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封面新闻记者 宁宁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当天,6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法国巴黎举行纪念活动。在国际仪式环节,一位华裔女孩朗读了一封来自中国劳工的信。这是华工这个群体首次在法国国家层面的纪念活动中获得承认。

1917年4月19日,一千名中国劳工经过三个月的远渡重洋,抵达法国勒阿弗尔港(Le Havre)。这是第一批抵达欧洲的一战劳工,在英军的雇佣下,他们从这一天开始了疲惫而未知的劳工之路。随后,中国劳工陆续抵欧,成为一战协约国身后最牢靠的后勤倚仗。

从1918年11月1日开始,到1921年结束,14万劳工中大概有11万人左右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劳工,大约有2万名劳工渺无音讯,埋骨他乡。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个。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华工1917年在山东威海卫登船前往欧洲

数十万中国劳工的奉献和牺牲,很长一段时间里却被选择性遗忘。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曾高度评价华工,称他们“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一位英国外交官曾说:“一战之后华工的历史性贡献,并未得到欧洲应有的承认和尊重。”

直到近年来,欧洲社会才渐渐开始重视这群“被遗忘的英雄”,慢慢揭开这段尘封在记忆的深之又深处的历史。

一战百年终被承认

“在11时整,到处的工作和战争都停止了,男人女人,老的少的,士兵和平民,不管肤色,全都手挽着手一同唱歌欢呼。”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演讲,呼吁世界领导人不要忘记过往的历史教训

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当天,6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法国巴黎举行纪念活动。在国际仪式环节,一位华裔女孩朗读了一封来自中国劳工的信。信由来自中国上海的顾杏卿先生所写,讲述的是停战当天欧洲人欢庆的场景。一战期间,顾杏卿为中国劳工公司工作(CLC),担任中国劳工的翻译员。

这被视为一战中的14万中国劳工首次获得法国社会的认可。

法国国内舆论对中国劳工所做的历史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他们支持法国主流社会正视华工历史,并呼吁继续加强对一战华工史的研究和教育,旨在让中法民众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法国《世界报》以《在欧洲,14万中国劳工为战争付出努力》为题发表报道,表示,“他们不是战士,但却在欧洲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一直到1922年才离开。”

在《十字报》一篇名为《一战:关于为遗忘的在法华工的记忆》报道中称,“在战争结束后,约1500名至2000名中国人留在了法国,并聚集在里昂火车站附近,有些则与法国人结了婚。”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国外媒体报道

2018年9月20日,法国第一座华工雕像终于在巴黎里昂火车站前揭幕,这是继20年前华工纪念碑在巴黎13区落成之后,纪念华工历史贡献的又一重要标志性事件。

在法国隔海相望的英国,自2017年6月起,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在英国境内举办为期一年多的巡回展出,主题为《流芳百世:中国劳动团在西部前线》(A good reputation endures forever: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on the Western Front),讲述的就是一战中14万中国劳工以铲代枪,用汗水和生命赢得中国战胜国地位的历史。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流芳百世:中国劳动团在西部前线》展览一角,由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提供

“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英国国内因此启动了一个纪念项目,这才有机会重访那场战争中其余重要的参与者,已经关注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杜伦大学博物馆馆长克莱格·巴克利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在英国,相关主题的展览仍是空白,这段史实可谓尘封在记忆的深之又深处。英国人欠华工一笔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被歌颂的英雄们表达感激之情。”

与此同时,在一战时西欧主战场的比利时小镇伊普尔,一座战地博物馆从2010年开始永久展出一些一战比利时华工们制作的贝壳、弹壳等装饰品,以及许多书籍、照片、明信片和当地人记录下来的关于华工的日记。无意间,华工们将杀人的利器变成一件艺术品,完成一种“战争与和平”的转换。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战壕艺术,出自华工之手

在馆长登多文看来,中国劳工参加一战其实就是来自东方的普通人与西方普通人的交汇,“这是双方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造就了中国和比利时的直接联系,称得上是历史的重要时刻。”

此外,他认为,一战恰逢清王朝灭亡后中国正积极地在世界上寻找一席之地。中国劳工公司引起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们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德鲁西先生(左二)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德鲁西先生接受BBC采访

而在个人层面,一组百年前中国华工照片的收藏者英国人约翰·德鲁西先生(John De Lucy)则评价道,“在我看来,中国劳工公司在一战中和战后都对英国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包括清理战场,掩埋尸体等。”

这些珍贵的照片是他的外祖父威廉·詹姆斯·霍金斯拍摄的,从威海招募到欧洲战壕,完整记录了华工远赴一战的过程。

除了将祖父拍摄的这组老照片在英国伦敦中国城等地方展览外,德鲁西先生此前还接受了英国BBC电视台采访,并作为嘉宾参与了11日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晚宴,受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接见。

11月5日,德鲁西先生还与朋友一起手举印有一战战死华工名字的牌子,为一个名叫“不能忘却”的组织拍摄了一组照片,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英国网友的广泛关注。

他表示,找到了外祖母的日记才知道,这套照片曾于1918年在上海展出过。而100年之后,这些照片再次与公众见面,而且是在英国,意义相当重大。

揭开尘封的记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方面由于西线战事的惨重伤亡,英国国内的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当务之急。英国政府为把大量部队从后方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许多工作转移到了女性身上;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巨大转型中。中国政府迫切期待参与国际政治,从而将目光投向了对协约国的劳力援助。

因此,自1917年初,英国军方从中国北部招募了大量劳工,招工中心就设在山东威海卫。烟台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以威海作为招募培训和运送劳工的出发港口。英国人认为,“威海人身材高大、强壮,适应欧洲的寒冷气候”。

据统计,大约有9.6万名中国劳工应征为英国效力,作为中国劳工军团的一部分远赴西线。

漫漫长路,道阻且难。在茫茫大海的颠簸下,在德军潜艇的威胁下,华工在前往欧洲的途中有超过700人丧生,虽然确切的数字还存在着争议。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赴欧之路分为两条:一是走西路的运兵船,或从苏伊士运河上过去,或从海上绕过非洲大陆抵达英国西海岸;更多的船选择了向东行驶,从加拿大的西海岸登陆,横穿北美大陆,再登上运兵舰,穿过大西洋,抵达欧洲。

在加拿大境内运送的8.4万名华工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应加拿大政府要求,华工一上岸便进去有重兵把守的营区,“像装车的牲口一样,被禁止离开车厢,像犯人一样被严防死守”,横穿过4千英里的北美大陆。

华工的住宿条件十分简陋,有时候住在帐篷里,通常却住在兵营里。据相关资料显示,华工每天工作十小时,没有休假,但周日下午可以获准外出,合同中还准许停工过中国传统节日。

每天十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华工可自行安排,运动、看戏或者学习新技能。一些知识精英由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来到驻地,帮助华工给国内的家人和朋友写信,教他们认字、写字,启蒙他们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知。

合同上规定了华工不派战斗任务,但事实上,他们在西线后方服从英国陆军军官和非委任军官的指令。

华工承担的工作十分繁杂,有的在法国各码头工作,有的装卸铁路运输来的货物,有的修建公路、铁路以及战争前线的堡垒,还有的运输军火。拥有一技之长的华工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功底,曾有一位英国陆军准将评价道,“他们上手之快,事实上已掌握了部分车间的全部运作”。

停火后,除了清理战场弹药、埋葬遗骸等,华工还承担起了还耕种植粮食的重任。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比利时当地小孩与华工合影

虽然不用上战争前线,但在法国和比利时服役的华工丧生的也不少。由于是为英军效力,华工也成了德军地面狙击和空袭的一大目标,此外,与军火和炸药打交道的危险公众难免也导致了一些华工死亡。

然而,据资料显示,导致华工死亡的最大原因竟然是1918-1919年肆掠欧洲的流感。

但是,关于华工在战场上确切的死亡人数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统计结果。1917年2月24日,一艘运送900名华工的法国船被德国潜艇鱼雷击中,543名中国人丧生。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

被遗忘的14万一战华工,一百年后终于得到西方承认

战争的代价,墓碑上刻着中文

很多遇难的华工被埋在由英联邦战争公募委员会管辖的墓地中,位于努瓦耶勒的战争公墓中埋葬着800多名华工,另外有40个名字被单独铭刻在了一起,因为他们的实际葬身处已无处考证。

在些葬身异国的华工的墓碑上,用中文刻着“鞠躬尽瘁”,“流芳百世”,“勇往直前”或者“虽死犹生”。

除了不幸死亡的,更多的患病或受重伤的华工按照惯例应该被遣返回国。

1918年11月,第一批365名华工被送回国,但是直到1920年9月,最后一批华工才踏上回家之路。此外,还有记录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华工并没有返回中国,而是留在法国,构成了法国最早的华人社区,而受雇于英方的华工几乎没有留在欧洲的。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封面新闻出品,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