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合同——華誼兄弟“生死劫”

阴阳合同——华谊兄弟“生死劫”

熟悉影視行業的人都知道:有了名導、明星,似乎就有了票房。多年來,華誼兄弟走的就是這條道路。然而明星的光環過盛,也能傷人。崔永元一條有關“陰陽合同”的微博將名導、明星偷稅漏稅曝於天下,引起了全國輿論及稅務部門的一致“討伐”。覆巢之下無完卵,“傍明星”的華誼兄弟難逃池魚之殃。

崔永元的能量是強大的,儘管其已不再是央視主持人。

自5月下旬其曝光“陰陽合同”以來,整個影視行業就處於輿論的風暴之中,稅務部門對影視公司、娛樂明星的“嚴打”讓幾乎所有影視公司和明星、名導們噤若寒蟬。

受此影響,上市影視娛樂企業股值一跌再跌。作為影視第一股的“華誼兄弟”更是首當其衝,遭致重創。股價由5月下旬的9.0元跌至9月下旬的5.3元,下跌逾40%。

9月下旬,隨著范冰冰被查,馮小剛、崔永元矛盾的激化,特別是國家稅務總局對影視公司、明星工作室的整頓進一步深入,華誼兄弟已感受到絲絲寒意。

如今,“陰陽合同”對華誼兄弟來說,已不止是“合同”,更意味著生死。

2015年10月,華誼兄弟斥資7.56億元收購擁有李晨、Angelababy、馮紹峰、杜淳等明星的藝人公司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下稱東陽浩瀚)。同年底,斥資10.5億元,收購擁有馮小剛、陸國強等名導的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下稱東陽美拉)70%股權。

這些收購為華誼兄弟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收益。2016年,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票房4.82億元;2017年末上映的電影《芳華》,票房突破14億元大關,成為為數不多的叫好又叫座的文藝電影。2018年上半年,《前任3》票房高達18.45億元,成為了票房黑馬。

阴阳合同——华谊兄弟“生死劫”

然而,華誼兄弟收購這些公司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在華誼兄弟以7.56億元、10.5億元的巨資收購東陽浩瀚、東陽美拉時,有媒體點評,華誼兄弟在拿馮小剛、李晨、Angelababy等名導、明星進行豪賭,因為兩家公司除了導演和明星之外,淨資產幾乎為0,華誼兄弟是在拿18億“賭未來”。2016年華誼的年報顯示,上述2家公司加上2013年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未完成業績超過8000萬元。因為超溢價收購公司,2017年底,華誼兄弟賬面商譽(買方支付的超過被購買方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高達30.47億元,佔比淨資產約31.54%,成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2018年,眼看起了個好頭,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崔永元。自崔永元因馮小剛執導的《手機2》曝出“陰陽合同”以來,隨著媒體的撻伐和國家稅務總局的介入,旗下東陽浩瀚、東陽美拉兩家公司里正好有明星涉事其中,華誼兄弟慘遭池魚之殃。而且,隨著國家稅務總局對“陰陽合同”的整理以及對影視公司和藝人徵稅政策的改變,華誼兄弟必將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與此同時,華誼兄弟的競爭對手正在背後緊緊追趕。其中最讓其緊張和頭疼的當數光線傳媒和萬達影業。

與華誼兄弟走綁定名導、明星的老路不同,光線傳媒著重投資演員出身的新銳導演,如鄧超、王寶強、蘇有朋等。由於有超高的“人氣”加上自身的才華和努力,這些新銳導演的片子上演後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藉此,光線傳媒培養和網羅了一批高潛力合作對象。同時光線傳媒還自己培養製片人,對從事宣傳、發行、策劃等方面的工作人員進行遴選培養,轉型為製片人,這樣幾乎打通了電影生產從“策劃-拍攝-導演”到“製片-宣傳-發行”等整個鏈條,進一步增加了與藝人、導演、投資人、發行商等合作時的粘性。

華誼兄弟的另一個競爭對手萬達影業,憑藉萬達集團雄厚的資金實力,近年大肆收購影院,坐實亞洲第一大影院運營商的地位。萬達還成立了五洲電影發行公司,意圖對下游渠道進行壟斷。發行渠道一直是華誼兄弟的“痛處”,隨著萬達對院線的壟斷以及對上游製片及演員的投資,萬達將成為更加強悍的對手,在未來的博弈中,華誼可能喪失更多的主導權。

毫無疑問,“陰陽合同”對華誼兄弟的“傷害”非常明顯,但還未傷及根本。從體量上看,華誼兄弟依然是行業中的“老大”,不過,如果其繼續在主業外“三心二意”或走“抱大腿”的老路,必將地位不保,並真的失去未來。如果,其能堅持創新,遠離“偷稅漏稅”的邪路,“陰陽合同”一案將促其涅槃重生。

本文有刪減,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原文本閱讀、商務合作,請聯繫本社

曹女士:023-65356251 手機:185-2398-6739

阴阳合同——华谊兄弟“生死劫”阴阳合同——华谊兄弟“生死劫”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阴阳合同——华谊兄弟“生死劫”
阴阳合同——华谊兄弟“生死劫”

歡迎關注重慶職業經理人協會官方微博獲取最新資訊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