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封面新聞記者 寧寧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週年紀念日。紀念日當天,60多個國家領導人齊聚法國巴黎舉行紀念活動。在國際儀式環節,一位華裔女孩朗讀了一封來自中國勞工的信。這是華工這個群體首次在法國國家層面的紀念活動中獲得承認。

1917年4月19日,一千名中國勞工經過三個月的遠渡重洋,抵達法國勒阿弗爾港(Le Havre)。這是第一批抵達歐洲的一戰勞工,在英軍的僱傭下,他們從這一天開始了疲憊而未知的勞工之路。隨後,中國勞工陸續抵歐,成為一戰協約國身後最牢靠的後勤倚仗。

從1918年11月1日開始,到1921年結束,14萬勞工中大概有11萬人左右最後回到了中國。除去留在英國和法國的勞工,大約有2萬名勞工渺無音訊,埋骨他鄉。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個。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華工1917年在山東威海衛登船前往歐洲

數十萬中國勞工的奉獻和犧牲,很長一段時間裡卻被選擇性遺忘。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煦曾高度評價華工,稱他們“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們在現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艱難,保質保量地完成各種任務。”

一位英國外交官曾說:“一戰之後華工的歷史性貢獻,並未得到歐洲應有的承認和尊重。”

直到近年來,歐洲社會才漸漸開始重視這群“被遺忘的英雄”,慢慢揭開這段塵封在記憶的深之又深處的歷史。

一戰百年終被承認

“在11時整,到處的工作和戰爭都停止了,男人女人,老的少的,士兵和平民,不管膚色,全都手挽著手一同唱歌歡呼。”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演講,呼籲世界領導人不要忘記過往的歷史教訓

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週年紀念日當天,60多個國家領導人齊聚法國巴黎舉行紀念活動。在國際儀式環節,一位華裔女孩朗讀了一封來自中國勞工的信。信由來自中國上海的顧杏卿先生所寫,講述的是停戰當天歐洲人歡慶的場景。一戰期間,顧杏卿為中國勞工公司工作(CLC),擔任中國勞工的翻譯員。

這被視為一戰中的14萬中國勞工首次獲得法國社會的認可。

法國國內輿論對中國勞工所做的歷史貢獻表示高度肯定,他們支持法國主流社會正視華工歷史,並呼籲繼續加強對一戰華工史的研究和教育,旨在讓中法民眾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法國《世界報》以《在歐洲,14萬中國勞工為戰爭付出努力》為題發表報道,表示,“他們不是戰士,但卻在歐洲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些甚至一直到1922年才離開。”

在《十字報》一篇名為《一戰:關於為遺忘的在法華工的記憶》報道中稱,“在戰爭結束後,約1500名至2000名中國人留在了法國,並聚集在里昂火車站附近,有些則與法國人結了婚。”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國外媒體報道

2018年9月20日,法國第一座華工雕像終於在巴黎里昂火車站前揭幕,這是繼20年前華工紀念碑在巴黎13區落成之後,紀念華工歷史貢獻的又一重要標誌性事件。

在法國隔海相望的英國,自2017年6月起,英國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在英國境內舉辦為期一年多的巡迴展出,主題為《流芳百世:中國勞動團在西部前線》(A good reputation endures forever: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on the Western Front),講述的就是一戰中14萬中國勞工以鏟代槍,用汗水和生命贏得中國戰勝國地位的歷史。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流芳百世:中國勞動團在西部前線》展覽一角,由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提供

“今年是一戰結束一百週年,英國國內因此啟動了一個紀念項目,這才有機會重訪那場戰爭中其餘重要的參與者,已經關注他們所作出的貢獻”,杜倫大學博物館館長克萊格·巴克利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

“在英國,相關主題的展覽仍是空白,這段史實可謂塵封在記憶的深之又深處。英國人欠華工一筆債,我們應該對這些不被歌頌的英雄們表達感激之情。”

與此同時,在一戰時西歐主戰場的比利時小鎮伊普爾,一座戰地博物館從2010年開始永久展出一些一戰比利時華工們製作的貝殼、彈殼等裝飾品,以及許多書籍、照片、明信片和當地人記錄下來的關於華工的日記。無意間,華工們將殺人的利器變成一件藝術品,完成一種“戰爭與和平”的轉換。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戰壕藝術,出自華工之手

在館長登多文看來,中國勞工參加一戰其實就是來自東方的普通人與西方普通人的交匯,“這是雙方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中國移民的大量湧入,造就了中國和比利時的直接聯繫,稱得上是歷史的重要時刻。”

此外,他認為,一戰恰逢清王朝滅亡後中國正積極地在世界上尋找一席之地。中國勞工公司引起了當時中國政府的注意,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他們為新中國的崛起做出了貢獻。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德魯西先生(左二)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德魯西先生接受BBC採訪

而在個人層面,一組百年前中國華工照片的收藏者英國人約翰·德魯西先生(John De Lucy)則評價道,“在我看來,中國勞工公司在一戰中和戰後都對英國軍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持作用,包括清理戰場,掩埋屍體等。”

這些珍貴的照片是他的外祖父威廉·詹姆斯·霍金斯拍攝的,從威海招募到歐洲戰壕,完整記錄了華工遠赴一戰的過程。

除了將祖父拍攝的這組老照片在英國倫敦中國城等地方展覽外,德魯西先生此前還接受了英國BBC電視臺採訪,並作為嘉賓參與了11日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晚宴,受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接見。

11月5日,德魯西先生還與朋友一起手舉印有一戰戰死華工名字的牌子,為一個名叫“不能忘卻”的組織拍攝了一組照片,並上傳到社交媒體上獲得了英國網友的廣泛關注。

他表示,找到了外祖母的日記才知道,這套照片曾於1918年在上海展出過。而100年之後,這些照片再次與公眾見面,而且是在英國,意義相當重大。

揭開塵封的記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方面由於西線戰事的慘重傷亡,英國國內的勞動力短缺已成為當務之急。英國政府為把大量部隊從後方的繁重勞動中解脫出來,許多工作轉移到了女性身上;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從帝制走向共和的巨大轉型中。中國政府迫切期待參與國際政治,從而將目光投向了對協約國的勞力援助。

因此,自1917年初,英國軍方從中國北部招募了大量勞工,招工中心就設在山東威海衛。煙臺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以威海作為招募培訓和運送勞工的出發港口。英國人認為,“威海人身材高大、強壯,適應歐洲的寒冷氣候”。

據統計,大約有9.6萬名中國勞工應徵為英國效力,作為中國勞工軍團的一部分遠赴西線。

漫漫長路,道阻且難。在茫茫大海的顛簸下,在德軍潛艇的威脅下,華工在前往歐洲的途中有超過700人喪生,雖然確切的數字還存在著爭議。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赴歐之路分為兩條:一是走西路的運兵船,或從蘇伊士運河上過去,或從海上繞過非洲大陸抵達英國西海岸;更多的船選擇了向東行駛,從加拿大的西海岸登陸,橫穿北美大陸,再登上運兵艦,穿過大西洋,抵達歐洲。

在加拿大境內運送的8.4萬名華工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應加拿大政府要求,華工一上岸便進去有重兵把守的營區,“像裝車的牲口一樣,被禁止離開車廂,像犯人一樣被嚴防死守”,橫穿過4千英里的北美大陸。

華工的住宿條件十分簡陋,有時候住在帳篷裡,通常卻住在兵營裡。據相關資料顯示,華工每天工作十小時,沒有休假,但週日下午可以獲准外出,合同中還准許停工過中國傳統節日。

每天十小時的工作結束後,華工可自行安排,運動、看戲或者學習新技能。一些知識精英由中國基督教青年會來到駐地,幫助華工給國內的家人和朋友寫信,教他們認字、寫字,啟蒙他們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認知。

合同上規定了華工不派戰鬥任務,但事實上,他們在西線後方服從英國陸軍軍官和非委任軍官的指令。

華工承擔的工作十分繁雜,有的在法國各碼頭工作,有的裝卸鐵路運輸來的貨物,有的修建公路、鐵路以及戰爭前線的堡壘,還有的運輸軍火。擁有一技之長的華工則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功底,曾有一位英國陸軍准將評價道,“他們上手之快,事實上已掌握了部分車間的全部運作”。

停火後,除了清理戰場彈藥、埋葬遺骸等,華工還承擔起了還耕種植糧食的重任。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比利時當地小孩與華工合影

雖然不用上戰爭前線,但在法國和比利時服役的華工喪生的也不少。由於是為英軍效力,華工也成了德軍地面狙擊和空襲的一大目標,此外,與軍火和炸藥打交道的危險公眾難免也導致了一些華工死亡。

然而,據資料顯示,導致華工死亡的最大原因竟然是1918-1919年肆掠歐洲的流感。

但是,關於華工在戰場上確切的死亡人數至今都沒有明確的統計結果。1917年2月24日,一艘運送900名華工的法國船被德國潛艇魚雷擊中,543名中國人喪生。這直接導致了中國政府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宣戰。

被遺忘的14萬一戰華工,一百年後終於得到西方承認

戰爭的代價,墓碑上刻著中文

很多遇難的華工被埋在由英聯邦戰爭公募委員會管轄的墓地中,位於努瓦耶勒的戰爭公墓中埋葬著800多名華工,另外有40個名字被單獨銘刻在了一起,因為他們的實際葬身處已無處考證。

在些葬身異國的華工的墓碑上,用中文刻著“鞠躬盡瘁”,“流芳百世”,“勇往直前”或者“雖死猶生”。

除了不幸死亡的,更多的患病或受重傷的華工按照慣例應該被遣返回國。

1918年11月,第一批365名華工被送回國,但是直到1920年9月,最後一批華工才踏上回家之路。此外,還有記錄顯示,有相當一部分華工並沒有返回中國,而是留在法國,構成了法國最早的華人社區,而受僱於英方的華工幾乎沒有留在歐洲的。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封面新聞出品,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