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劉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朝代,也是自有帝制以來最為強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它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和東漢(公元23年-220年),一共400年,東西兩漢大致分別200年。中間之所以分為兩段,是因為在公元8年,王莽篡權,結束了西漢。一直到公元23年,由漢室宗親劉秀,奪回了政權建立了東漢,漢祚才得以延續。這就是“光武中興”。東漢到了末年,進入混亂的三國時代。漢室宗親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差一點再次統一,實現“昭烈(劉備諡號)中興”。可惜沒有實現。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那麼漢朝兩次由治入亂的原因是什麼呢?小編總結起來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幼年皇帝多。這一點是東西兩漢走向衰亡的一個共同原因。西漢末帝劉嬰年僅兩歲,王莽攝政,輔佐年幼的皇帝,想效仿當年的周公。處處表現的很謙恭、工作很賣力,逐步騙過了眾人,贏得了許多人心,攫取了朝中大權。最終面具一揭,自己登上了帝位。所以後來白居易感嘆“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說的就是人心難測。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東漢到了後期,小皇帝更多。東漢13帝中,繼位時有11個不到20歲,其中最大的才19歲,最小的剛過百天,漢衝帝兩歲,質帝8歲。皇帝太小不懂事,怎麼辦呢?只能太后臨朝,這是早在西漢初年,呂后留下的傳統。太后臨朝,那外戚就容易掌權。外戚掌權就容易威脅到皇權。呂后時期、王莽時期均是如此。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史上最小的皇帝 漢殤帝

第二、外戚掌權。到了東漢,外戚更是猖獗無度:漢和帝時,竇太后臨朝,竇憲專政;漢安帝時,鄧太后臨朝,鄧騭專政;漢桓帝時,梁太后臨朝,梁冀專政;漢靈帝時,竇太后臨朝,竇武專政;漢少帝時,何太后臨朝,何進專政。可以說東漢的整個後半期,就是外戚的天下。外戚掌權,即便是小皇帝,心裡也肯定不爽,往往等到他們能親政的時候,權利還是不能順利要回。這時候皇帝就得憑藉朝中的另一股勢力:宦官。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第三、宦官造亂。宦官其實從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只是叫法不同),只是這些人都地位低下,只是在宮中做些雜役。到了秦朝的時候,宦官才開始逐步參與政事。東漢末年,宦官可謂氾濫,三國的開篇,就是由“十常侍造亂”引起的。先是大將軍何進sha了宦官健碩,之後是宦官張讓又sha了何進,袁紹又大肆剷除宦官,這時候董卓趁亂進京,亂上加亂。

三國:好好的劉漢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亂的三國時代的!

自此,東漢四分五裂,軍閥割據,走無萬劫不復的境地。後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告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他說的“小人”其實指的就是外戚和宦官,只可惜劉禪沒有看懂,最後還是因親近宦官黃皓,整日花天酒地、歌舞笙簫,斷送了即將再次中興的“蜀漢”,致使劉備、諸葛亮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

(簡短小文,有感而發;隻言片語,定有不足。道不盡滄桑歷史,寫不完興衰長歌。旨在拋出磚石,引來無暇美玉。敬請留下您的文明評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