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復旦大學自上海西遷,師生輾轉五千裡,於1938年2月擇址於重慶北碚東陽鎮夏壩,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勤奮學習。設有五院二十二系及兩個專修科,師生2400餘人,以張志讓、陳望道、周谷城、洪深、孫寒冰、章靳以、曹禺等著名教授為代表的廣大進步師生,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高舉抗戰、團結、進步大旗,積極開展各項救亡運動,使復旦成為大後方堅強的民主堡壘。1938年7月在復旦建立了北碚第一個中共黨支部,1944年12月《中國學生導報》也在此創刊,1946年復旦大學遷回上海後,留渝校友在此創辦私立相輝文法學院至解放。
盧作孚紀念館位於北碚區朝陽街道文星灣一巷1-33號,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呈三進三重殿四合院佈局,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館內以圖片、文字、實物、影像展陳為手段,集中展現了盧作孚先生興辦教育、創辦實業、抗日救國、啟迪民智,推行鄉村建設實驗,為了救國強國之路而奮鬥的愛國主義情懷。
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敘了他在八年抗戰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報》上連載。他說:“把八年的生活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寫下來。我希望它既能給我自己留下一點生命旅程中的印跡,同時也使別離八載的親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頭或書面上報告。”
老舍先生在重慶北碚的故居(現天生新村63號)於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張自忠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北碚區西南縉雲山麓,距北碚城區2公里的梅花山。陵園位於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處。系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上將墓。一代英魂長眠於此
梁實秋1937年來重慶,1939年移居雅舍,1946年返回北平。在重慶蟄伏期間的他寫出了風靡世界的《雅舍》。據統計,《雅舍》流播海內外,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他在重慶的舊居“雅舍”也因此出名。 “雅舍”的“雅”字取同住的友人吳景超之妻龔業雅名字的最後一字。在這裡,梁實秋不僅寫作了著名的《雅舍》,同時還翻譯了《呼嘯山莊》和部分莎士比亞作品。 相對於高樓掩映中的老舍舊居,舊居門口石壁上刻有“雅舍”兩個大字。
北碚紅樓 建於1932年,重慶北碚。
紅樓總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屬土木結構建築,是重慶市級文物。
這座抗戰陪都時期的著名建築,由愛國實業家盧作孚所建,
曾作為作為中國西部科學院和兼善學校校舍,後來成了北碚圖書館。地址就在現在北碚公園門口
晏陽初舊居,位於重慶北碚區歇馬鎮,距北碚城區10公里,是著名愛國平民教育家舊居,在磨灘河畔柑桔研究所果林中,是一棟三合院平房,磚木結構。
大磨灘瀑布為懸巖瀑布,寬62米,高38米,白練千條,五光十色,氣勢磅礴,吼聲如雷。在懸瀑正中,有一人工開鑿的洞穴,用石板封閉,人不能入。右側有石屋兩間,人工鑿巖而成,各長6米,寬3米,高2.5米,一上一下,兩屋相通,下屋內有石窗,可觀瀑布。左側有一石洞,須攀援至巖壁黃桷樹才能進入,是當年百姓躲避匪患之處。瀑左林木蔥蘢,遮天蔽日;瀑右一片農田,與桃花山緊連,每當桃花盛開,風光秀麗;瀑下有一深潭,水深十數米,寬百餘米,碧波盪漾,清澈見底,蕩槳其中,令人流連。郭沫若、翦伯贊、于右任等知名人士和眾多文人曾遊覽於此,並留下大量詩篇,其中以《高灘噴雪》一詩最具代表性:“懸巖鎮日雪花彈,十里清溪大磨灘。萬古晴空霏玉屑,我來六月亦知寒
金剛碑坐落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境內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離北碚城區5公里,這裡山巒拱翠,古樹參天,水流潺潺。因縉雲山中有一塊高6米,寬2米的天然巨石,相傳唐人在巨石上題刻“金剛”二字,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稱“金剛碚”,故得名“金剛碑”,從清康熙年間興街,至今已有300多年滄桑歷史。
偏巖古鎮坐落在華鎣山脈西南面的兩支餘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平均海拔為520米,最高達942.9米。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一巖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巖鎮。鎮上可以搞水,相對來說比較涼快
龍車寺位於重慶市北碚區龍鳳橋鎮龍車村,自明朝成化年間創建,距今大約500多年的歷史,初名“陽雀寺”。因寺周群山迤邐,青翠疊嶂,如居青蓮,故又名“疊翠禪林”。
在嘉陵江三峽中,傳說三國時張飛北上閬中,在峽東岸鑿一便道,穿峽而過,後人稱為張飛道。此道從觀音峽上東陽鎮,經禪巖、西山坪繞過溫湯峽,由草街子、麻柳鎮進入牛鼻峽到合川。此後成為渝合必經大道。
灘口牌坊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水土鎮,距北碚城區15公里,經北碚城區至金刀峽公路可達。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灘口牌坊是一座集貞節、孝道於一體的節孝坊。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夏,因其建造精美,造型獨特,被譽為“川東第一牌坊”。
中國西部科學院是中國第一家,也是西南唯一的一家民辦科學院。1930年秋,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盧作孚在其“鄉村建設”實驗區北碚創辦。院址初設火焰山東嶽廟,1934年院部及理化所遷往文星灣惠宇。盧作孚任院長,下設理化、地質、生物、農林4個研究所,先後設有圖書館、博物館、學校、氣象測候所。
天台寺在歇馬小灣的天台山上,是歇馬附近最大的佛教寺廟了。天台山是縉雲山餘脈,在山上可以俯瞰歇馬鎮一帶的風光。寺廟不大,現在是寺廟修建歷史也不長,但位於山頂,非常清淨。
王樸,又名王蘭駿,1921年11月27日出生於重慶江北縣(今北碚區)復興鎮一地主家庭。1944年夏考入復旦大學,參加由中共南方局青年組領導的《中國學生導報》,成為該校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1945年秋,根據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組的指示,王樸回到家鄉,在母親的大力支持下,先後創辦了蓮花小學、蓮花中學以及接辦志達中學作為革命活動的據點。1946年,他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江北特支委員、江北工委書記、重慶北區工委宣傳委員兼管統戰工作。隨著鬥爭的深入,黨的活動經費十分緊張,王樸又說服其母親金永華陸續變賣田產,並在重慶開設南華公司,為川東地下黨提供了大量活動經費,為其開展活動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4月,因叛徒告密,王樸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於1949年10月28日在重慶西郊大坪英勇就義,年僅28歲。
美齡堂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碑坭壩。距北碚城區11公里。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抗戰時期,宋美齡擔任中國婦女慰勞總會主任委員,為了安定軍心,決定建立一個榮軍實驗區,改善傷兵生活,組織生產自救。區址選在碑坭壩,於1942年破土動工,一年建成。實驗區內建有一幢磚木結構的小禮堂,為紀念創建人的善舉,命名為“美齡堂”。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背靠蒼翠旖旎的縉雲山,面臨山青水秀的運河公園。60年代中這裡建成儀表工廠,廠方對它特別重視,多次修葺,保持原狀,不僅完好無損,而且在四周廣植花木,闢園建亭,大增風采。雖然地處廠區,仍不時有人前往觀光。
后豐巖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小鎮,上世紀80年代這裡一片繁榮,隨著對煤炭資源的無節制開採天府煤礦的經濟效益也逐步下滑,接著就是全礦大範圍的下崗分流。小鎮的繁榮也慢慢衰敗
閱讀更多 奔走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