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质量,从陌生到熟悉

生命的质量,从陌生到熟悉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会不觉得有什么了,但仔细的想想,还是会想出许多不一样的东西的。比如,广东中山的一个小镇的交通,就能从中看出不一样来。

这里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的道路、交通信号灯,但人们等信号的行为就有很大差别。

这里的人基本都是在行道线后等红绿灯,抢行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很少很少,不管是汽车、电车、还是行人,都会自觉地站在线后等待。而所有的路口基本不见协管员与交警,只有在修路时,道路管制的情况下才会见到交警的身影,街上以前见过城管站在路口维护一下次序,而城管也只是站在路口,却不见有人违反交规,久而久之城管的身影也不见了。而交通协管员,这里根本没这个岗位。

而我所在内地的一个省会城市里生活了很久,对那里的交通状况了解的很多,真是很不理解人们为什么根本等不及红绿灯,就迫不及待的抢在绿灯还没亮起,而对使的汽车过完后就一拥而过,甚至是黄灯变的时候就拥过去,阻断还没通过完的车辆,从而阻断交通。

内地,交通协管员与交警是标配,如果早中晚高峰没有交警只有协管员的话,路口拥堵那是百分之百的,什么信号灯,那都是给别人看的,不关自己的事。即使有协管员在,也会有大量的人越过行道线,如果协管员管的松一点,电动车就会挤到路中间

曾经生活工作过的一个公司的老板说过这样的调侃:在北上广,你要是违反交通规则,别人都会像看傻瓜一样的看着你,让你觉得你就是傻瓜。而在咱们这里,你要是遵守交通规则,别人都会把你当傻瓜看。虽说这是调侃之语,但却道出了地域不同,人们的思想觉悟的天差地别。

在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不管是骑电动车的摩托车的,只要是本地人都会带头盔,而外省人却基本没人带。

通过这两件小事,不光看出人的素质的高下,还可以看出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与否。骑电车、摩托带头盔,遵守交通规则,首先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让生活不出意外,高质量的生活。而那些不顾交通规则,不注意自己生命安全的省份交通事故是不是高于发达省份,我没关注过有关报道,没有发言权,但最起码的对自己生命的尊重都不在乎,那么对别的事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生命的质量,不是光有保障就能解决的,高的道德素养,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还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加严厉的处罚才能逐步形成。和平时期,我国因交通事故而伤残死亡的人数,是远远大于小的局部战争的,而好的交通习惯的养成,是不是会大大减少这种不必要的伤痛呢?

尊重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质量,我们是不是该从这些小事做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