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河——撩起你神祕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安徽,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蚌埠,在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戰國時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而安徽懷遠,更是因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啟母石、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花鼓燈等名揚海內外,而今天我要介紹的,確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北淝河。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北淝河流向圖

北淝河,懷遠往西北方向過蘇集,往古城、新集、看疃、雙橋一帶,人人稱之為淝河,如今的淝河鄉便是因此河而得名。我今天要敘說的,就是淝河北岸東南至古城村,西北至看集村這一帶的歷史故事。

一、淝河潮湧夏水長

提起淝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古戰役。東晉十六國時期,南方的東晉政權抵抗北方的前秦政權,最終東晉以少勝多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這場戰爭的兩個階段。均發生在淝水流域(壽縣、淮南附近)。而安徽省府合肥。就是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合肥此地匯合而得名。

在安徽境內淮河流域北部還有兩條几乎不為人們所知的淝河:西淝河與北淝河。西淝河古稱夏淝水,《明史》始稱西肥水,《清史稿·地理志》首稱西淝河,全長265公里的西淝河是淝水中最長的河流。其中東淝河全長152公里、南淝河全長70公、北淝河全長225公里,是一條介於渦河與澮河兩流域之間的河流,源出河南商丘,流經皖境亳州、渦陽、蒙城、濉溪、懷遠、固鎮、五河等縣境,於蚌埠市沫河口注入淮河。很多人會感到相當奇怪,為何安徽一地會有四條名叫淝河的河流?沒有其他名稱可稱呼了嗎?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河流中,應該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其中隱藏著哪些重要的文化密碼與歷史謎團?

二、文人墨客贊淝河

史載,公元956年夏,周世宗七徵南唐,令殿前都虞侯趙匡胤領兵南下,其中部分糧草輜重即由河南經這條河漕運至龍亢、看疃一帶儲存。至今淝河鄉看疃、新集尚留有趙匡胤行軍中屯兵休整時,打造兵器的72盤煉兵器爐和72口井的遺址。當時的北淝河常年帆檣如林,魚躍鳶飛。遊人商賈來往河面,不少文人墨客觸景生情,留下抒懷詩篇。元末明初唐之淳的《往荊山道中即事》所描繪的北淝河美景:

小河水深沒馬頰,浴盤浮渡如浮杯。碾渦咫尺不可上,四夫爭挽聲喧豗。

大河雨餘勢業業,邑人來迎具舟楫。片帆天際落春雲,萬斛空中舞秋葉。

東邊雨響西邊日,船上鼓鳴船裡笛。餘霞閃映一川明,大魚驚跳雙尾赤。

帆回棹進指淝河,塗山荊山顰翠蛾。當年輯玉會朝處,今日西風生短莎。

山前屯兵半降虜,山後人家盡禾黍。倚灘晚飯已黃昏,將軍橫槊方懷古。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淝河美景(攝影:李照)

清朝乾隆年間,湖南沅陵人佘模兩次任懷遠知縣,眷戀中南海湖光水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中南海梁園壁》:“面面清風面面波,紅塵不到白雲多。鶯啼楊柳知何處,疑是飛來一普陀。”“楚鄉歸去三千里,淝上重來十二年。野樹蟬鳴新物候,海天風展舊雲潮。”。清嘉慶年間,雲南大理人沙琛任懷遠縣令,到中南海覽勝,寫有長詩《遊中南海同許叔翹作》,詩中雲:“寒柳無一葉,枯湖無一波。峨峨古臺下,昔遊風景多。蘆港溯曲折,芳洲縈陂陀。珍禽百種色,飛鳴雲錦窩。爛爛芙蓉裳,風漪千尺荷。離枝花滿船,花氣蒸顏酡。玉藕出冰雪,碧筒擎婀娜。酒酣發歌詠,古壁揮擘窠……”還有嘉慶年間懷遠著名詩人許所望留有《終南海秋望》七律詩:“山色蒼茫水四周,千樹萬郭抱斜暉。疏林黃葉雙柑熟,淺水蘆花一雁飛。地號終南宜跨鶴,人居秋市也添衣。不妨重作郊寒句,杯酒三年冷翠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直到清朝嘉慶年間,北淝河還是一條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航運繁榮的河流,引得無數詩人流連忘返、詩意盎然的天然河流。是什麼原因造成北淝河現在默默無聞,被世人所遺忘了呢?如果再不加保護,若干年後可能就永遠消失於中華歷史之中。

在1951年和1953年間,北淝河的上游兩次被截引入渦河;同樣是在1953年,又修建了一處攔河壩,並開挖新淝河,將中段1653平方公里流域的來水,截引入河,納入潼河水系使得北淝河水流量大幅減少,成為無法通航的河流,作為一條河流的重要作用大幅下降。現在我們看到的北淝河和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面貌不完全一樣,自曹家畈攔河壩下基本東流,穿過津浦鐵路橋,於蚌埠淮上區沫河口注入淮河。如果不瞭解北淝河曾經的輝煌文明歷史,就不會明白為何安徽省有四條河流以淝河命名,就不會理解北淝河在華夏文明中曾經所創造的輝煌景象,其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圍網養殖

三、四方來賀、八方來朝之出處

在北淝河的下游有一個名字叫做“四方湖”的湖泊,在四方湖畔的北岸有一個叫做古城的古城遺址。在四方湖下游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做雙墩文化的遺址,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7300年前的陶器與蚌器和大量的刻畫符號。對於四方湖的名稱,可以說所有人士本能的理解,都是四方形的湖,是個毫無文化、毫無特點的名稱,也可以說是土到極點的名稱。但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四方湖,卻是中華文明的孕育之地,是華夏文明的興起之地,是所有中國人數千年來追尋的精神家園。在中華民族的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二十三首包含“四方”的詩經作品,其佔到305首詩經的十五分之一以上,可見“四方”在詩經裡的重要地位。其中的“四方來賀”“四方來朝”“經營四方”“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最為人們所熟知。看到這裡,你還為四方湖這個名稱感到普通、感到沒文化嗎?筆者可以說“四方湖”是中國最有文化、最有底蘊、最有豪氣、最有歷史感的名稱。在北宋年間出土了一個被稱為“兮甲盤”的青銅器。兮甲就是被我們尊稱為詩祖的尹吉甫,為中華《詩經》最重要的整理者與發揚光大者,《詩經》的誕生地,極有可能在四方湖畔的這座古城。尹吉甫的中後期幾乎都生活在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並在這裡將《詩經》發揚光大,收集了大量《詩經》作品。北淝河中的四方湖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其中《車舝》、《關雎》、《蒹葭》、《菁菁者莪》這些經典愛情詩篇,很可能就誕生於此。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四、成語“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由來

以上所述的這些還不是北淝河歷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至今保存有被孟子稱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城護城河遺蹟。而這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規模的古城遺址,就是中華民族苦苦尋覓的夏朝歷史中唯一的國都。這個歷史謎團,今天也許不被所有人接受,但隨著歷史的推進,這一古城遺址終將展現它迷人的光芒。中國四千年的夏朝歷史,之所以被世人所質疑、被國際歷史學者所質疑,正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能找出夏朝國都的遺址所導致。就不要以任何理論與藉口去搪塞、推脫,在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而一無所獲,除了無能外,沒有第二個原因。北淝河在中華文明歷史中的重要地位,絕不是突然出現、空穴來風。四千年前“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的夏朝大聚會,正是發生在距離四方湖南17公里處的塗山,這已經被考古所證實。而四方湖下游十多公里處的7300年前雙墩文化遺址的發現,也是北淝河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北淝河文化輝煌歷史的源頭,是中華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北淝河被無奈的冠以“北”,不能說不說中國歷史的一個悲哀,一個創造輝煌文化的河流,被後世子孫所遺忘,就如一個含辛茹苦的父母被不肖子孫趕出家園,喪失其歷史上應有的地位。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當地領導考察

縱觀其他三處淝河,都有其本來名稱,而北淝河卻需要多加以北字。不是北淝河豐厚的文化歷史,又何來其他河流也來爭搶淝河這一僅剩下的名號。而其他三條南、東、西淝河,其歷史底蘊、文化底蘊,從任何一方面來說,都無法讓其他其他河流來以淝河命名。因此,安徽一地的四條淝河,充分顯示了北淝河在中華歷史中的特殊重要性,使得後世人們紛紛以淝河來命名身邊的河流,是北淝河在華夏曆史中無可比擬地位的一種顯現。北淝河孕育的中華文明之光,創造的輝煌夏朝文明歷史,誕生的影響中華文明的《詩經》歷史,終將得到歷史的認可與確認。

五、水漲山長--淝河明珠中南海

淝河鄉有很多歷史人文景點,最有名的要數中南海了。中南海坐落於淝河鄉陳莊村南的河中央,為河中的一個小島,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呈船形。據史書載,佛教傳入我國是在東漢時期,興在蕭梁(公元六世紀)至唐鼎盛。據此推斷北淝河上的中南海成型應該是在1400年以前的北朝末至隋初時期,實際應是開河取土累積而成,真正在島上建寺應在唐以後。因島上多果林,起先便謂之果園寺。又稱仁聖灘,後改稱中南海。這個稱呼比北京故宮西側國家政務辦公處的中南海還要早280多年(北京的中南海始建於遼金時期)。相傳在十二世紀中葉,蒙古族滅宋,建大元,兵燹頻繁,狼煙四起。一日,元兵殺至北淝河畔,天忽大霧,百姓入島,隱伏於蘆葦蕩中,倖免殺戮。由是眾呼水島為仁聖灘。從此,仁聖灘便成為民眾逃避兵禍之地。到明朝中期(十五世紀),為紀念這塊寶地,四鄉民眾,八方善士,捐款湊銀,置木購石,改建果園寺,主供觀音,在河的北岸建南海村,並定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和七月十五為廟會逢會日。每逢廟會,山上人山人海,寺裡香火旺盛,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觀音菩薩有求必應。更令人稱奇的是,無論上去多少人,始終覺得島上寬綽有餘,花鼓燈、戲班子,熱鬧非凡。至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當地善男信女再次重建中南海,比舊制更加雄偉壯觀,且立碑紀事,以期久傳。從此,中南海不但是人們歲時伏臘、進香朝拜的勝地,而且是陽春重九農閒娛樂之場所。聽我們村裡的老人介紹,1953年的大洪水,兩岸百姓都拖家帶口乘船渡島,這河中之島猶如神助,水漲島升,就像一塊碧玉浮在北淝河中。”問其原因,老人笑著搖頭,說不清,只是從側面看,島就像是一條船。我們把船劃到島的一側,還真是如此。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早期的果園寺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清末重建後的果園寺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磚木結構,雕樑畫棟

我本人1997-2000年在包集中學就讀期間,曾有一次撐船到島上游玩,看到有半截埋在土裡的石碑,上面隱約還能看到“清嘉慶年間……”等字樣,可惜如今早已不見此碑的蹤影。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中南海上山的階梯(攝影:李照)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摘採菱角(攝影:李照)

日軍侵華時期的1937年至1942年期間,淝河兩岸的人民飽受日軍的侵略和殺戮,我的爺爺在8、9歲的時候就親身經歷過日軍掃蕩的過程,那時候人煙稀少,一聽到日軍掃蕩的消息,大家就都往河灣跑,因為淝河裡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成了老百姓的藏身之地,中南海島上樹木參天,周圍蘆葦茂盛,天然的避禍場所才使得老百姓們倖免於難。1948年11月-12月,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主戰場也在淝河一帶留下戰爭遺蹟。當年黃維兵團從胡溝往固鎮方向前進,準備同蚌埠的李延年兵團會合,然後沿津浦路(天津至浦口)北進。不料被中原野戰軍四路縱隊包圍,天寒地凍,國民黨軍隊越打越弱。12月6日下午4點半,中原野戰軍對黃維兵團發起全線攻擊,戰鬥持續至15日黃昏,全殲黃維兵團於雙堆集。作者曾走訪過淝河北岸南海村、陳莊村、太平村等80歲左右的老人,當年這一帶確實遭遇過國民黨敵機的轟炸,並且當地老百姓還在解放軍的帶領下修築了不少防禦工事,而淝河中央的中南海島嶼,再次成為淝河兩岸百姓的避難之所。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拆除圍網後的淝河(攝影:李照)

六、巨蟒護島的傳說

在淝河一帶,還曾經流傳過巨蟒護島的傳說。在中南海島嶼的西南角約20米的地方,河水深處有一水桶粗的洞口,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冬天,淝河北岸的一年輕人外出拾柴,見路邊有一條凍僵的小蛇,年輕人於是將小蛇撿起放進懷裡帶回家中,小蛇漸漸甦醒,年輕人見小蛇甦醒,便將小蛇放回茅草叢回家。第二天一早醒來,卻發現小蛇臥在他床頭一動不動地看著他,好像戀戀不捨的樣子,年輕人便將小蛇養起來。漸漸地小蛇長成了巨蟒,年輕人家境貧窮,無法每天給它足夠的食物,於是巨蟒半夜三更離開家裡出去尋找食物,此後村子裡經常會出現家裡人不知所蹤。一天半夜,年輕人起來上廁所,剛推開門便聞到一股血腥氣撲面而來,巨蟒嘴裡含著半截人身,正坐在門口吞嚥。年輕人大叫一聲昏厥倒地。等他醒來時,巨蟒坐在他身旁,年輕人悔不該當初救下它,殘害生靈,於是跪倒在地,祈求巨蟒從今以後不要再吃人,巨蟒好像明白了年輕人的意思,朝他點了點頭。可村裡人知道了巨蟒吃人之事,都逼著年輕人將巨蟒殺死,否則就將年輕人綁了喂莽,眾人正在聲討之時,卻佈置巨蟒從傍邊竄出來一口吞下一個老人,眼看巨蟒還要吞食別人,年輕人一躍而起擋在巨蟒面前,巨蟒哪裡還顧得上面前站的是它的救命恩人,一口將年輕人吞下,眾人四下逃散。巨蟒反應過來以後才知道吃下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悔恨萬分,從此以後便躲入河中央再也沒有出現,如今在中南海島的西南角的水裡還留有蟒洞。據說巨蟒化身為島的守護神,所以才有了“寺廟許願皆靈驗,水漲山高可避難”的神奇傳說!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晚霞下的中南海(攝影:李照)

七、乾隆路過玉石橋

淝河鄉仁和村與邵樓村以一條大溝為界,大溝南至北淝河,北到陳集鄉境內,先前此處並無溝壑。清代大將年羹堯老家在淝河鄉往北陳集鄉的年莊,家鄉連年遭受大水災害,年羹堯就從北淝河新集境內開設一個水道,一直通到老家年莊,用於排澇灌溉,從此免遭水患,旱澇保收。水道的開通也給仁和和邵樓原本相連的兩村分把開來,為了便於往來,當地鄉紳楊大千召集鄉村名流籌款修建橋樑,史稱玉石橋。此橋構造頗為奇特,橋下根基用二十個玉石磙做奠基,上面用青磚累成拱形,橋高四五米,長約30米,三個橋孔,方便了兩岸群眾的通行。橋基是上等玉石,夜晚也有光明,世人皆以為寶石。有歹人慾貪玉石,遂在月黑風高之夜,偷偷摸到橋底,用鍘刀奮力砍下石磙一塊,玉石磙至今尚有痕跡清晰可辨,誰料抱回家一看,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據說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時曾路過此橋,加上偷盜者偷寶未成,玉石橋便被當地人稱為福橋。走福橋的人都有福,而且橋從不傷人,至今被村裡人津津樂道。清代有曾有村裡娘三人坐轎回家,經過玉石橋,遇歹人搶劫,抬轎的連人帶轎扔於橋下,轎子摔壞,母子三人卻安然無恙。後又有人不慎掉落橋下,均無受傷者。至今建橋五百餘年,從來沒有人因為掉下橋摔死摔傷。古樸玉橋今仍在,風雨滄桑幾百年。1982年被懷遠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乾隆走過的玉石橋

八、是非功過年羹堯

《清史稿》記載:年羹堯原籍鳳陽府懷遠縣北年莊(今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鄉年湖)。“年”姓在元代其實不姓“年”,而是姓“嚴”,其太曾祖父名為嚴孟陽,太祖父名年遇春(本姓嚴,其父為元武將,元末守滁陽殉職後,嚴遇春避難之懷遠,居縣北柘塘村。明初佔籍,以鄉音 訛“嚴”為“年”,稱年遇春,為年氏之始。明朝戶部尚書年富、清朝大將軍年羹堯即出此族。是為安徽懷遠始年氏一世祖。)。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號稱“年大將軍”的年羹堯雖然武功卓著,仕進之路卻是由文臣開始。他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進士,九年後即以未滿而立之齡任四川巡撫,仕途可謂通達得志。但這也並非偶然,而是年羹堯能力的一種體現。他在四川巡撫任內,興利除弊,勇於為治,深獲康熙的好評和信任。同時他還具有統軍領兵的才能。《郎潛紀聞》載,在平定青海叛亂的戰役中,年羹堯某日傳令,讓軍中士卒次日行軍,須人手攜帶稻草一束,木板一片。眾將士不解其意。第二天,大軍行至一個淤泥深坑前,年羹堯令士卒把稻草投入坑內,上面鋪蓋木板,兵馬遂通行無阻。叛軍本來據此為天險,認為清軍根本無法通過,故沒有設防,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清軍遂大獲全勝。從此,只要朝廷有重大人事變動,雍正也徵求年羹堯的意見,年羹堯保薦的人,吏部、兵部都特別重視,當做大事來辦,一時號稱“年選”;雍正還親密地對年羹堯說:“你此番心行,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這還不算,雍正對年羹堯賭咒發誓說:“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也就是說雍正不當一個好皇帝,第一個就對不起年羹堯。這種肉麻的話簡直是古今未聞。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雍正賜給年羹堯荔枝,為了保鮮,讓驛站派人狂奔,從京師到西安只用了6天,比起當年“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貴妃,似乎也不差什麼。年羹堯雖說是“藩邸舊人”,可並不真正瞭解眼下這位新皇帝,他滿以為皇帝對他這麼好,即使不能天長地久,也不至於出什麼意外。縱觀年羹堯一生,雍正二年(1724年)是個分水嶺,自此年逐漸失勢,直至被殺。這年十月,是年第二次進京陛見。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統範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態度竟也十分驕橫,“無人臣禮”。年羹堯進京不久,雍正獎賞軍功,於是京中傳言這是接受了年羹堯的請求。又說整治阿靈阿(皇八子胤禩集團的成員)等人,也是聽了年羹堯的話。這些話大大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年羹堯結束陛見回任後,接到了雍正的諭旨,上面有一段論述功臣保全名節的話:“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在這個諭旨中,雍正改變了過去嘉獎稱讚的語氣,警告年要慎重自持。

雍正即位之後,著力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和大臣的權力,看到年羹堯如此狂妄,逐漸萌生收拾他的想法。次年,雍正抓住年羹堯所上的賀表中把“朝惕夕幹”寫為“夕惕朝幹”的小失誤,大做文章,認為年羹堯是故有所指,藉此解除了年羹堯的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的職務,調任杭州將軍。然而到了此時,年羹堯依然沒有醒悟,仍然心存僥倖,盼望雍正能夠收回成命,到了江蘇儀徵後久久不去,令雍正大為惱火。《嘯亭雜錄》載,年羹堯任杭州將軍期間,常坐在湧金門旁發呆,挑柴賣菜的農人懾於他的威勢,都不敢往湧金門經過。當然,在他倒黴的時候,這也可以成為他的罪責之一。看到雍正有收拾年羹堯之意,群臣紛紛上章彈劾,共列僭越、謀叛等大罪九十二條。雍正以順應群臣所請為名,藉沒其家,賜年羹堯獄中自盡。最終,兩朝元老、軍功顯赫的年羹堯,為自己的恃功驕橫,也有可能是知道得太多,遭雍正所忌恨。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勢必難得善終。所以《清史稿》上說,隆、年二人憑藉權勢,無復顧忌,罔作威福,即於覆滅,古聖所誡。

九、淝河鄉村美如畫

從四方湖向西五公里,沿著美麗的北淝河往北再走幾里路,就來到淝河鄉中淝村。踏入村莊,頓時感覺眼睛一亮,寬闊的水泥路兩邊是一米多寬各色相間的綠化帶,每隔幾米就有一棵香樟、桂花等風景樹。路邊乾淨整潔,一排排規劃整齊風格各異的兩層小樓立在路邊,牆面上是製作精美的鄉村文化牆,村內白牆紅瓦,綠樹成蔭,小橋流水,讓人如行畫中。

我們再往村裡走,一條小河貫穿村子東西,河水清清,水草在清澈的河裡輕輕搖曳。岸邊綠草茵茵,垂柳依依。不遠處,連接小河南北的是幾座古樸的石拱橋,紅楓青綠環繞的綠化帶裡的草坪上,有舊時的牛槽,傳統的碾盤,那是村子裡年歲最大的“古董”。小河的拐角處是一灣荷塘,雖是初冬,荷葉已經衰敗發黃,但能想見其夏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村民的住房,沒有整齊劃一的統一模式,但是規劃得錯落有致,各具風格。昔日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後的“雞飛地”全部栽植了冬青、黃楊等綠化苗木,更加吸引人的是牆壁上具有鄉村風味的文化圖案,有從春節、元宵節到端午中秋的農村習俗演變,有表現農村幹活的勞動號子溯源,有反映新農村新風尚的廣場舞畫面,還有梅蘭竹菊的清雅圖案。就連那莊稼地裡收的,金黃色的玉米也被堆成一個個圓柱形放在家門口,像原來場上的糧囤,又像草原上的蒙古包,極具藝術氣息。村中心幾千平米的廣場,傍晚時分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中間花磚鋪就的寬闊場地,是大媽們廣場舞的地盤,旁邊乒乓球桌、羽毛球場是孩子們的樂園,還有單槓雙槓等各種各樣的體育設施,彷彿城裡的公園,旁邊是木製三十多米的休閒長廊,上面雕刻著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讓你感到彷彿來到了美麗溫婉的江南水鄉。

十、我的家鄉在陳莊

由新集街道往西偏南方向約3公里,便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陳莊村。陳莊村因陳姓而得名,但李、王、楊、陳這些姓氏都有。東臨陳橋村,西鄰廣裡村,廣裡村往西就是南海村,其中南海村建村最早。十幾年前,當地政府進行了村組合並,將陳橋、陳莊合併成陳莊村,將廣裡、南海合併成南海村。過去陳莊村也叫先鋒大隊,因在包產到戶之前都是吃大鍋飯,陳莊的勞動力較多,給公社幹活積極,經常性的拿第一名,人民公社曾授予一面紅旗,上寫“先鋒大隊”。我所在的陳莊村後李組,就屬於陳莊村的一部分。既有後李,肯定就有前李,也就是我爺爺我父親生活的地方,就在淝河北岸。當時還不分前後李,而是叫李東、李西,主要是以村裡的一條南北小路劃分而成。淝河自我老家往東,算是下游了,幾乎每年夏天,都會有洪澇。我父親就經歷過:晚上睡在打麥場上,半夜起來找不見鞋,為啥?上游漲水,鞋讓水給漂走了!40多年前,村裡部分人就搬遷至往北約1.5公里的現在的後李。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朝霞中南海(攝影:李照)

現在淝河沿線的村子基本上都搬遷了,家家戶戶都住進了樓房,路面硬化了,百姓富裕了,集中居住的最大好處就是鄰里之間能互相走動照應,誰家有事都是一呼百應,熱鬧非凡,其樂融融!

十一、桃李遍天下的中南小學

在淝河北岸的陳莊村,坐落著一所小學--中南小學。解放前後,中南小學的原址位於前李東北方向的一個破廟舊址,後經改造後成為一個教學點,俗稱老學校。這裡先後辦過小學班、掃盲班、文革學習班,著名鄉賢陳如志先生(懷遠縣人大代表、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已逝。)就曾在這裡任教。文革結束以後,學校整體搬遷至現在的校址,因離淝河中南海較近,隨之正式命名為中南小學,算起來也有近70年的歷史了。中南小學的建立,解決了陳橋、陳莊、廣裡、南海四個村子的學齡兒童入學問題,因學校教師素質好,教學質量優,甚至周圍的嶺集、太平等村的孩子也不怕路途遙遠前來就讀,最多時學校有學生近600人,教師20名。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懷遠縣中南小學

如今的中南小學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們憑著開放的教育思想,領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質,進取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學校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為育人理念,從整體改革實驗到差異教育的研究從二級循環活動的嘗試到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索,捕捉著現代教育最敏感的話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學校一貫堅持“品牌、質量、服務”的意識,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質量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贏得了社會的讚譽,是當地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學校之一。

淝河——撩起你神秘的歷史面紗(作者:李孟順)

校內景色

十二、傳統文化惠村民

淝河鄉民風淳樸,農村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年節習俗。採訪中得知,近年來,淝河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活動,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村村建設文化活動室,普及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淝河鄉還是民間藝術花鼓燈藝術重點鄉鎮之一。在中淝村我們就聽到一個“宋大媽送禮”故事。淝河中心小學四十多歲的女教師趙俠,能歌善舞,在白天緊張的教書之餘,作為文化惠民活動的輔導員,晚上又多了一個任務,就是去中淝村教大媽們跳廣場舞。只要有一天晚上不去,第二天村裡東頭72歲的宋大媽準會打電話給她,弄得趙俠老師走親戚都不好在親戚家過夜。有一次,她晚上和大家一起跳完舞。宋大媽滿頭大汗,遞上一個袋子,裡面裝的是新收的花生。趙老師說:“我也是喜歡才來和大家一起跳的,可不能收你的東西”。宋大媽誠懇地說:“這個不算是送禮吧,是我家地裡收的東西。我原來身體不好,像個病秧子,自從跟你學習了跳舞,精神也好了,病也沒有了,你要是不要就是看不起我。”正說著,一輛“黃鼻子”從路邊駛過,到了不遠處農家停下,一個孩子從車上跳下來,歡快地跑回了家。鄉鎮的同志告訴我們,這是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校車。鄉村竟然有了校車,城裡的許多學校還做不到呢。這一切得益於淝河鄉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淝河鄉是農業大鄉,鄉黨委、政府一方面圍繞“農”字做文章,大力組織實施小農水和現代農業兩個項目整合工程,加強土地流轉,推進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建立回鄉農民創業基地,並利用靠近高速路口的地理優勢,發展農家樂,建成了集餐飲住宿、休閒觀光、農作物採摘為一體的綠色田園,成為附近村民和市民遊客的好去處。同時,他們還充分利用兩萬畝淝河水面資源優勢,發展水禽和螃蟹等特種養殖,其中淝河的鴨蛋已經形成品牌,走進超市,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多措並舉,淝河鄉的集體和個人的收入有了大大提高。

淝河鄉在改革大潮中收穫了諸多的榮譽,猶如一顆明珠閃耀在北淝河畔,淝河水無聲無息地哺育著兩岸的勞動人民。如今皖北國際機場選址在淝河鄉滕湖村已經通過專家論證,淝河鄉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彷彿已經聽到那雄鷹一樣盤旋的飛機轟鳴聲。明天的淝河鄉將圍繞機場做文章,合理規劃,有序建設,規範管理,美好鄉鎮建設又將展開新的藍圖。也祝願家鄉人民健康富裕,家鄉建設越來越好!

注:

1、文中資料部分來源於作者走訪考證;部分來源於網絡;部分摘錄於趙輝先生的《北淝河一條被遺忘的孕育中華夏朝文明的母親之河》;部分資料參考唐曉勇先生的《潮湧淝河夏水長》,在此對作者表示誠摯的感謝。雖觀點有所不同,但為宣傳家鄉、建設家鄉、回報家鄉的目的相同!

2、文中圖片資料來源於淝河鄉陳莊村養殖專業戶李照同志,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李孟順,又名李林澤,安徽省懷遠縣陳莊村人。西安交通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現為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慈善書畫研究會理事、陝西省教育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