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金沙江堰塞湖抢险 走近后勤生命线上的“铁骑队”

保障金沙江堰塞湖抢险 走近后勤生命线上的“铁骑队”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付真卿)11月17日、18日,甘孜州白玉县连降大雪,许多道路因积雪暗冰难以通行。但有一种交通工具,却依然能在山林间穿行——那就是摩托车。别小看了这些摩托车,在两次金沙江堰塞湖险情中,有这样一支由摩托车组成的队伍,冒险穿梭在悬崖陡坡上,运送抢险人员和物资,维系着维系堰塞湖抢险的后勤保障生命线。他们就是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生公村村民和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组成的“悬崖边的铁骑队”。

保障金沙江堰塞湖抢险 走近后勤生命线上的“铁骑队”

堰塞湖应急抢险 村民自发组成铁骑队

11月3日17点15分许,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发生再次滑坡,金沙江再次被堰塞体阻断。

一江之隔的甘孜州白玉县,应急抢险队伍立即行动起来。但始终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从白玉县城前往堰塞体,普通车辆只能开到距离堰塞体约14公里远的则巴村,剩下的路程,是7.5公里布满灌木丛的悬崖陡坡,以及近7公里沿着河床溯江而上的一片泥泞。

摩托车和徒步,是仅有的两种通行方式。早在10月11日第一次白格堰塞湖险情时,则巴村和附近生公村的村民就是用摩托车将人员和物资送到前线。11月3日晚,村民们再次行动起来,将第一批抢险工作组人员送上了堰塞体。到11月4日,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物资聚集到则巴村,前线指挥部专门在此设立了一个物资中转站。

11月4日上午,39岁则巴村村民泽仁顿珠接到了村支书多吉的电话,“快回来帮忙。”挂了电话,泽仁顿珠立即跨上摩托车。当天,一支由则巴村、生公村村民和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组成的铁骑队正式成立了。灭火队由67名队员和12辆摩托车组成,村民的队伍原计划集结60辆摩托。“大家的热情太高了,一听说要参与救援,都主动报名,没报上的还要闹情绪。”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说,最终两个村总共有100余辆摩托车加入了铁骑队。

保障金沙江堰塞湖抢险 走近后勤生命线上的“铁骑队”

3小时前行14公里 铁骑队艰难保障生命线

11月4日,泽仁顿珠在中转站第一次接到任务,送一名抢险队员和约50公斤的物资到堰塞体上。从则巴村出发钻进灌木丛中,他才感受到路途的艰难。所谓的道路就是之前的人员和摩托车踩出来的“骡马道”,最窄的地方只有约30厘米宽。张牙舞爪的灌木枝不时从脸上、手臂上划过,路的两边要么是陡坡,要么就是几米十几米高的悬崖。为了确保安全,泽仁顿珠不敢开得太快,也不敢捏刹车把手,只有将双脚悬空,随时用脚来刹车。

好不容易骑到了江边,剩下的约7公里路连摩托车也上不去了,“河床里全是淤泥,摩托会陷进去。”泽仁顿珠只能丢下车子,背着物资徒步到坝顶。一趟下来花了3个多小时。

随后的几天里,铁骑队的队员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将抢险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堰塞体上。

11月7日中午,最大的一次挑战来了。铁骑队员们接到任务,要将一台监控山体滑坡的边坡雷达送上堰塞体。当看到这台由4个部分组成的大家伙时,村民巴登多吉有些发愁,“每个都有大茶几那么大,100多公斤重,肯定是绑不上摩托车了。”

怎么办?只有靠人抬。包括巴登多吉在内的8名村民一起上阵,4人一组,用木棍和绳子做了一顶轿子,轮流抬着雷达徒步前行。从7日中午出发,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最终将雷达送到目的地。

保障金沙江堰塞湖抢险 走近后勤生命线上的“铁骑队”

多人受伤毫无怨言 谢绝报酬感恩救援

虽然路途艰难又危险,但没有人有过一声怨言。

11月3日,甘孜州森林应急灭火第五大队队员泽仁九麦在连续多次骑车运送人员物资后,双手磨出了水泡。在医务点,医生说水泡已经开始感染溃烂,必须划破包扎一下,而泽仁九麦却对医生说:“能不能不要包扎,要不然搬东西不方便。”在他的坚持下,医生只给他简单消了毒,他转身就又投入到搬运物资的队伍中。

水泡对铁骑队员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有两名队员在骑行过程中不慎摔倒,一名队员做肩胛骨受伤,贴个膏药又再次跨上摩托;一名队员脸被擦伤,也是简单处理一下又继续上路。

据驻守在则巴村物资中转站的白玉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康清华介绍,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铁骑队员们将42顶帐篷、1240床被盖、100件大衣、12桶汽油、27桶柴油以及30吨食品和水送到了抢险一线,有力的保障了堰塞湖应急抢险行动。

铁骑队员特别是当地村民们的无私行动感动了不少搭乘摩托车的救援队员和专家们,不少人都掏出钱想要表达谢意,但全部都被村民们拒绝了。

“之前党和政府带领我们脱贫攻坚,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发生这么大的灾难后,又第一时间赶来救援,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做这点小事,真算不了什么。”泽仁顿珠说。(白玉县委中心报道组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