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化”传闻背后 宁高宁跑马圈地30年

财经> | Time Weekly - 2016-11-01 01:45:40

[摘要]

从华润到中粮集团,再到中化集团,宁高宁第三次担当央企掌门人,这一次他面对的困境,远不是过往简单的全产业链和多元化发展路径所能比拟。

“中国神化”传闻背后 宁高宁跑马圈地30年

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广州

自入主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大半年时间以来,外界终于看到了宁高宁的新“动向”,在这家农化巨无霸的新领地,他或将延续过往的并购手段。

10月中旬以来,市场就传出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的合并消息,而背后的整合协商系由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推动的。

此后,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旗下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公告予以澄清,但“无风不起浪”,南北车、中海运和宝武钢铁等央企合并前,亦经历了否认的路径。

10月21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求证时,中化集团新闻发言人回复称,“这个事之前已经回应过了,我们的口径是没有此事”。

时代周报记者观察发现,与其他央企合并路径不同,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因涉及的资产和人员众多,一旦合并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单就上市公司数量来说,“两化”在资本市场共涉及14家上市公司。

从华润到中粮集团,再到如今,宁高宁第三次担当央企掌门人,这一次他面对的困境,远不是过往简单的全产业链和多元化发展路径所能比拟。这位央企掌门人要赢,就必须和当下正在经历阵痛的经济大环境搏斗。显然,被称为“中国摩根”的宁高宁已开始明确搏斗的路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事实上,同属央企巨头,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两者在业务上高度融合和互补,一旦合并,未来结合后焕发的生机将更加强劲。在外界看来,宁高宁似乎有一双灵活的手,擅长“塑造”庞大的央企,使得国有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如今入主中化集团,各方期冀这位拥有专业化能力的高管,锻造出不一样的中化集团。

东方巴斯夫将诞生?

10月14日,“中化与中国化工或将合并”的短消息,引发国内资本市场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后,“两化”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澄清公告对合并一事予以否认。

中化集团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中化国际(600500.SH)在公告中称:截至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化集团、本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及口头信息;中化集团公司未向任何部门和企业表示过此类意向。而中国化工旗下上市公司的公告与上述内容大抵相似。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对于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一事,市场再未有更多消息传出。不过此前有市场消息指:“两家化工集团的领导层已就合并意向进行了会谈。”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化工集团确有可能与中化集团探讨合并重组事宜,但目前并未有确切方案”。

在外界看来,从国企改革的角度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的重组也是存在可能的。

国务院国资委在2016年7月14日的新闻通气会上曾表示:目前5组10家中央企业重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工作正在酝酿之中,中央企业户数在年内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内。目前中央企业数目为105家。

从过往的中国“神铁”(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核电(国家核电与中电投)、海运(中远洋与中海运)、钢铁(武钢与宝钢)等领域的央企合并重组的经验来看,似乎也都经历了从传言到辟谣再到确认合并重组的过程,这更让市场相信“无风不起浪”。

时代周报记者观察发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因其体量庞大、涉及的资产、人员较多,如果一旦合并,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上述央企的重组。

成立于1950年的中化集团,其前身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其目前也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及最大的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一体化经营企业。2015年末总资产为3546亿元,总营收3812亿元,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139位。

另一巨头中国化工集团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企,主营业务以化工品生产为主,目前拥有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和基础化学品等为主的6大业务板块。

其官网资料显示,中国化工2015年的营收为450亿美元(约3032亿人民币)。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列234位。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化工集团总资产为3840亿元。

单就上市公司资产来说,“两化”在资本市场共涉及14家上市公司,中化集团旗下的A股公司分别为中化国际(600500.SH)、扬农化工(600486.SH)、江山股份(600389.SH)和英特集团(000411.SZ),港股上市公司涉及中国金茂(00817.HK)、中化化肥(00297.HK)和远东宏信(03360.HK)。

而目前中国化工旗下共有包括天华院(600579.SH)、安迪苏(600299.SH)、沈阳化工(000698.SZ)、天科股份(600378.SH)、风神股份(600469.SH)、沙隆达A(000553.SZ)和沧州大化(600230.SH)等7家A股上市平台。

事实上,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中企进行海外收购一直表示支持,除了旨在打造领先全球的龙头企业,还为了掌握关键资源与技术,以此进一步提高工业实力。

有分析人士就此指出,在“做强做优做大”的央企整合背景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若真的展开重组合并,将打造出一家比肩世界最大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化工巨无霸。

执掌中化大半年

尽管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均双双否认合并传闻,但这背后引发的故事依然引人好奇。据传,“两化”合并谈判的主要推动者,就是今年1月告别中粮赴中化集团任董事长的宁高宁。

国字脸、黝黑的肤色、和蔼的笑、温和不争的表情,这是今年5月的一次发布会上,宁高宁给时代周报记者的第一印象。

时至今日,宁高宁执掌中化已快一年。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中化集团官方消息以及公开资料,还原和勾勒了这位国企掌门人的工作轨迹。

在近一年任期时间里,宁高宁大多数是在出席会议、接见访客,以及调研和考察旗下企业,足迹遍及青海、辽宁、北京和上海等省市区,以及海外新加坡。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宁高宁会见的大都是地方和央企“一把手”负责人,以及花旗集团、三菱商事和先正达集团等跨国企业相关负责人。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自1987年回国工作以来,宁高宁近30年的职业生涯从未离开过中央企业,这其中分为3个重要阶段:在华润集团17年,主政中粮11年后,又调任中化集团。

有外界评述,在华润期间,宁高宁如同曾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摩根,他被誉为“中国摩根”,通过利用收购整合,在房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等多个领域“跑马圈地”,使华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而在入主中粮以后,宁高宁又延续此前的做法,于2005-2015年掌舵中粮期间,宁高宁先后主导了超过50起并购,先后涉足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华润酒精、深宝恒、丰原生化、五谷道场、蒙牛等公司。

银河证券研究员王强认为,以收购整合见长的宁高宁带领中粮在10余年间实现了总资产的大跨越。“从当时来看,宁高宁用的是产业链思维,不过他的整个产业链里面只有收购和加工,此次加入中化后,这种产业链模式可以直接延伸到‘田间地头’:种子、农业、化肥以及农业现代化服务。”王强表示。

至于中化集团,目前外界颇为关注的要数其合并事宜,其主营业务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是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并在高端地产酒店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据接近宁高宁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宁总(宁高宁)平常颇为低调、谦虚,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而在中化集团内部,宁高宁也充分发挥了自身民主、专业的行事风格。以今年上半年召开的中化集团2016年战略研讨会为例。据中化集团官网介绍,此次为了创造平等、开放、高效的研讨环境,研讨会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全程使用了团队列名法、犀利提问、冰山分析法、战略思考十步法等专业工具和方法,确保研讨达成效果。

而研讨人员分为石油石化、农业、化工、地产、金融5个小组,研讨公司及业务板块未来发展战略。宁高宁担任总教练,对各小组的研讨成果进行总结点评,并作会议总结。

“通过三天的研讨,大家初步谋划出了未来一段时期集团的发展战略,涵盖了公司总体发展道路、体制机制改革、各业务板块发展战略、重组整合和内部协同等内容;经集团党组研究决定后,下一步要抓好战略的执行。”宁高宁在总结中指出。

“合并”的挑战

今年3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孟建民一行来到中化集团,就企业提质增效、深化改革等工作进行调研。

时代周报记者还注意到,彼时宁高宁刚上任中化集团董事长一职短短两个多月,他即已将这家巨无霸央企的情况还了解得十分透彻。宁高宁汇报了公司基本情况、面临的挑战、提质增效和深化改革等方面工作。

“近10多年来,中化集团立足市场化、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行业竞争,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是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之下,公司业务经营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困难,公司上下千方百计开拓经营、加强管理,为实现提质增效任务目标付出了积极努力。”宁高宁表示。

与宁高宁类似,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任建新亦是一位擅长并购的企业负责人。

公开资料显示,1984年,任建新创立的中国化工重要前身之一—蓝星化学清洗公司,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掌握了以国企脱困为突破口,并购了超过100家国有化工企业,这也是蓝星能够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化工材料龙头企业的根本原因。

中国化工于2004年5月在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任建新继续担任掌舵人。在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指导下,经过10多年时间的快速扩张,中国化工最终成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虽然这两家农化巨头已进入世界500强,但是这一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分化严重。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2015 市场产业概览)统计,六家总部位于西欧和北美的领先专利性公司(包括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达)约占据了全球 77%的农化行业市场,他们从事研发、制造和营销专利产品和非专利品牌产品。

在外界看来,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两者一旦合并,中国即将诞生一家化工巨无霸企业,世界500强排名将变为第45位,进一步提高在海外并购的话语权。

从业务构成来看,中化集团涉足领域最广,涵盖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等业务,中国化工则以化工品生产为主,目前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等为主的6大业务板块。

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大化工巨头拥有很好的“互补性”。

首先,中化集团的优势在能源业务,于该领域,可与中国化工的优势产业—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实现融合;另外在农业领域,中化集团主要是化肥业务,其以贸易见长,与中国化工在农药业务上相比,稍显逊色,如果最终合并,双方将在农业领域形成较大互补性,涵盖化肥、种子、农药、饲料等农业业务。

在化工领域,中化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供应商之一,而中国化工是全球第三的橡塑机械制造商、全球第十五位的轮胎制造商,双方在很多业务上互为上下游关系,如果合并成功,将呈现出很强的业务互补性。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毛学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涉农企业的集中与合并是大势所趋,在农业的产销活动中,现在分工状态是更加片段、零碎的,未来在生产与流通的价值链上,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集中化与合并结果,“或是纵向一体化,或者横向策略联盟”。

毛学峰进一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前的问题是)需要思考合并后是否有利于提高市场支配力,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率,两者本身就是巨无霸,在两个巨无霸基础上整理业务,理顺机制,这可能本身就是央企改革的动力,那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宁高宁的入主,或许为中化应对挑战提供了可能性。”王强认为,宁高宁在中粮履职期间的经验几乎可以直接延用到中化集团的改革重组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159892771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