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2018年的秋冬之交

注定不平常

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

丹桂飘香 银杏叶黄

就被死亡的阴霾

打下悲伤的底色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在长江二桥坠入江中。事故造成13人遇难、2人失踪。

事故原因为乘客因坐过站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互殴,致使车辆失控。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10月31日,沈阳市铁西区沈辽路与保工街交汇处,一辆越野车突然加速冲向人行道,与周围车辆发生碰撞,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

事故原因为车内驾驶人与坐在副驾位置的女友发生口角、肢体冲突,导致车辆失控。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11月3日19时,兰海高速兰州南收费站发生交通事故。截至4日5时,已导致15人死亡,44人受伤。

初步调查原因为一辆拉运塔吊的半挂车因连续下坡、刹车失灵导致车辆与收费站排队等候的车辆发生碰撞。

一连几天

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数十个家庭面临生离死别

更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争执、坠江、碰撞、车祸

事故往往就发生在那一瞬间

而身在其中的人

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留下亲人朋友无限的哀痛

很多人会问: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的亲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人们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

难以面对生命的无常反复

但是,禅风君要说

无常也许带来痛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永远去做正确的因缘

对一切结果坦然开放

你永远不会知道变故何时到来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在《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讲述佛陀与弟子的故事。

佛陀问弟子:“生命有多长?”

有的说“几天”,有的说“生命在饭食之间”。佛陀都摇头不言。

突然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这才点头称是。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这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今读来愈发觉得有甚深的智慧。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生命的长度仿佛是无限的。他或许不会在努力拼搏、追求理想的时候,思虑生命可能突然终结。

而对一个老人来说,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需要计算的。尽管垂垂老矣,却未必能够坦然面对生命日渐衰微。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但实际上,“明天或无常哪个先到,你永远不会知道。

生命可以很坚韧,也可以很脆弱,对“死亡”的认知决定了自己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生活。

不要害怕 无常有其可贵之处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当公交车载着全车乘客坠入冰冷的江水,当无辜的生命突然遭遇迅弛而来的汽车,我们都会在心里感到悲痛,同时又或许有些庆幸。

面对这样的从天而降的灾难,哪怕是佛陀时代的修行者都有着深切的悲伤和困惑。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有一次,佛陀在为比丘说法时,有一个人匆忙来到佛前说:“我遭遇了人生最悲伤的两件事。”

原来,他有一个心爱的女儿,正是15岁的美好年华,却突患重病离世了;他在田里种的麦子,已经硕果累累的时候,忽然被野火烧光了。

这一系列变故,让他痛不欲生。

佛陀很慈悲,他告诉大家世间有四事不能够长久:有常,必有无常;有富贵,必有贫贱;相聚者终要别离;强健者仍不免衰老病死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朵,也没有不飘落的叶子。自然界的现象是如此,人生的实相也是如此。

面对生命的变故发生,不必让自己陷入悲伤的循环。无常或许是苦,却也让人珍惜生命、珍惜因缘。

人无法预知无常,唯一能把握的便只有当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如此,方得心安。

珍惜每一个努力的当下

心安的状态,要如何造就呢?或许,一位法师经历可以给出答案。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民国高僧弘一大师亦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年轻时便经历了双亲离世,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38岁“高龄”出家,此后半生年华,他都在佛法的世界里探索,终成一代律宗高僧。

对很多人而言,弘一大师是一个传奇。而对于一些接触过他的人来说,他拥有的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难得的悲悯和安然。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与弘一大师有过一面之缘,他在形容其为“带有‘仙气’的和尚”。

他那曾经挥洒书画弹奏钢琴的手郑重地夹起一荚豇豆来,欢喜满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种神情。

他的行止笑语,真所谓纯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极严谨的戒律。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处自得;似乎他以为这世间十分平和,十分宁静,自己处身其间,甚而至于会把它淡忘。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与世间所有人一样品尝过无常之苦的弘一大师,终究找到了令他安顿身心之法。这背后的秘密正是他对无常有着智慧的理解。

弘一大师曾为《佛说无常经》作序,并力荐人们读诵此经。序中谈到:

经中数说老、病、死三种法,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诵是经者,痛念无常,精进向道,其利一。

可以说,弘一大师对无常的认识浸透着他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这也令他面对世间万事时保持恬然,不过分执著。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他在闽南弘法十年,期间遭遇可谓十分艰辛。他给自己取了“二一老人”之名,源自“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他说:“我十年来在闽南所做的事,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样地去求他完满了!”他不希望每件事完美,这样才能在当下努力改过迁善。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或许正是因为对无常有着深切的体会,弘一大师才会

对世界无所希求,对众生悲悯关怀,对自己持律精严。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但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无常的生命中,把握正确的因缘,找到内心的安宁。

“死亡公车”何时驶来?无常也许是苦 生命却不应陷入悲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