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跳樓與強行“理髮”無關,尊重學生也需從“頭”開始

即便跳楼与强行“理发”无关,尊重学生也需从“头”开始

即便跳楼与强行“理发”无关,尊重学生也需从“头”开始

涉事學生家長展示孩子“理平頭”後的照片。 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西安電子科大附屬中學太白校區因為一起初三學生跳樓自殺,成為了輿論焦點。涉事學生家長認為,孩子自殺與此前班主任強制其理光頭不無關係,因此希望校方為此承擔責任——該校稱其實只是“平頭”而非“光頭”,“理髮後家長和孩子都沒有提出異議”,並稱“學生曾說是被家長逼得太緊”。

平心而論,班主任強行帶頭髮長的男生去理髮,在全國中學校並不鮮見。我在20多年前曾與一名班主任訪談,他就以對學生軍事化的嚴格管理著稱,他要求班上的男生一律平頭,頭髮稍長就必須剃掉;女生一律短髮,不能披肩。說實話,通常是重點校那些有魄力、責任心強的教師才會這麼嚴格要求學生的外形著裝。西科大附中的那名班主任老師,倘若不是後來這名學生跳樓自殺,或許還會是廣大家長認可和讚譽的“好老師”。

在該事件中,涉事學生自殺跟班主任強制其理髮之間究竟有多大關聯,還不好說。很多事都是“多因一果”,此事牽涉到的法律責任也需要據法裁斷。但拋開這名中學生之死的歸因,強制學生理平頭做法的合理性,本就值得商榷。

據報道,這名被“理平頭”的畢姓男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差生”或“搗蛋生”,相反,還是一名成績不錯的資優生,而且頭髮本就不長,班主任老師強行帶他去“理平頭”,僅僅為了讓他“明志”。

問題是,15歲的初三少年,他有沒有權利按照自己的審美來選擇自己的外形著裝?

事實上,中學特別是所謂的名校、重點校,對學生外形著裝有嚴格乃至苛刻要求是相對常態的一件事,學校、教師和家長都習以為常,司空見慣。可是,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青少年學生耳濡目染的各種媒體和社會示範,從中習得和偏好的審美也趨於多元化。一個青春期的15歲少年,他當然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審美來選擇外形著裝,只要不是明顯的離經叛道、傷風敗俗,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儘可能予以寬鬆的對待,以示尊重。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青少年學生,也就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正好處於他們終身發展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敏感期。當他們在學校、家庭受到教師、父母的尊重,那麼他們就更可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發展積極自尊,懂得尊重他人;相對地,如果他們在學校、家庭體會不到尊重,他們的自尊發展就會受挫,同樣學會不尊重他人。如果我們要追究為什麼一些時候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尊重,甚至很多人連尊重自己也做不到,根源可以追溯到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

對於個別敏感、脆弱、執拗的青少年學生,教師或家長的嚴苛對待,粗暴地干預並把成年人的審美強加給他們,確實可能遭到學生抗拒,甚至帶來創傷性心理後果。

誠然,一個學生自殺是小概率,但小概率的背後,是更多學生在這種感受不到尊重的學校、家庭環境中,人格發展被扭曲:或者變得退縮、怯懦;或者變得自戀、冷血,並且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在這二者之間搖擺,唯獨難以發展出溫和、自信、堅定和勇敢的人格特質來。

簡單地說,教師尊重學生及他們的審美,其實就是在示範和教導這些青春期的學生們學習“尊重”,塑造他們的積極自尊,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教育除了課業、分數、升學之外,讓學生學會文明,難道不是教育應有之義嗎?

尊重學生的審美,就是文明。

□唐映紅(心理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