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產能過剩 鋰電龍頭為生存出大招

11月21日,在第六屆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欣旺達(300207.SZ)集團副總裁兼動力電池板塊總裁梁銳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參會者直言:“在上游原材料漲價、下游要求降價的雙重夾擊下,動力電池企業如果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只有出局。動力電池企業必須要練好“內功”,推動產品技術升級,搶佔高端市場份額。”

补贴退坡、产能过剩 锂电龙头为生存出大招

鋰電行業鬧錢荒

隨著補貼新政實施、金融政策變化等原因,2018年的鋰電池行業寒風呼嘯。

11月21日,比亞迪(002594.SZ)公告宣佈2018年第五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完畢,募集的20億元將全部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9天前,比亞迪剛通過發行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劵融資10億元,全部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這只是當前鋰電產業密集融資的冰山一角。

進入10月份,鋰電產業出現大規模融資。贛鋒鋰業(002460.SZ)赴港股融資,國軒高科(002074.SZ)5億第二期綠色債發行,寒銳鈷業(300618.SZ)4.4億元可轉債發行、天齊鋰業(002466.SZ)50億元可轉債發行,這一切表明,鋰電行業公司存在資金飢渴。

鋰電產能過剩業績下滑

“歐美日等國家把產能利用率長期低於78%的現象認定為行業產能過剩。動力鋰電池的整體產能利用率已連續多年低於78%,即從行業整體上看存在嚴重產能過剩。”梁銳說道。

梁銳指出,當前TOP 10企業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提升,國內高端產能的市場需求量不斷拔高;除TOP 10企業之外的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合計擁有約13%的市場需求量,但卻佔有約55%的行業總產能,且其中大部分產能屬於低端產能,其產能利用率僅10%,拉低了行業產能利用率指標。

今年以來,補貼退坡、競爭加劇,企業利潤壓縮,鋰電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窘迫。

2018年中報顯示,寧德時代(300750.SZ)動力電池系統、鋰電池材料、儲能系統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34.92%、123.59%和1024.50%,但同期營業成本分別增長了44.30%、161.45%和1427.96%,這也直接導致三項業務毛利率分別同比下滑4.38%、11.30%和27.23%,公司綜合毛利率則下降了6.17%。

杉杉股份(600884.SH)上半年銷售毛利率下降2.98%,其正極材料淨利潤增幅遠低於營業收入增幅,負極材料淨利潤則下滑4.99%。

億緯鋰能(300014.SZ)2018年上半年毛利率下滑3.93%,其中鋰離子電池毛利率下滑4.05%。

根據wind數據,106家鋰電池概念股前三季度實現的利潤總計268.3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同比下滑5.34%。

政策收緊之下的生存出路

整體來看,產業鏈下游,補貼退坡及技術門檻提升導致了部分主流新能源車企業績下滑。而中游電池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上擠下壓”狀態下,企業普遍營收高利潤低,且應收賬款居高不下,成為諸多動力電池廠商企業業績增幅放緩,甚至出現虧損的重要因素。

針對這些現象,在第六屆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現場,不少鋰電企業高管給出應對之策,其中創新技術、控制成本、佈局電池回收領域成為各方熱議的方向。

大族激光(002008.SZ)集團副總裁黃祥虎表示:“國內鋰電行業政策越來越緊,導致每個裝備企業也在不斷思索,往‘三高三化’努力,‘三高’就是高品質、高效率、高穩定性,‘三化’即信息化、無人化、可視化。”

為實現這一目標,黃祥虎指出:“從新能源鋰電裝備智能整線發展的驅動因素分析,鋰電裝備智能整線交付成為必然趨勢,可以減少溝通環節,包括技術的對接、商務溝通,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提高產線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大幅度縮短設備設計、生產、交付週期,統一售後服務。

比亞迪動力電池工廠廠長孫華軍亦指出,公司在自動化、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整個生產製造工作都是為了保證電池的品質和製造成本。

其中,動力電池佈局方面,比亞迪從核心礦產資源投資、入股,到核心電芯原材料開發/製造、電芯研發/製造、模組設計/製造、BMS設計/製造、PACK設計製造再到梯級利用及回收,比亞迪已具備動力電池完整的研發及生產體系。

涉及電池回收環節,孫華軍強調,“未來在保證電池穩定時成本最低,核心就是所有電池材料能夠穩定回收,而不從礦產裡面提取,這將是未來動力電池成本達到最低的真正時機。”

奇瑞新能源汽車副總經理倪紹勇則從“電池系統平臺化”角度解答了行業困局的應對之策。

倪紹勇表示,規劃平臺化設計、提高集成度、縮短開發驗證過程,便於管控和降低成本,方便回收等,“這兩年行業內做得好多了,像電芯品種已經明顯從無序逐漸規範。但整個電器系統架構平臺化、邊界平臺化、模組標準化、管理系統模塊化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以新能源車為例,現在整車架構系統完全相同,而且模組採用是標準的,這就帶來一個好處——車型迭代、電池迭代週期變短了。”

在倪紹勇看來,如果能夠規範回收環節,包括在產品設計、應用等各個階段都採用標準化的方式,可以提高回收率,加強電池廠和回收企業之間的緊密聯合。

“全行業要擺正姿態,清楚地認識到在未來的一兩年裡,國家補貼終將會沒有,以前覺得整個新能源行業到處是資金的局面一定會沒有,我們終將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臨終端用戶的投票。如果我們做不到最好,用戶就會用腳投票。”倪紹勇強調。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