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有钓友留言问我,说有一个比较郁闷的迷惑,就是到底上饵时需要露出钩尖还是不露出钩尖,为什么有的文章说必须露出一个钩尖方便刺鱼,但是也有钓友说露出钩尖会增加鱼的警惕性,鱼大老远一看有钩尖,赶紧走;那么露不露有什么区别,对渔获的影响或者说对上鱼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对于上饵时露出钩尖与否,咱们暂时先不要下结论,而是先说清一个问题,鱼的生理结构迥然异于人类,人类是平行立体视角,而鱼类的双眼在两侧,如果去过各个省的科技馆里,科技馆里关于光线区域里有一种鱼类视觉展示,就是模仿鱼类视角,眼睛在两侧鼓泡,然后直视前方,结果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钓友可以带着孩子去试一试。说完这个,其实可以提前给一个说法就是在鱼的视角效果里,是看不出来鱼钩有啥危险的。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不知道多久之前传出的一个谣言,说鱼只有七秒的记忆,所以很多钓友都在吐槽,为啥只有七秒记忆的鱼会对现在的钓鱼人这么警惕,以前拿大米白饭面团,最多掺点香油,一天能钓很多鱼,几乎都不怎么打窝,但是现在,不打窝,鱼鳞都别想看到。其实在自然界里,在科学领域公认的记忆力最差的是几乎永生的灯塔水母,每一次死亡都会重生,重生后记忆也被清晰,但是除了这一种动物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是没有记忆的,所以鱼对钓鱼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任何伤害而产生记忆都属于生物本能。但是绝对不包括鱼钩的钩尖。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在水域生活的动物圈子,基本上只遵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这种因为体型而产生的食物链条,和鱼种类是否相同是无关的,如果有喜欢养殖观赏鱼的钓友就会发现,同样是地图鱼,体积小而且较为明显的鱼总是被其他大鱼攻击,这是本能,但是如果每个月用网子捞出来一次,放置在空气20秒~40秒左右,3~5个之后,只要在鱼缸外拿着捞网晃动一下就能把鱼惊吓的躲到角落里。那么我们回归为鱼钩露出还是不露出,对我们钓鱼实战而言有什么区别?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需要鱼钩露出的情况有:固体饵、种饵,比如单颗的颗粒饵,米饭饵等进水雾化极慢或者干脆不雾化的饵料,又比如玉米、小麦等,这几类的饵料别说进鱼唇后不会加速雾化,就算是吞到鱼胃里也要消化很久才会融化,而在钓鱼时如果包裹住整个鱼钩,最后的结果就是吞饵后,发现鱼线有异物感,直接突出,如此反复。所以当使用这类饵料时是必须要露出钩尖,方便刺鱼,所以使用这类饵料钓鱼时,经常会发现,中鱼后饵料落到钩柄了,就是因为刺鱼的同时鱼唇把饵料推到钩柄了。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无需露出钩尖的情况有:包食饵、粉饵、面饵等容易在水中脱落雾化的饵料,这一类的饵料大多数由比较容易松散、雾化的饵料组成,进水后就开始陆续脱落,一般很快就能露出钩尖,即使鱼吞钩鱼钩时钩尖没露出来,只要饵料进唇后仍然会很快露出钩尖,一样能达到刺鱼的效果。

钓鱼上饵让出钩尖以及不露出来钩尖,对渔获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区别

露不露都无所谓的情况:蚯蚓红虫等活虫,这类饵料一般要么是捆扎在一起挂饵,要么是扭曲活虫躯体,把钩尖从活虫身躯上穿过,但是不管怎么挂钩,因为这类虫饵表皮都比较薄、嫩,露不露出钩尖,只要吞钩入嘴,都很容易刺鱼,所以也就无所谓露出还是不露出钩尖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挂饵时露出钩尖与否,主要是看鱼钩被包住之后被吞进鱼唇后,能够刺鱼成功,和鱼能不能看到鱼钩绝对没啥关系,只不过错误的挂饵方式不容易刺鱼,影响渔获肯定是没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