么理解:就是集体患上了购物狂症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集体病态行为?如果说,购物狂是一个人病了,那么,购物节是一个集体病了?我不知道。

花自己的钱,让别人的大屏幕折线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止,还为此欢呼,为此自豪:我们一天就能卖这么多,你们能吗?我们有双十一,你们有吗?没有了吧!就好比,你用你家里算不上宽裕的钱将隔壁老王的房子加建装俢了一通,弄得漂漂亮亮的,你的家人会为此感到自豪吗?我估计他们会送你去青山吧。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拿美帝的黑色星期五来反驳,其实,这是两个咋看类似实则完全不一样的事情,第一,规模差得有点远,这一点很重要,人家的疯狂是有天花板的,有节制的,换句话说,你商家想带节奏?想想就好了,做一做姿态陪你玩玩游戏还可以,真掏钱?不一定。第二,电商早就高度发达的美帝社会,为啥就没能哺育出像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很简单,不容易煽动也不容易盲动。就说这两点,再说下去就变砖家了。

双十一的折扣力度确实越来越大,一年比一年给力,好笑的是,去年十一月十一日零点时分,我老婆急匆匆“追杀”我:你,你,你,快,快想想买个什么,凑够多少多少减多少……我说我不想买,衣服够穿,鞋一动一静两双就够,吃的,冰箱已经被你塞满了……结果,她硬是给我买了两打我从来不穿的船袜凑够了数,那些袜子就这么一直放在那放了快一年,上个月才被我原装未拆封全扔了。这只是我们双十一故事中的一小个……

病始终是病,就像感冒,无论多难受,但终归是要好的,今年因为儿子出生,要买的东西特别多,双十一正在搞预热,但很多商家都悄悄在给我们发优惠券链接,领了直接减,那些套路,他们都嫌烦了,现在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阳奉阴违而已,我觉得这就挺好,至少让人看到,理性在回归。

不过,对“购物节”这个病最要命的药还是消费者理性的回归,当大家面对诱惑,学会从容地“马老板的忽悠照听,马老板的电影照看,马老板的晚会照赏”,但钱包捂得紧紧的,那才是真正值得自豪的场景,因为“病好了”,对煽动有了抗体,知道了何为独立思考的能力。

虽然被一个男的约去看电影的感觉很恶,坐在电影院被虐的感觉真的很虐,但11.11作为光棍节真的很贴题呀,是有点恶趣味,但它作为光棍节的那种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趣味性,比起只会虐我们钱包的“购物节”,至少我觉得前者是可爱的,我甚至都有点怀念那个被虐得差点转向的夜晚了。

双十一如果是以购物节那一面示人,这个节咱们就不过了吧?过也没问题,只看晚会不下手,节制点……

双十一不是过节,是要节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