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右旗地處內蒙古西北部,面積7.3萬平方公里,人口3萬多人 。

阿拉善右旗是上世紀60年代初從阿拉善旗分為左右兩旗而形成的,從歷史淵源上講,阿拉善左右兩旗完全是一家人,這屬於人為的行政分割。

阿拉善右旗北部是大戈壁,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地廣人稀,原來經營畜牧業,現在有少量鹽業、煤炭、礦業。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本集,我們先梳理一下阿拉善蒙古史,大家可以從中瞭解很多明清時期的蒙古歷史。

阿拉善蒙古人是和碩特部的蒙古人,他們和科爾沁蒙古人(通遼、烏蘭察布、巴彥淖爾都有,孝莊皇太后她家)是同族同宗,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爾的部眾。(成吉思汗將這些牧民分封給了弟弟,由他統領,不代表所有的科爾沁、和碩特蒙古人都是哈撒爾的子孫)。

哈撒兒的七世孫 阿克薩噶勒代有兩子,阿魯克特穆爾為 內蒙古 科爾沁部始祖。次子烏魯克特穆爾居 兀良哈地區,與 韃靼的 呼倫貝爾毗連。

明初,大概1434年瓦剌脫歡太師(也先的父親)打敗韃靼後,烏魯克特穆爾前往衛拉特,脫歡稱他們為和碩特,因此得名。

也就是說,大明前期,一支哈撒爾的部眾跟隨東征的漠西蒙古,西遷到了新疆阿爾泰山地區(西遷的原因應該是和兄弟部眾鬧了矛盾,順勢就投降了瓦剌,蒙古部落很少有被強迫擄掠走的),成為了衛拉特蒙古的一部分。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大概從1434開始,和碩特蒙古在新疆生活了將近200年,直到明末清初,情況發生了變化。

明末,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強大起來,和碩特被打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好草場都讓人家佔了),需要另謀出路,他們從天山北麓逐步遷到天山南麓(都是沙漠,也不是啥好空間),試圖往青海走。這時的青海,剛好有一支來自外蒙古的喀爾喀部落卻圖汗,他們是藏傳佛教紅教的支持者和護教軍隊。(也就是說,他們從外蒙古大老遠的來青海,是為了保護紅教的喇嘛們的)

和碩特的首領圖魯拜琥(哈撒爾的直系後代)一度與青海北部的喀爾喀蒙古部落發生衝突,後和平解決,被著名喇嘛教格魯派活佛東科爾呼圖克圖贈予“大國師”的稱號,音轉為“固始”,遂自稱“固始汗”。(上圖)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1634年,機遇給了有準備的和碩特蒙古人。西藏格魯派(黃教)首領五世達賴和羅桑卻吉堅贊(達賴喇嘛的同班同學,後來成為班禪大師)因受到噶舉派(紅教)政權藏巴汗、苯教土司頓月多吉、喀爾喀蒙古卻圖汗等勢力的威脅,共同致信固始汗,請求其出兵救援。

1636年,固始汗親自赴拉薩與達賴商議出兵事宜,被授予“丹增卻傑”(執教法王)的稱號。之後,他又遣使表示歸順後金政權,以穩固後方。   

1637年,固始汗進入青海,滅卻圖汗,控制青海全境。

1640年又發兵西康,滅頓月多吉。此後,他佯稱接到達賴旨意返回青海,實則在1641年突襲西藏,並於1642年攻佔日喀則,滅藏巴汗政權。固始汗尊奉羅桑卻吉堅贊為師。

1645年(清順治二年),固始汗授予羅桑卻吉堅贊以“班禪博克多”的尊號,確立了班禪第二活佛的地位,成功地分散了達賴的宗教號召力。

順治帝於順治十年(1653年)賜封其為遵行文義敏慧固始汗,承認他西藏法王的地位。

固始汗進入西藏後,對全藏、青海和西康地區建立了直接軍事統治,只對清朝政府保持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他並沒有控制統治區域內的經濟賦稅,而將其交給了五世達賴,使得五世達賴確立了在全區域內的領袖地位。(上圖,青海省樹立的固始汗塑像)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和碩特汗國的後來發展,就是花開兩朵了。

固始汗的兒子厄齊爾圖汗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和羅理,另外一個叫羅布藏丹津(雍正王朝裡面有此人)。

1676年新疆的噶爾丹進攻和碩特獲勝,和羅理為了避禍,率領部眾東遷到甘肅,尋求大清國的庇護,後來徹底歸順大清,1697年被康熙賜牧場於阿拉善,封貝勒,建阿拉善和碩特旗,這就是阿拉善蒙古的來歷。(上圖,清代蒙古人,有官職的都使用滿州人的髮型和服飾)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1717年,準噶爾汗國軍隊再次發動突然襲擊(主要是因為倉央嘉措的問題,和碩特和準噶爾各自支持一個六世達賴),南下翻越崑崙山脈,攻入拉薩,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最後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碩特汗國滅亡,羅布藏丹津被迫投降大清,被封為河南王。 

雍正元年,羅布藏丹津不滿大清國封王但無實際領地和權力的待遇,藉機回到青海召集蒙古部眾會盟,正式反清,雍正二年(1724年)羅布藏丹津被嶽鍾琪(上圖)打敗,只帶領少數隨從逃往新疆準噶爾。

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軍在新疆平定準噶爾攻佔伊犁時,羅布藏丹津被俘,清朝庭免去他的死罪,將他軟禁於北京。後來和他的親屬一起,被安置到內蒙古正黃旗監視居住。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羅布藏丹津的反清戰爭,使蒙古族人口銳減,青海蒙古族被殺和逃散者已過大半。在17世紀中葉青海蒙古族鼎盛時期,人口達到20多萬,而這時只剩10萬(清兵殺了8萬多蒙古人)。

清朝庭採納了年羹堯的《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和《禁約青海十二事》,將青海蒙古族置於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下,並加劇推行分化與羈縻相結合的民族政策。根據“宜分別遊牧居住”原則,“編制佐領,以扎薩克領之”, 將青海蒙古族仿照內蒙古扎薩克制度分編為29旗。 各旗劃定遊牧界限,規定不得強佔牧地,不得互相統屬,不得互相往來。

從此,青海蒙古族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軍事力量一蹶不振到了民國時期,因為貧困、疾病、當喇嘛等原因,青海蒙古族人口只剩下不足萬人,直到現在,才逐步恢復到了9萬人。(上圖,清代青海蒙古旗大部分在青海湖四周,和青海西北部,現在只有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為主了)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言歸正傳,阿拉善王爺傳了9代10王,共307年(上圖,1-6帶代王爺)。第一位就是剛才提到的和羅理,1676年遷牧到甘肅。

1681年,和羅理派使者向清朝進貢,此時尚屬獨立狀態。

1686年和羅理抵京。康熙皇帝視和羅理以大臺吉例賞宴。賜紫貂披領、御服貂裘賞賜,準其住牧阿拉善地方。

1697年清廷將阿拉善地方正式劃歸和羅理住牧,授札薩克之印,授於和羅理貝勒爵位,將其部命名為“阿拉善和碩特旗”,不設盟,自為一部,是屬特別旗,直屬理藩院管轄。和羅理後來參與了康熙與噶爾丹的戰役。(上圖左上)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阿寶,阿拉善旗第二代王爺,和羅理的第三個兒子。1704年,阿寶與皇族格格郡主道克欣結婚,授和碩額駙,賜第京師,命御前行走。1709年清廷詔命阿寶承襲父爵,封多羅貝勒,任阿拉善旗札薩克。阿寶的經歷非常豐富,有助於我們瞭解大清和準噶爾汗國的戰爭歷史。

1、從徵準部 駐軍新疆

 準葛爾汗葛爾丹敗亡後,策旺阿拉布坦繼承汗位。經過20多年的經營和恢復,準噶爾部又強大起來,不僅稱霸新疆,而且出兵西藏,成為清朝西北邊的威脅。清廷對歸附的阿拉善和碩特部施以懷柔政策,極力安撫。出資5000兩白銀修建了阿寶附馬的駐京府第。

1714年7月,因準葛爾兵襲哈密,清廷命阿寶率所部兵500人,擔任右衛將軍費揚古的參贊大臣,隨軍參贊軍務,並與西安將軍席柱等駐新疆巴里坤。

1715年,1718年,阿寶在新疆多處擊敗準葛爾部眾,在新疆巴里坤等地駐軍6年之久。

1730年,準葛爾大汗 葛爾丹策零 襲擊大清牧場,阿寶令長子袞布率阿拉善所部參戰,激戰7晝夜獲勝。

1734年,清廷與葛爾丹策零議和,袞布奉詔率兵丁歸牧阿拉善旗。(清代宮廷畫,平定回疆戰圖冊)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2、護送達賴 鎮守西藏

  1701年,和碩特固始汗之孫達賚汗逝世,其子拉藏汗繼位。藏王第巴桑結嘉措謀殺拉藏汗未遂而被執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廢。準葛爾大汗策旺阿拉布坦借西藏內亂之機,派精兵偷襲西藏,殺拉藏汗,囚禁拉藏汗所立的六世達賴伊喜嘉措,另委第巴管理西藏事務。準葛爾部佔領西藏後,不服從清朝統治,康熙於1718年第一次對西藏用兵,結果全軍覆沒。

  1719年,清廷組織第二次進藏部隊,立西康地區青年活佛噶桑嘉措為七世達賴喇嘛,動員蒙古王公臺吉率所部兵,由清將延信指揮,護送七世達賴到布達拉宮坐床。阿寶率所部兵500人,從青海護送達賴入藏。

1720年,清軍打敗準藏聯軍,準葛爾將領策零敦多布失敗,由藏北逃回新疆伊犁。同年9月,七世達賴在大清朝廷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1721年,進藏部隊大部返回內地。受清廷委派,阿寶所部繼續屯兵西藏護教。

1723年,阿寶因功晉封多羅郡王,賜銀1萬兩。1724年(雍正二年),阿寶率部迴歸,前後駐藏參贊軍務6年時間。(相當於大清駐藏部隊副司令,上圖,阿拉善博物館)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3、駐牧青海 統轄舊部

  1723年,羅布藏丹津自號達賴琿臺吉,起兵反清。清廷派川陝總督年羹堯和嶽鍾琪(四川提督)率兵赴青海平定。清廷檄令各路蒙兵聽年羹堯調遣,參加平叛戰爭。阿寶所部因與青海和碩特屬同族同根,被年羹堯託辭遣歸。

1724年,羅卜藏丹津兵敗。是年,阿寶奏請賜青海牧地,約束青海和碩特部眾。清廷允其所請,將青海貝子丹忠所遺博羅充剋剋牧地,賜阿寶郡王所部遊牧,並統轄青海和碩特部。

自1724至1731年,阿寶所部在青海住牧8年(相當於大清駐青海維和部隊)。1731年,阿寶率王公臺吉部落屬民,從青海遷牧阿拉善旗雅布賴等地,與留牧阿拉善的舊部同牧。

  在阿寶徙牧青海後,清將軍嶽鍾琪於1730年奏建定遠營,城內設參將衙門,並調兵駐紮。同年,阿寶將郡王府(上圖)從紫泥湖(今木仁高勒境內)遷定遠營城內。定遠營城逐漸發展成為全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4、結緣六世達賴

  1706年,六世達賴在“執獻京師”途中遁去,1716年從青海流落到阿拉善。次年仲春二月,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蒞臨阿寶王府。阿寶和福晉猜出了他的身份,但沒有對外公開,而是私下與六世達賴結為施主關係。

1723年,喀爾喀(今蒙古國)哲布尊丹巴活佛圓寂。1724年,阿王為其子袞布完婚,到外蒙古喀爾喀車臣汗部提親,攜六世達賴同行。是年夏季到達大庫倫,向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遺體行了隆重的獻沭禮,受到車臣汗(車臣是蒙語智慧的意思,不是俄羅斯的那個車臣共和國,)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

在阿王和福晉的扶持和保護下,經六世達賴辛勤傳教,藏傳佛教在阿拉善廣為傳播。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羅卜藏多爾濟,阿拉善旗第三代旗王(上圖,阿拉善王府),出生於1734年(雍正十二年),諡號博格達諾顏(聖佛之意)。

羅卜藏多爾濟擔任阿拉善旗札薩克達44年之久,一生軍功顯赫,政績卓著,封爵最高,對阿拉善旗歷史發展的進程影響深遠。阿拉善旗王室姻親皆以羅王為榮,漢姓取其名首音稱“羅”姓。

1739年(乾隆四年)羅布藏多爾濟承襲扎薩克多羅貝勒職。即位之初因年幼,客居北京,不能理政,由阿拉善旗協理章京索諾木達喜輔政。10多年的京居生活,羅布藏多爾濟受到了良好的宮廷教育,成長為一個文武兼備的貴族青年。清廷為羈縻蒙古貴族,採取“北不斷親”政策,1750年(乾隆十五年),羅布藏多爾濟在北京完婚,娶清朝皇室格格娥掌郡主為妻,詔封多羅貝勒、多羅額駙。

此時,衛拉特蒙古準葛爾汗國的達瓦齊汗,為爭奪草場,擴充政治勢力,發動兼併鄰部的戰爭。1753年,達瓦齊洗劫了住牧額爾齊斯河到齋桑湖一帶的杜爾伯特部,次年打敗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和杜爾伯特部三車凌投降清廷(後來又反了)。1755年,羅布藏多爾濟臨危受命,從京城回到阿拉善旗,親理旗政。羅王回旗執政,是清廷穩定西套局勢,並利用西套和碩特力量平定達瓦齊內亂的重大舉措。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1756年2月,清廷兵分兩路出征準噶爾汗國的阿木爾撒那,阿拉善旗參戰。羅布藏多爾濟令阿拉善旗二等臺吉達瓦車凌帶兵參戰,在新疆博羅齊遭遇伏擊,阿拉善兵將奮勇作戰,達瓦車凌戰死。乾隆皇帝下詔優恤,祭嗣昭忠祠,紀念戰功。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臘月十三日,羅王親自率領阿拉善旗章京、梅林、佐領、驍騎校、兵丁差役1000餘人,從阿拉善旗西南營盤水、三眼井進軍巴里坤參戰。阿拉善旗參戰部隊入疆後,分兵兩路追剿叛軍。當時,叛軍從博爾塔拉向阿卜特克逃竄。阿拉善官兵到達塔爾巴哈臺後,在險要之處伏擊輝特部首領巴雅爾,巴雅爾逃脫。羅王帶兵緊追6天,在愛唐蘇地方遭遇哈薩克部阻擊。羅王身先士卒,阿拉善將士奮勇進擊,哈薩克部眾不能抵擋,乞降歸附,巴雅爾被擒。

另一部阿拉善官兵在清將富德帶領下,追擊阿睦爾撒納至俄羅斯邊境。阿睦爾撒納兵敗叛國,投靠沙皇俄國,客死他鄉。羅布藏多爾濟及其阿拉善官兵在平息阿睦爾撒納內亂中,出生入死,屢建戰功,因功晉爵多羅郡王,授參贊大臣。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哈薩克部落繼阿睦爾撒納之後,又一次發動內亂,羅王奉命帶兵從軍平定。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上層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借新疆動亂之機,亦發動反清內亂。阿拉善出征將士繼續赴南疆平息戰亂,阿拉善官兵在富德節制下,參與呼爾滿戰役,清軍殺敵1000餘人,大和卓木中彈身亡,清軍獲得決定性勝利。

1759年阿拉善旗輔國公袞楚克,系和羅理之孫,帶兵參戰,作戰甚力,因功晉爵鎮國公。

1759年,羅王大力支持清軍作戰,貢納駱駝200峰、羊5000只,以備軍需。

1765年(乾隆三十年),羅布藏多爾濟多羅郡王因平疆戰功而晉爵和碩親王,榮獲清廷的最高封爵。

1782年,乾隆又下詔,將羅王的“和碩親王”爵位定為世代承襲,併兼管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務,享受了清朝對外藩蒙古王公的最高封賜和榮譽。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旗地域遼闊,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以上,居內蒙古地區旗域面積之首。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以湖鹽儲量為最。境內食鹽從西漢時開始開採。清初,阿拉善旗各大鹽池由當地蒙民自行採運,就近換取糧食和日用品,無定額課稅。(上圖,定遠營)

羅布藏多爾濟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河渠、修堤堰,開採礦產,發展經濟。在羅王的努力下,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理藩院稱:阿拉善鹽系蒙古民人自運,售往包頭、磴口、歸化,轉運內地價值平減。阿拉善鹽每年運鹽1100萬斤,售價制錢每斤2文,全年計收鹽款2200萬文。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羅王執政時,為了鞏固統治地位,維持地方治安,建立了阿拉善親王兵馬隊,維持社會治安。

羅王在政治軍事上加強統治地位的同時,將黃教作為柔服蒙古旗民的工具,加以提倡和保護。他在位期間,阿拉善旗的黃教寺廟(上圖)紛紛落成。1739年(乾隆四年)至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40年間,是阿拉善旗黃教發展興盛時期,承慶寺、延福寺、昭華寺、巴丹吉林廟、沙日嘎廟、貴希廟、艾爾布蓋廟等8座寺廟相繼建成。清代至民國時期阿拉善旗建有主要寺廟21座,8座是在羅王時代建成的,佔全部寺廟的40%。

羅王執政的40多年裡,處於對外經濟交往的需要,阿拉善旗與臨近的寧夏、甘肅、內外蒙古的易貨貿易和民間來往日益頻繁,定遠營成為內蒙古西部地區連接外蒙古和新疆的貿易交通要地。

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公文記載:張家口、歸化等地民人,可以免去繞道外蒙古之苦,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阿拉善札薩克旗發給印票,商隊從定遠營行走出口,途經額濟納旗,沿路(絲綢北道)西行,直達新疆巴里坤、烏魯木齊和伊犁等地,北行可達外蒙古等地。經貿交流促進了草原集鎮的發展,定遠營城商號增多,資本擴大,手工業作坊也具相當規模,坐落在定遠營城內的祥泰隆發展成為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商號和錢莊之一。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賜第京師榮耀一生

1768年,乾隆皇帝將阿寶時代修建的原阿拉善王府,欽賜羅王世代居住,是為“阿拉善親王府”。阿拉善親王府位於北京地安門外什剎海後海南岸附近氈子衚衕七號(上圖),經過歷代的修建,形成了相當的建築規模,在北京小有名氣。在清代、民國時期,阿拉善親王府實際上是駐京的辦事機構,親王、家眷以及進京辦事官員經常下榻於此。

羅布藏多爾濟6歲繼位,21歲親理旗政,戎馬半生,1781年,在平息陝甘循化撒拉族民眾起義時即已染病,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因病在定遠營去世。乾隆皇帝親自處理羅王喪葬事宜,並在御製公文中對羅王作了較高評價:(羅布藏多爾濟親王)多年為朝廷效力,並在軍隊效力,現在突然去世,(朕)非常惋惜,感到十分悲痛。按清朝律例,特派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福爾金格前往阿拉善旗定遠營致祭,並賞給喪葬費1000兩白銀。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的十任扎薩克,前三任都是非常傑出的人物,後面的幾任因為是在和平年代,比較平庸,最後一位達理札雅我們前面介紹過了,下面是繼任者的簡介:

第4任王旺沁班巴爾,1783-1804(在位時間),抗擊回亂被封為將軍,娶格格為妻

第5任王瑪哈巴爾,1804-1832,貢獻駝馬,支援平張戰事

第6任王囊都布蘇隆,1832-1844,崇尚佛教,增加稅賦

第7任王貢桑珠爾莫特,1844-1876,禁止鴉片,支持大清反擊洋人,參與平定回亂

第8任王多羅特色稜,1876-1910,支持義和團,火燒教堂,生活奢侈、橫徵暴斂

第9任王塔旺布里賈拉,1910-1931 達理札雅之父,較為平庸。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的王爺歷史,最主要的就是前三任,他們從一個方面印證了大清和準噶爾(還有維吾爾、哈薩克)的百年戰爭的慘烈,印證了康雍乾三朝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才使中國現在的版圖裡有了新疆這個地方。

阿拉善王是地位最高的蒙古王爺,實至名歸。解放後,文革時期北京的王府和阿拉善盟的王府全部被抄家搬空,大量財物和文物下落不明。改革平反後,九十年代達王唯一的兒子道爾吉老師(呼和浩特某小學教師)回到阿拉善盟,依然受到當地牧民最高規格的接待。

好了,歷史講到這裡,開始遊覽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巖畫和巴丹吉林沙漠。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從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阿拉善左旗三個方向往西,都要先到巴彥諾日公蘇木,從這裡往北是額濟納、往西是阿拉善右旗、往南是阿拉善左旗。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非常小的一個鎮,這是內蒙古牧區的常規現象,這兩年內蒙古搞十個全覆蓋,道路和房屋都刷新了,看著還不錯。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在路邊牧民家門口吃個西瓜,片刻的功夫就風沙四起。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這裡是三大沙漠的交界地帶,不是純粹的沙漠,還有些稀疏的耐旱植被。

不要奇怪,駱駝夏天就是這樣的,掉毛、瘦。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進入阿拉善右旗,旗北部是曼德拉蘇木,這和非洲領導人沒關係,因為附近有個曼德拉山,山裡有巖畫。(曼德拉系蒙古語,意為升起、興旺、騰飛)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曼德拉山岩畫,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東緣阿右旗孟根布拉格蘇木(現在改名叫曼德拉蘇木了)西南 14公里 的曼德拉山中,距旗府所在地 210公里 。在 18平方公里內,分佈有4200多幅數千年前的古代巖畫,是世界最古老的藝術珍品之一。

上圖,外大門。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從外大門進去,路還沒有修好,土路。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路邊毛驢不少,現在內蒙古養毛驢的人不少,驢肉、阿膠銷量不錯,甚至驢奶都有人賣。

這讓我想起了在新疆和內蒙古東部看到的一些地方,有打造中國毛驢之鄉的,有大力發展驢奶事業的,經濟建設真是無孔不入啊。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到了大門,旁邊屋子裡有個大娘看門,門票也有,挺貴,但可以協商,隨便給張鈔票就可以進去了。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我們是夏天去的,中午,溫度40度,非常容易中暑。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據考證,曼德拉 巖畫的內容反映了自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早期開始,直至元、明、清 6000多年之間,羌、月支、匈奴、鮮卑、回鶻、党項、蒙古等古老少數民族各個歷史階段、各朝代的經濟、文化、生產生活情景和自然環境、社會風情以及人文景觀。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山上到處都是怪石,這種地方,是激發藝術創作的空間。和我們同時遊覽的,還有一車從四川來的藝術家,我們爬到半山就停了,他們繼續前進,看來是要認真考察了。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沙漠裡的山不高,要不是有巖畫,曼德拉山實在是不起眼的一座小山而已。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這就是著名的駱駝刺,沙漠裡的最主要的植物,沙漠生態系統裡非常重要的一個大員。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中國著名巖畫研究專家蓋山林曾讚賞曼德拉山岩畫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曼德拉山岩畫是我國古代民族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術史及民族遷徙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不是每一個石頭都有巖畫的,巖畫有一半都畫在這樣的黑色的、平滑的大石上。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看完巖畫,我們去巴丹吉林沙漠,路上經常遇到阿拉善雙峰駝,這幾隻明顯營養好很多,非常健碩。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巴丹吉林沙漠佔據了阿拉善右旗的大半,旅遊開發已經搞好了,這是進入景區的標誌。

巴丹吉林是蒙古語,百度解釋是因為一個居民點得名,我記得是因為一個叫巴丹的牧民,他走遍了這片沙漠,發現了60個湖泊(不止,60形容很多),所以,叫巴丹60(蒙語60讀吉林)。

其實,巴丹吉林裡的湖泊有144個。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沙漠海拔高度1200―1700米,沙峰相對高度在300―500米不等,是世界上相對高度最高的沙漠,被譽為“世界最高的沙丘”。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4.7萬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橫貫阿拉善右旗全境,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地域人類尚未涉足。海拔1609 .59米的“沙漠珠穆朗瑪”――必魯圖沙峰,垂直海拔435米,偉岸挺拔,直衝雲霄。登上“珠峰”,極目遠眺,茫茫沙海盡收眼底,凌空絕頂,心曠神怡。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旅遊開發把巴丹吉林沙漠的大部分湖泊、高聳的沙山、奇石等景點都圈起來了,如果要全部看完,需要兩天的時間。因為景點之間距離很遠,隨便都是幾十、上百公里,這裡可能是國內最大的旅遊景區之一了。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高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大多由綿延起伏的複合沙丘和金字塔狀的沙山組成,沙山頂端蜿蜒曲折如刀刃,沙壑縱橫,沙壁如削,真可謂“上帝畫下的曲線,蒼天締造的神奇”。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國內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巴丹吉林的東南部被雅布賴山遮擋,產生與雅布賴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擾動,這一地區又常年吹西南風,颳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積,重力波中的上升氣流將沙子帶到更高處,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說,巴丹吉林一帶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後,沙粒直接覆蓋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關於沙山成型的最新說法是地下水維持了沙山。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曾聯合署名,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地下水維持高大沙山》的論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數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於:表層沙子下20—30釐米處為溼沙層,沙子孔隙裡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斷裂帶地下水上湧、水汽蒸發引起沙丘表面溼度增大、固定性增強,進而形成高大沙山。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也不一。有人認為是大氣降水加上凝結水(露水),這裡的沙丘在晚上降溫快,達到水汽凝結成水的溫度,水就會凝結到沙丘上,進入沙裡,這種凝結水一年的總量相當於這裡年平均降水量約80毫米;也有人說,這些湖水都是氣候溼潤的時期殘留下來的;也有人認為,這些湖水是從雅布賴山或祁連山,甚至是從阿爾金山的大斷裂帶過來的。

一種新的說法是從東南方過來的深循環水,深循環水是從地殼深處溢出來的,而且是溫度較高且穩定的熱泉水,它們在經過灰巖、石灰岩地區後,才能帶來溶解的碳酸鈣。這些水湧出地表後,溫度、壓力發生變化,二氧化碳氣體逃逸,碳酸鈣才重新沉澱下來,形成鈣華。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積水的湖泊有很多鈣華。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走進巴丹吉林沙漠,到處都有高聳如雲的沙山,到處都有激情奔放的鳴沙,到處都有恬靜安逸的湖泊和綠草如茵的溼地,還有如夢如幻的倒影,“奇峰、鳴沙、秀湖、神泉、古廟”堪稱巴丹吉林“五絕”。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個沙漠內部,僅有巴丹吉林廟和庫乃頭廟兩大居民點。基本無種植業。全部經營牧業,駱駝為該地主要家畜,數量居中國各旗縣之冠。沙漠內部無固定道路,橫穿腹部異常困難,中部及東北部基本為無水區。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進入景區,都要換成景區的車,由當地的司機駕駛,帶你進入遊覽。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司機都是當地的蒙古人,非常熟悉沙漠,駕駛技術和經驗很豐富。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在沙漠裡開車四驅車馳騁,感覺還是非常過癮的。

巴丹吉林沙漠,這裡居住著100多人,均以放牧為生。但是牧民談狼色變,晝伏夜出的狼群成了這裡畜牧業的“天敵”。巴丹吉林沙漠裡的狼明顯比以前多了,它們經常在晚上成群結隊地襲擊散養在野外的羊群和駱駝群,據不完全統計,在僅僅3年裡,巴丹吉林某牧戶已被狼咬死吃掉了300多隻羊和近100峰駱駝。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鹽湖都有倒影出現,最有名的就是青海的察卡鹽湖,被譽為天空之境。這裡的湖泊雖然很小,但是也有美麗的倒影。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旅遊開發, 沙雕必不可少,其主要作用是供遊客照合影。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沙湖邊上的一個小營地,每年還是有不少人來這裡露營、夏令營、拓展訓練、越野。

車上為啥查紅旗?沙漠行車,經常爬高,視野有限,沒有高高的紅旗,對面來車,容易碰撞。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廟海子蒙語稱為蘇敏吉林,意思是“有廟的海子”。海子邊有座藏傳佛教寺廟,建於1755年。這座白牆金頂漢藏混合的建築背靠沙山,面朝湖水,莊嚴肅穆,幽靜典雅,被稱為“沙漠故宮”,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標,亦是牧民心目中神聖的殿堂。

寺外還有一座白塔,在黃沙藍水間顯得格外搶眼。傳說寺廟是彙集了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採用了雅布賴山和天山的石頭做基石和棟樑而建成,是沙漠中唯一從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廟。夕陽映紅了沙山,連同湖岸婆娑的柳樹與古廟一起靜靜地倒映在水中,如夢似幻。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再看一眼美麗的巴丹吉林沙漠吧,裡面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東西存在著。

蒙古行思錄第19集 阿拉善右旗

最後來一張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的巴丹吉林鎮的街景圖,典型的蒙古小鎮,安靜的生活。本集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