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血压波动,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变化程度,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又被称为血压变异。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在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ISH 2018)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静教授对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进行了详解。

研究发现,异常血压波动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对预后的影响独立于血压的绝对水平,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预测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目前,临床上常根据时间跨度将血压波动分为短时变异(数次心搏之间、数分钟及24小时内)和长时变异(日间、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表 影响老年人血压波动的因素

血压波动的类型

1.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根据夜间血压(22:00-8:00)较白天血压(8:00-22:00)的下降率,把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杓型:10%~20%、非杓型:<10%、超杓型:>20%;如果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则称为反杓型。

据统计,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69%;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有83.3%丧失了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

2. 与体位有关的血压波动

(1)体位性低血压:指由卧位变为直立体位的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在年龄≥65岁人群中,发生率可达20%~50%。

(2)体位性高血压:指由卧位转为直立后的3 min内收缩压升高幅度>20 mmHg。老年人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率为8.7%~11.0%。

(3)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 :指有体位性低血压,且卧位时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发病率高达 30%,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临床类型。

3. 晨峰血压过高

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称为“血压晨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晨峰血压过高,则可导致不良预后。

我国老年人晨峰血压增高的发生率为21.6%,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更多见。

4. 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指诊室血压≥140/90 mmHg,但诊室外血压不高的现象。在整体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3%,老年人尤其高发,可达40%。

白大衣性高血压人群发生靶器官损害和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

5. 隐匿性高血压

隐匿性高血压指患者在诊室内血压正常,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升高的现象。整体人群中患病率7.6%~23.0%,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也明显增加。

隐匿性高血压有着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其对预后的影响与持续性高血压相近。

6. 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指餐后2 h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幅度≥20 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 mmHg,而餐后<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

我国人群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59.3%,住院老年患者中为61.6%~74.7%。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高血压患者更为多见。

7.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约占老年高血压的19.6%,原发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嗜铬细胞瘤等。

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起病较隐匿且发展缓慢,临床症状往往不够典型。血压波动方面常见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或超杓型改变;也可表现为血压骤然升高。

8. 长时变异

长时变异包括日间、随访间、季节间或数年间的血压差异,年龄越大越显著。

长时变异不仅与患者自身状况有关,更多地受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血压变异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意义显著。

➤重视基础疾病的防治,同时积极纠正可能的诱因

➤充分了解患者的特点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及习惯

➤推进老年人血压综合管理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5. 老年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治疗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6.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7. 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和长时血压变异的治疗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较中、青年高血压更复杂;因老年患者合并症多,治疗也更困难

➤血压控制靶目标值不同

➤生活方式不同

➤总体心血管风险增加,评估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