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讓學生回味無窮的語文課

一堂让学生回味无穷的语文课

一堂让学生回味无穷的语文课

經過鑽研教材,我發現《陋室銘》和《愛蓮說》兩篇文章的精神血脈息息相通。於是,我對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整合教學。兩課時連堂進行。以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為教學核心目標。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指導朗讀,質疑字詞,嘗試背誦。第二課時則結合學生疑問引導他們緊扣關鍵字詞感受人物心靈律動,探尋古代知識分子人格追求。實錄的是第二課時。

一堂让学生回味无穷的语文课

一、蓄勢

走進周敦頤的精神世界

一堂让学生回味无穷的语文课

師:第一節課,陳禹杭就《愛蓮說》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就是關於最後幾個句子的順序安排。同學們的爭論很熱烈。王悅同學的發言更是引發了大家的不同意見。這節課,我們就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開始討論。王悅認為菊和牡丹對蓮都是反襯,有些同學不同意。看來,周敦頤對陶淵明的態度如何這個問題分歧還很大,現在請大家在字裡行間去尋找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

【忠玉點評】王君老師將兩篇文言文安排到一起教,整合功夫一流。教者整合第一課時學生爭論的不同意見,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前後勾連,課脈相通。這就叫整合中有文本。“在字裡行間尋找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學法指導具體,讓學生在文本中咬文嚼字,訓練紮實。

生:我認為周敦頤很欣賞陶淵明。我從這句可以看出來,“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字挺有力量的,我讀出了一種欣賞。

生:我也是,後文中周敦頤說自己愛蓮也用的是“獨”,看來這“獨”有與眾不同之意,含有褒義的。

師:“獨”是獨特,獨到,“獨”是特立——

生:獨行。

師: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詞第一句就是“獨立寒秋”,好一個“獨”!

生:周敦頤稱菊花為“隱逸者”,就是隱居避世之人,不含貶義。

師:隱逸者?注意,為何不說是“花之隱者”呢?

生:“逸”有一種飄逸安逸的感覺,周敦頤稱其為“隱逸者”,看來對其生活狀態是欣賞的。

生:周敦頤只在最後一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達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對“菊花”的表達比較莊重,只是說“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作者對陶淵明絕無貶義。

【忠玉點評】整合中有學生。第一部分整合了學生問題,學生在自主質疑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中明確了寫陶淵明愛菊花是正面襯托周敦頤的愛蓮花,以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依據,爭鳴掀起課堂探究文本的第一個小高潮。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讀書非常仔細。看來,作者寫陶淵明,絕非反襯,而是正襯。寫陶淵明只是鋪墊,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在周敦頤眼裡,陶淵明是美的,但周敦頤認為誰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眾笑)

師: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頤,請你結合文中的關鍵句來誇誇自己,請用第一人稱。

(引導學生再次大聲朗讀“予獨愛”一句)

生:我像蓮花一樣高潔,生活於世俗的社會但不被汙染。

生:我的美名遠播,像蓮花的香氣一樣越遠越沁人心脾。

生:我莊重高雅,絕不對權貴獻媚求榮。我才德出眾但絕不妖媚。

生:我像蓮花一樣中通外直,表裡如一,個性剛直。

生:我像蓮花一樣讓人敬重不可侮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專一,目標明確。

……

師:說得不錯,再背一背這句。

(生齊背“予獨愛”一句)

【忠玉點評】整合中變作者視角為學生視角:“在周敦頤眼裡,陶淵明是美的,但周敦頤認為誰更美?”“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頤,請你結合文中的關鍵句來誇誇自己,請用第一人稱。”換角度思考,立體看文本,此問題一出,學生搖身一變,作者視角迅速轉變為我的視角,從他人變成我和我們,身臨其境,理解文本,駕輕就熟。

師:現在,周敦頤們,咱們換個角度自誇,你和陶淵明都是美的,但你認為你和陶淵明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啊?

生:陶淵明隱居避世了,我還堅守在官場。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淵明是躲淤泥躲得遠遠的。(眾笑)

師:聰明!我們才學習了《桃花源記》,也背誦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面對混濁的官場和骯髒的世風,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選擇了隱居。他吟誦著《歸去來兮辭》,在自己的心裡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他最後選擇的生活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周敦頤不是這樣的。據歷史記載,周敦頤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懷灑脫,頗有仙風道氣。他雖在各地做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微薄的積蓄捐獻給了故里宗族。他不僅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師,在為官上也有卓越建樹。黃庭堅曾盛讚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板書)。

同學們,這就是周敦頤和陶淵明的不同。面對淤泥,陶淵明的選擇是遠離,他到紅塵邊上去尋找一片淨土。而周敦頤的選擇是生長,哪怕是淤泥之中,依舊成長為高潔獨立的荷花。這不同的人生選擇和詩人的個性氣質理想有關,也和當時具體的時代背景有關。選擇雖不同,但都顯著有別於趨同富貴失掉自我的芸芸眾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樣偉大。來,讓我們再朗讀一遍那流傳千古的名句。

(齊深情誦讀“予獨愛”一句)

【忠玉點評】整合中有他文他人。整合作家作品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人評價,知人論世,知人論文,在對比中尋求精神氣質的不同之處。《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背誦篇目,用舊文學過的知識加強對陶淵明個性氣質、精神人格的理解,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二、探究

走進劉禹錫的心靈深處

師:我們讀懂了周敦頤和陶淵明,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去再看劉禹錫。我們重點討論一個問題,你認為劉禹錫的人生選擇是陶淵明式的呢,還是周敦頤式的?請大家注意不要空談,扣緊詩文的關鍵字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請先自由朗讀一遍。

(生自由誦讀)

生:我認為劉禹錫的選擇是周敦頤式的。你看,他對自己陋室的評價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認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讓陋室生輝。

師:你能夠一下子就抓住關鍵詞語“德馨”來思考,非常難得。但是,難道陶淵明的品德就不“馨”嗎?

(眾笑,生被問住了,不好意思地笑著坐下)

生:我認為劉禹錫的選擇是陶淵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環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不也是一種隱居的環境嗎?

生:我不同意。劉禹錫的生活其實很豐富的,來來往往的都是博學的大儒,他還經常彈琴看書,這種生活是隱居的生活嗎?

生:老師,這地方有點兒矛盾,既然鴻儒談笑往來,地上怎麼可以生青苔呢?矛盾的!(眾笑)。

生(急切地):我還是認為劉禹錫的選擇是陶淵明式的。請注意,他讀的書是“金經”,金經就是佛經,金經有南華經……(眾大笑),一個讀佛經的人難道不是在隱居嗎?

師:有意思!再深入一點點,為什麼劉禹錫說自己是“調素琴”,而不是“彈古琴”呢?

生:“調”更悠閒更隨意,“素琴”說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師:品得妙!這個“調”讓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見南山”的——

生:見!

師:對,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閒適和自得。

生:我也覺得劉禹錫的選擇是陶淵明式的選擇,你看他的生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清靜優雅,自由自在,不是隱居之人是什麼?

生:他的生活並不清雅,“談笑有鴻儒”就可以證明。一個隱居之人,還會和世俗間的讀書人來往頻繁嗎?一個真正心靈幽靜的人,還會拒絕和沒有文化的老百姓來往嗎?我們背誦的陶淵明的很多詩歌,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農民的樣子啊。

師:有意思有意思!確實,陶淵明過的是真正的田園生活。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氣息了。

生(急切地):我堅決不同意劉禹錫的選擇是陶淵明式的。你看,他以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來比方自己的陋室。諸葛亮和楊子云都是歷史上名聲顯赫的人物,一個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個在文學上很有造詣。看來,劉禹錫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諸葛子云一樣建功立業的。

師(驚喜地):好!真知灼見!

【忠玉點評】整合中有對比:“你認為劉禹錫的人生選擇是陶淵明式的呢,還是周敦頤式的?請扣緊詩文的關鍵字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將三個人的人生選擇進行比較,巧妙地將兩個文本融合到一起。時刻提醒“扣緊詩文關鍵字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不信馬由韁,而是有依有據,紮實深入。

……

本文有刪減哦,更多精彩見《更美語文課——王君群文教學課例品讀》,王君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作者:王君,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廣東清瀾山學校首席語文教師,首屆全國中語十大學術領軍人物。全國著名班主任,全國教育改革先鋒教師,全國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發展聯盟理事長,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堂教學分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等高校特聘“國培”專家教師、兼職碩士生導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多次獲得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出版專著18部,首倡“青春語文”“青春教育”教學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