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抓實產銷對接 助農增收致富

2018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思南縣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攻勢”,牢牢把握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抓好產銷對接這一關鍵環節,創新模式,助農增收,確保產業脫貧見實效。

做好繡花功——摸清一條底數

產銷對接是農村產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一環。為確保農戶不僅“種得下”,還要“賣得出”“賣得好”,該縣繼續將農產品銷售作為“夏秋攻勢”的重點工作和關鍵環節,全面摸清核准“春風行動”以來經濟作物調增的空間分佈、品類結構、生產規模、上市時段等具體情況,逐區域、逐品類對接市場、落實銷路。

舉好指揮棒——把握三個難題

產與銷之間隔了一個市場,如何讓具有季節性、生鮮性的農產品保質保量“出村”成了必須要突破的“瓶頸”。該縣理清思路、瞄準方向,助推“思貨出山”。一是找準資源,解決農產品賣給誰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門口市場”的優勢,減少運輸、流通成本,邁出產銷“第一步”。採取“集配型龍頭企業+學校(醫院、機關、國有企業等)+合作社+農戶”模式,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產業“雲、網、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銷售,讓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融入市場,解決“銷售難”的問題。二是瞄準市場,解決農產品誰來賣的問題。培育“家門口”和“對口幫扶城市”兩個市場,一方面穩定形成學校、機關、超市、企業農產品供應鏈;另一方面,不斷深化對口幫扶工作,在幫扶城市常熟市設立農特產品銷售中心,促進農產品出“黔”。三是精準服務,解決農產品怎麼賣的問題。不斷挖掘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實現農產品由“促銷”向“營銷”方式的轉變。重點打造“一核兩中心”冷鏈物流體系,補齊農產品流通短板,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後一公里”。堅持“走出去”的思路,注重產品包裝研發,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圍繞“梵淨山茶”品牌,結合思南茶文化打造“梵淨山・思南晏茶”,形成品牌效應。

建好通天橋——搭建五個平臺

一是搭建農校對接平臺。採取“政府+公司+專業合作社+學校”的發展模式,精準對接縣域內學校需求及供應情況,集中向全縣各級各類417所學校提供4989.9噸農產品。二是搭建農超對接平臺。與縣城內6家大型超市及貴州合力超市進行對接,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並簽訂合作協議。目前該縣許家壩鎮、塘頭鎮的部分白菜、小西瓜,縣內的實用菌類,塘頭開心莊園的桃子等已部分進入超市。三是搭建農展對接平臺。通過粵港澳服裝商品直銷展暨銅仁農產品展銷會、酒博會、農產品北京產銷對接會、成都產銷對接會等農產品展銷活動,促進了農產品對外銷售。通過在常熟市建立農產品銷售中心,目前該縣農產品銷售額達118萬元。四是搭建“農商”對接平臺。以電商扶貧O2O新模式為抓手,以“互聯網+”為載體,採用“貧困村+服務站集聚+電商企業+產業”的城鄉結合模式,為貧困村提供代購、代銷、金融、通訊等方面的電商服務,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方式直接或加工銷售貧困村或產業基地的產品。五是搭建東西部協作平臺。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加大與常熟、上海、深圳、重慶等城市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力度,推動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需求、資金市場優勢同縣內資源政策優勢有效結合,助推“思貨出山”。目前該縣已在常熟市設立思南農特產品推廣中心,已建成省外直營店、特產店6個。(王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