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內擰幾乎已經成了“標配”技術,“擰拉”的奧義你理解多少?

近一兩年時間,不論是專業還是業餘,臺內擰幾乎已經成了“標配”技術。不過話說回來,對於臺內擰,你真的瞭解嗎?

臺內擰的本質

“擰”這項技術為什麼會出現?特別是在高水平選手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小編認為:“擰”是主動把短球變成高質量的上旋直接得分或形成主動相持的技術。高質量的臺內擰比擺短、劈長、挑打更具有威脅性,更容易佔據主動。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擰的核心要點

怎樣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的摩擦球,克服來球的旋轉,製造合理的弧線呢?關鍵是在於發力。

以往的挑也可以製造旋轉,但是製造旋轉的能力有限,旋轉質量差,反而被動,還不如以速度致勝更好。翻挑為什麼不能製造出強烈的上旋,原因是發力的距離不夠。

所以,“擊球距離”才是“擰”的核心要點。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擊球距離的三層含義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絕對距離。球拍距離球要適當加大,才有空間加速。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全身發力。拍頭不是伸向身體左側,而是在腹前,愈是要發力,肘部越要向左架。身體要像發條一樣擰緊,然後突然釋放。

這個發力距離就像太極裡的纏絲勁,連綿至全身,比起翻挑更講究全身發力,發力距離更長。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站位的距離。用身體持球,便於發揮小臂和手腕的爆發力量。肘部前伸,小臂手腕儘量後引,像拉開的彈弓。

常見的毛病有伸手夠球,變成彈擊,吃球距離短。還有的引拍不夠,動作還像是在翻挑,碰到強下旋,擰不起來。還有的過分向上發力,導致擰過去的球速太慢,弧線過高,被人家反衝甚至直接拍死。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迎前

乒乓球的很多技術都和迎前有關,臺內擰也不例外。要多向前發力,才能吃住球,球拍有向前頂的感覺。大拇指用力明顯,後面三指在擰之前要放鬆。在貼近桌面的位置甩出一個扇形弧面。出手要快,有點抖動的感覺。

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拧拉”的奥义你理解多少?

業餘球友實戰應用

平時比賽中,業餘球友的短球往往不夠短,也不夠轉,引拍幾乎可以到底線附近。以向前為主多摩擦,吃球效果反而更好,而且便於還原銜接第二板進攻。

這是根據業餘球友的技術特點,改良適配後的業餘擰拉技術。

當然,站位的距離、引拍的距離依然是關鍵。先保證上臺率,再考慮落點、速度、弧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