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一件玉璧(圖1),不規則直徑14釐米、平均厚3釐米(厚薄不均):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1


觀型:

內孔、外緣均不甚圓整;

整器厚薄不一、不平整,整器呈彎形內凹,有輕微地彎現象;

璧肉寬窄不一,寬的一邊明顯乖出,形制古拙。

察工:

內好的孔壁略微傾斜、不規整,為文化期骨、竹類原始管鑽特徵,外緣不圓整,為切、磨成型特徵(圖2);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2

好沿的開孔面工痕顯現長短、深淺不一、行跡不定的解玉砂痕(圖3),斷口有毛邊刺手感,為單面鑽;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3

璧面風蝕略輕部位保留解玉砂打磨痕(圖4),鑽孔、定型、打磨痕跡原始。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4-1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4-2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4-3

辨沁:

整器黑、褐、藍、青、黃多色聚集,深淺層次分明而又自然融和不分邊際;

器上有裂,裂中流漿自然填滿裂隙(圖5),沁色覆蓋工痕,顯示工上自然態;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5-1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5-2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5-3

從裂隙觀察玉原色與沁色互為表裡、難解難分,沁入肌理;整器包漿厚重,光氣濃郁,皮殼散發出一種幽幽入埋之氣。

綜合觀察:此件玉璧應為齊家文化多色玉素璧,色彩層次豐富,有類似於如下幾件齊家文化出土玉璧的文化特徵(圖6:分別出自《中國出土古玉全集》第15集第14頁、第15集第23頁和第3集第39頁)。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6-1:齊家文化玉璧直徑9.5釐米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6-2:齊家文化三聯璧外徑11.8釐米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6-3:齊家文化五聯璧外徑23釐米

值得一提的是:此璧的一面雕有符號龍首紋(圖7),西周坡刀工;紋飾已被沁色、包漿覆蓋、渾然一體,坡刀紋中的砂痕歷歷可見。所以這應是一件後經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了。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7-1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7-2

何以見得?齊家文化出土玉器遺留至後世被補琢和改型的並非少數,西周補琢改制的齊家文化玉器也不罕見。如國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西周玉璧(圖8),就是西周補琢的齊家文化素面璧。據有關專家研究,該璧外緣不圓整,玉質包含多色,是典型的齊家文化素面玉璧,而器表刻有內細外粗的雙線龍紋,為齊家璧遺留西周時補琢(吳棠海《中國古代玉器》119頁)。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8

西周坡刀有諸多刀法(參見《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詳釋勾撒一面坡》),此璧龍紋採用“單撒”坡刀法雕琢出龍首紋,類似的刀法在西周早期多見(圖9),此處紋飾了了幾刀,雕出圖騰符號,有類於夏代玉器的琢紋特點(圖10),其補琢似應出於西周早期。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9:西周早期單撒刀法紋飾

古玉識趣(44):西周補琢紋飾的齊家文化多色玉璧

圖10:夏玉琢紋特徵(族徽符號)

由於玉料的珍貴和歷代王侯貴族對古玉的珍愛,類似的後世補琢改形的古玉並不少見,需要細仔甄別方得識其本來面目。如此件齊家玉璧,文化期的型制(鑽孔特徵)而又見西周工若夏玉紋,或者會誤認為“信息錯亂”而與到代真品失之交臂,或者會僅依紋飾的時代特徵而誤識為周玉,唯有細察方識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