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化”傳聞背後 寧高寧跑馬圈地30年

財經> | Time Weekly - 2016-11-01 01:45:40

[摘要]

從華潤到中糧集團,再到中化集團,寧高寧第三次擔當央企掌門人,這一次他面對的困境,遠不是過往簡單的全產業鏈和多元化發展路徑所能比擬。

“中国神化”传闻背后 宁高宁跑马圈地30年

時代週報記者 吳綿強 發自廣州

自入主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化集團”)大半年時間以來,外界終於看到了寧高寧的新“動向”,在這家農化巨無霸的新領地,他或將延續過往的併購手段。

10月中旬以來,市場就傳出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化工”)的合併消息,而背後的整合協商系由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推動的。

此後,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旗下上市公司紛紛披露公告予以澄清,但“無風不起浪”,南北車、中海運和寶武鋼鐵等央企合併前,亦經歷了否認的路徑。

10月21日,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求證時,中化集團新聞發言人回覆稱,“這個事之前已經回應過了,我們的口徑是沒有此事”。

時代週報記者觀察發現,與其他央企合併路徑不同,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因涉及的資產和人員眾多,一旦合併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單就上市公司數量來說,“兩化”在資本市場共涉及14家上市公司。

從華潤到中糧集團,再到如今,寧高寧第三次擔當央企掌門人,這一次他面對的困境,遠不是過往簡單的全產業鏈和多元化發展路徑所能比擬。這位央企掌門人要贏,就必須和當下正在經歷陣痛的經濟大環境搏鬥。顯然,被稱為“中國摩根”的寧高寧已開始明確搏鬥的路徑。

在業內人士看來,事實上,同屬央企巨頭,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兩者在業務上高度融合和互補,一旦合併,未來結合後煥發的生機將更加強勁。在外界看來,寧高寧似乎有一雙靈活的手,擅長“塑造”龐大的央企,使得國有企業煥發生機與活力,如今入主中化集團,各方期冀這位擁有專業化能力的高管,鍛造出不一樣的中化集團。

東方巴斯夫將誕生?

10月14日,“中化與中國化工或將合併”的短消息,引發國內資本市場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此後,“兩化”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紛紛發佈澄清公告對合並一事予以否認。

中化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中化國際(600500.SH)在公告中稱:截至目前,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化集團、本公司及公司控股股東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有關上述傳聞的書面及口頭信息;中化集團公司未向任何部門和企業表示過此類意向。而中國化工旗下上市公司的公告與上述內容大抵相似。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對於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合併一事,市場再未有更多消息傳出。不過此前有市場消息指:“兩家化工集團的領導層已就合併意向進行了會談。”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化工集團確有可能與中化集團探討合併重組事宜,但目前並未有確切方案”。

在外界看來,從國企改革的角度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的重組也是存在可能的。

國務院國資委在2016年7月14日的新聞通氣會上曾表示:目前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在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目前中央企業數目為105家。

從過往的中國“神鐵”(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核電(國家核電與中電投)、海運(中遠洋與中海運)、鋼鐵(武鋼與寶鋼)等領域的央企合併重組的經驗來看,似乎也都經歷了從傳言到闢謠再到確認合併重組的過程,這更讓市場相信“無風不起浪”。

時代週報記者觀察發現,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因其體量龐大、涉及的資產、人員較多,如果一旦合併,其複雜程度絲毫不亞於上述央企的重組。

成立於1950年的中化集團,其前身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其目前也是中國四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及最大的農業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一體化經營企業。2015年末總資產為3546億元,總營收3812億元,在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39位。

另一巨頭中國化工集團是在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企,主營業務以化工品生產為主,目前擁有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和基礎化學品等為主的6大業務板塊。

其官網資料顯示,中國化工2015年的營收為450億美元(約3032億人民幣)。在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列234位。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化工集團總資產為3840億元。

單就上市公司資產來說,“兩化”在資本市場共涉及14家上市公司,中化集團旗下的A股公司分別為中化國際(600500.SH)、揚農化工(600486.SH)、江山股份(600389.SH)和英特集團(000411.SZ),港股上市公司涉及中國金茂(00817.HK)、中化化肥(00297.HK)和遠東宏信(03360.HK)。

而目前中國化工旗下共有包括天華院(600579.SH)、安迪蘇(600299.SH)、瀋陽化工(000698.SZ)、天科股份(600378.SH)、風神股份(600469.SH)、沙隆達A(000553.SZ)和滄州大化(600230.SH)等7家A股上市平臺。

事實上,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對中企進行海外收購一直表示支持,除了旨在打造領先全球的龍頭企業,還為了掌握關鍵資源與技術,以此進一步提高工業實力。

有分析人士就此指出,在“做強做優做大”的央企整合背景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若真的展開重組合並,將打造出一家比肩世界最大化工巨頭巴斯夫的化工巨無霸。

執掌中化大半年

儘管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均雙雙否認合併傳聞,但這背後引發的故事依然引人好奇。據傳,“兩化”合併談判的主要推動者,就是今年1月告別中糧赴中化集團任董事長的寧高寧。

國字臉、黝黑的膚色、和藹的笑、溫和不爭的表情,這是今年5月的一次發佈會上,寧高寧給時代週報記者的第一印象。

時至今日,寧高寧執掌中化已快一年。時代週報記者梳理中化集團官方消息以及公開資料,還原和勾勒了這位國企掌門人的工作軌跡。

在近一年任期時間裡,寧高寧大多數是在出席會議、接見訪客,以及調研和考察旗下企業,足跡遍及青海、遼寧、北京和上海等省市區,以及海外新加坡。

時代週報記者發現,寧高寧會見的大都是地方和央企“一把手”負責人,以及花旗集團、三菱商事和先正達集團等跨國企業相關負責人。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自1987年回國工作以來,寧高寧近30年的職業生涯從未離開過中央企業,這其中分為3個重要階段:在華潤集團17年,主政中糧11年後,又調任中化集團。

有外界評述,在華潤期間,寧高寧如同曾橫掃美國金融與實業界的摩根,他被譽為“中國摩根”,通過利用收購整合,在房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製藥、建材等多個領域“跑馬圈地”,使華潤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而在入主中糧以後,寧高寧又延續此前的做法,於2005-2015年掌舵中糧期間,寧高寧先後主導了超過50起併購,先後涉足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華潤酒精、深寶恆、豐原生化、五穀道場、蒙牛等公司。

銀河證券研究員王強認為,以收購整合見長的寧高寧帶領中糧在10餘年間實現了總資產的大跨越。“從當時來看,寧高寧用的是產業鏈思維,不過他的整個產業鏈裡面只有收購和加工,此次加入中化後,這種產業鏈模式可以直接延伸到‘田間地頭’:種子、農業、化肥以及農業現代化服務。”王強表示。

至於中化集團,目前外界頗為關注的要數其合併事宜,其主營業務分佈在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五大領域,是領先的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並在高端地產酒店和非銀行金融領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據接近寧高寧的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寧總(寧高寧)平常頗為低調、謙虛,極少接受媒體採訪。

而在中化集團內部,寧高寧也充分發揮了自身民主、專業的行事風格。以今年上半年召開的中化集團2016年戰略研討會為例。據中化集團官網介紹,此次為了創造平等、開放、高效的研討環境,研討會通過團隊學習的方式,全程使用了團隊列名法、犀利提問、冰山分析法、戰略思考十步法等專業工具和方法,確保研討達成效果。

而研討人員分為石油石化、農業、化工、地產、金融5個小組,研討公司及業務板塊未來發展戰略。寧高寧擔任總教練,對各小組的研討成果進行總結點評,並作會議總結。

“通過三天的研討,大家初步謀劃出了未來一段時期集團的發展戰略,涵蓋了公司總體發展道路、體制機制改革、各業務板塊發展戰略、重組整合和內部協同等內容;經集團黨組研究決定後,下一步要抓好戰略的執行。”寧高寧在總結中指出。

“合併”的挑戰

今年3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副主任孟建民一行來到中化集團,就企業提質增效、深化改革等工作進行調研。

時代週報記者還注意到,彼時寧高寧剛上任中化集團董事長一職短短兩個多月,他即已將這家巨無霸央企的情況還了解得十分透徹。寧高寧彙報了公司基本情況、面臨的挑戰、提質增效和深化改革等方面工作。

“近10多年來,中化集團立足市場化、國際化經營,積極參與行業競爭,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但是在嚴峻的外部形勢之下,公司業務經營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困難,公司上下千方百計開拓經營、加強管理,為實現提質增效任務目標付出了積極努力。”寧高寧表示。

與寧高寧類似,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任建新亦是一位擅長併購的企業負責人。

公開資料顯示,1984年,任建新創立的中國化工重要前身之一—藍星化學清洗公司,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掌握了以國企脫困為突破口,併購了超過100家國有化工企業,這也是藍星能夠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化工材料龍頭企業的根本原因。

中國化工於2004年5月在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任建新繼續擔任掌舵人。在以海外收購為主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的指導下,經過10多年時間的快速擴張,中國化工最終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

雖然這兩家農化巨頭已進入世界500強,但是這一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並且分化嚴重。根據 Phillips McDougall(2015 市場產業概覽)統計,六家總部位於西歐和北美的領先專利性公司(包括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達)約佔據了全球 77%的農化行業市場,他們從事研發、製造和營銷專利產品和非專利品牌產品。

在外界看來,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兩者一旦合併,中國即將誕生一家化工巨無霸企業,世界500強排名將變為第45位,進一步提高在海外併購的話語權。

從業務構成來看,中化集團涉足領域最廣,涵蓋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等業務,中國化工則以化工品生產為主,目前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等為主的6大業務板塊。

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兩大化工巨頭擁有很好的“互補性”。

首先,中化集團的優勢在能源業務,於該領域,可與中國化工的優勢產業—基礎化工、化工新材料實現融合;另外在農業領域,中化集團主要是化肥業務,其以貿易見長,與中國化工在農藥業務上相比,稍顯遜色,如果最終合併,雙方將在農業領域形成較大互補性,涵蓋化肥、種子、農藥、飼料等農業業務。

在化工領域,中化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供應商之一,而中國化工是全球第三的橡塑機械製造商、全球第十五位的輪胎製造商,雙方在很多業務上互為上下游關係,如果合併成功,將呈現出很強的業務互補性。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毛學峰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涉農企業的集中與合併是大勢所趨,在農業的產銷活動中,現在分工狀態是更加片段、零碎的,未來在生產與流通的價值鏈上,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集中化與合併結果,“或是縱向一體化,或者橫向策略聯盟”。

毛學峰進一步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當前的問題是)需要思考合併後是否有利於提高市場支配力,是否有利於提高效率,兩者本身就是巨無霸,在兩個巨無霸基礎上整理業務,理順機制,這可能本身就是央企改革的動力,那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寧高寧的入主,或許為中化應對挑戰提供了可能性。”王強認為,寧高寧在中糧履職期間的經驗幾乎可以直接延用到中化集團的改革重組中。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159892771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