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明嘉靖40年到嘉靖46年之間所發生的政治風雲。

深度解析《大明王朝1566》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嘉靖40年國庫空虛,朝庭以“改稻為桑”國策以國力挽狂瀾,就是改浙江一半的稻田為桑田,將原來的糧食作物改種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由此引發了後來一系列的土地兼併、天災人禍、外敵入侵、官逼民反、黨同伐異之事。

這個劇最精彩的地方是對人性的刻畫,即對善惡的爭論。這要落到劇中兩派對立的角色身上,一是以嚴嵩為首的貪官集團,主角是嚴世藩。二是以徐階為首的所謂“清流”,主角是海瑞。

深度解析《大明王朝1566》

貪官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會侵吞公款、昧上欺下、任用自己人。但是,他們要是隻這麼幹,是不可能長久的,不是自己被砍頭,就是把國家亡了。所以他們市儈卻也務實,他們想侵吞公款,那要先讓國家賺大錢,自己才能貪掉其中一部分。

他們昧上欺下,也是為了保持局勢的穩定,要讓下面的人“聽話”,當然自己也要聽上面人的話。任用自己人,也是隻要自己人裡面什麼人都能用的,他們當然也會挑自己人裡面有能力所謂“國之棟樑”來用,並會對這樣的人以禮相待,比如劇中嚴嵩就用了胡宗憲。歷史上但凡在位時間長的貪官,往往都能做到這些,比如嚴嵩、秦檜、何坤之流。

深度解析《大明王朝1566》

而“清流”所追求的則是忠君愛國,忠君是讓君王滿意,為國是要讓民眾快樂。理想很豐富,現實卻是聖賢書裡所不教的。清流們手裡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別的,而是告狀。他們會向君王舉報貪官的劣跡,他們會主動請纓去調查地方的貪腐,他們會揚揚灑酒寫下檄文,結尾無不是痛心疾幾個字。但是真要他們提出經世濟國的良策卻無能為力。這樣的“清流”也走不長遠。

真正的良臣既不是貪官也絕非清流,他需要有為國為民的大理想,更需要有切實可行實施手段。理想可以從清流們所推崇的聖賢書中讀到,但是實施卻離不開貪官的務實。劇中嚴蒿謀劃了改稻為桑的國策,一方面為國斂財,另一方面為自己利益集團兼併農民土地。通過自己門生胡宗憲實施,作為劇中第一良臣的胡宗憲並沒有拒絕。“清流”們企圖阻止嚴蒿作惡,便派了譚綸到胡宗憲身邊歸勸。

最終在海瑞的耿直阻撓之下,改稻為桑破產。此時胡宗憲向譚綸道出自己心聲:如果譚綸你不來,以嚴蒿對我的信任,我可以諫言將計劃一年改三年逐步推行。但是你來了,我就不能這麼幹了,因為嚴蒿會以為我被你收買了。改稻為桑,三年緩圖,便是胡宗憲原本的實施方略,既可解了國庫之急,又不至於百姓實然失地。地方經濟增長最終還是利國利民的。

反觀海瑞,令我映像最深的舉動便是多次在縣令或州府大堂引用大明律,把給他下達命令的上級官員辯得啞口無言,卻又拿他沒有辦法。這樣的辯論聽得是很解氣,可以仔細想想,無論對國家還是國姓都沒有實際的助益,而且顯得格格不入。

《德道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贏,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