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技術競賽打響:自主研發費不到5%,如何安身立命?|經觀汽車

編者: 在中國汽車市場這個大叢林中,“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正在快速而明顯的顯現作用。最先發揮作用的是市場上“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用腳投票和政策的收放開始讓無法適應的企業逐漸式微,走向邊緣化。不論是資金層面還是技術層面,又或者是產品服務方面,整個行業的變化趨勢已經形成,大量人才的流向強勢企業,產業鏈上的洗牌清晰可見。

如何尋找下一個可以滿足生存條件的叢林,成為所有人正在進行的改革。但這個叢林裡的生死相博中,能存活下來的一定是少數。本期報道,我們以專題形式展現在這個變革時期,汽車產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以下為技術篇。

新一轮技术竞赛打响:自主研发费不到5%,如何安身立命?|经观汽车

“聽說目前一些高校的汽車發動機專業已經開始出現招生荒了,招不到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在前不久一個行業論壇上不無遺憾地表示。在汽車行業過去100多年的歷史中,發動機、變速箱等動力總成技術,一直被視為汽車行業的核心技術,國際汽車巨頭都相當重視,投入重金。汽車發動機專業一直是汽車專業裡最吃香、最搶手的專業。但如今,在新技術的衝擊下,以往被視為汽車行業技術塔尖的發動機等動力總成技術的光環和吸引力正在快速減退。

閆建來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好現象,因為產業變革並非一蹴而就,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傳統發動機技術依然至關重要,即便是智能電動車時代到來,插電混動技術等新能源汽車依然離不開傳統發動機技術。不過,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趨勢越來越熱,傳統動力總成技術光環褪色,甚至讓出核心技術的“主角地位”也是行業大勢。這從大眾、豐田等國際汽車巨頭近年拋出的研發投入規劃就可以看出。

新一轮技术竞赛打响:自主研发费不到5%,如何安身立命?|经观汽车

例如,2017年超越豐田成為全球汽車銷量冠軍的德國大眾,已經制定了“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的目標。2017年推出Roadmap E戰略時,大眾宣佈將在2030年之前投資200億歐元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上。沒過幾個月,計劃又進一步更新,投資也大大提升。日系車企巨頭豐田、本田、日產等車企,近期同樣頻頻加大新技術投入,電氣化、智能化戰略不斷推出。在傳統汽車技術上被德國和日本車企超越的美系車企,更是積極擁抱新技術,早已和Lyft、Cruise等來自硅谷的新科技公司合作甚至合資。

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的中國,希望藉助新一輪技術革命彎道超車、獲得後發優勢的願望更為強烈。十多年前,中國政府就明確將電動車作為汽車行業未來的主攻技術路線,並從2008年開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近年來,伴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已然成為中國車企爭相佈局的技術重點。

新一轮技术竞赛打响:自主研发费不到5%,如何安身立命?|经观汽车

自2015年以來,國內主要的汽車集團,紛紛將上百億元投向電動車、智能化等新技術領域。比如2015年上汽集團宣佈未來5年將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等領域投資200億元。2016年,東風集團發佈2020科技振興計劃,計劃投入200多億元發展新能源等關鍵技術。2017年,長安汽車集團發佈香格里拉計劃,計劃投入千億元,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從國內車企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來看,新能源、智能化等新技術浪潮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明顯提升。比如2016年,研發投入最高的前五名車企分別是上汽(94億元)、比亞迪(45億元)、長城(31.8億元)、北汽(28億元)、廣汽(24億元);2017年研發投入最多的前5名則是上汽(110.6億元)、比亞迪(62.7億元)、長安(36.3億元)、長城(33.6億元)、廣汽(30.3億元),自主龍頭吉利雖然不在名單中,但據吉利內部人士稱其每年研發投入超過百億,只是大部分都記入其控股集團,沒有完全放在上市公司中。

不過,即便在研發經費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國內車企的研發費用佔比大多在5%以內。這和國際車企相比依然差距明顯。根據歐盟委員會(EU)機構的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大眾集團、戴姆勒、寶馬集團的研發投入分別高達131.35億、87.11億、61.08億歐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5.7%、5.3%和6.2%。而近年來,特斯拉、谷歌、蘋果以及諸多硅谷創新公司所代表的汽車行業外的新玩家們,在電動車、自動駕駛領域不斷突破,這讓傳統車企倍感壓力,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

新一轮技术竞赛打响:自主研发费不到5%,如何安身立命?|经观汽车

但另一方面,汽車行業利潤率並不高,像豐田、戴姆勒這樣利潤率能維持在8%以上,已經是國際車企巨頭中的“大贏家”,大眾、通用等巨頭,看似家大業大,但利潤率還不到3%。國內車企相對好一些,大集團仰仗利潤豐厚的合資車企,淨利潤都能維持在10%以上,行業平均利潤率雖然逐漸下降,但也能保持在8%左右。這也是近兩年國際汽車巨頭紛紛表示行業形勢更加嚴峻,挑戰更大的原因。但要想在新技術領域搶先,就意味著要更捨得投入。

除了研發費用大大增加,車企在技術領域面臨的挑戰還來自於電池技術、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結合帶來的研發週期、研發流程的調整。以往,汽車行業的技術主要是製造和電子信息控制的技術,規模龐大的主機廠,習慣了被零部件供應商圍著轉,按照自己的產品開發節奏來走。而產業鏈漫長的汽車產品,開發週期一般是3-5年。但如今,互聯網應用程序等信息技術迭代很快,產品開發上也更注重以用戶為導向,讓用戶深度參與開發,這對以我為主、開發流程時間長、體系封閉的傳統主機廠而言,顯然都是挑戰。

如今,一些新造車企業與自主品牌,已經開始轉變思維,將供應商改為戰略合作伙伴,稱呼變化的背後,代表著運行多年的以主機廠為核心的汽車開發流程、開發節奏都在發生變化。但不管技術重心、開發方式怎樣變化,技術創新始終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失掉核心技術的企業,將很快被淘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