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光明村:“三步驟”巧解脫貧難題

寶興光明村:“三步驟”巧解脫貧難題

航拍光明村景色


寶興光明村:“三步驟”巧解脫貧難題

雅安市寶興縣蜂桶寨鄉光明村,一座人口僅有五百餘戶的小山村。光明村和該縣許多貧困村一樣,一直面臨資源不足、土地面積少、勞動力流失等問題,但截止2018年9月,光明村卻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交出了一份讓人眼前一亮的成績:2017年,全村28戶貧困戶、105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8年度(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全村人均純收入10500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0024元。

“如果帶領全村上下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是一份試卷,那我認為我們村在回答這份試卷時,用了三個步驟來解答。”光明村第一書記馬偉說到

步驟一:找準方向,發揮優勢巧“審題”

選擇一個好的產業發展,是擺在每一個貧困村前的難題,光明村也曾為此“頭疼不已”。

“全村一共600多畝的耕地,在此之前,基本上種植的都是玉米和土豆等傳統作物,經濟效益太低。”這是馬偉在第一次來到光明村後的感受。

作為寶興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馬偉認為,經濟林木在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隨即他立刻與單位取得聯繫,在充分考慮該村條件的前提下,通過寶興縣林業局的幫助,制定了以飼料桑樹和藤椒為主的產業發展規劃。

但對這個計劃,當時的村民們的反應卻是不溫不火。光明村村長李志華說:“桑樹在我們村是有種植歷史的,但當時馬書記提出來的時候,大家都並不是很熱情,大家都擔心沒有銷路。”

為此,馬偉在林業局的幫助下,聯繫到一家寶興當地的林麝養殖企業,在瞭解到該企業的桑葉飼料基本靠外地運輸後,成功與該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企業保底收購我們的桑葉,並給予一定資金和技術上的指導。這樣一來,村民的顧慮減少了很多。”

有了銷路,村民們的心也熱了起來。2018年4月開始,一場覆蓋全村的植樹活動在光明村拉開了序幕。

步驟二:化零為整,全民參與共“破題”

確定了種植桑葉的方向後,馬偉和當地幹部們便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村民、包括貧困戶能更好的參與進來?

馬偉說:“如果讓大家各自種植,發展的規模和效益並沒有保障,經過多方考察,我們確立了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來發展,在保障管理的前提下,村民們也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實惠。”

2018年6月,光明村成立了寶興縣外郎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為100萬元,村民採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全村158戶群眾557人全部入股合作社,達到全村農戶參與全覆蓋。全村下轄四個村民小組共計700餘畝土地流轉用於合作社集中發展產業,做到全村土地全覆蓋。土地入股的村民,每畝土地每年保底收入800元,同時,合作社採用每戶一人,全村輪流的方式組織村民在基地務工,每天有80元左右的工資,村民們的收入大大提高不少。

貧困戶楊東康說:“我家有兩畝多的土地加入合作社,分紅是一千八百多元,加上我在基地務工的工資三千四百多元,遠遠超過原來種地的收入。”好處遠不僅如此,楊東康還告訴記者:“我家裡一共五個人,除了我和愛人外,還有兩個老人和一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我自己是殘疾人,重體力的勞動做不了,原來種地還要妻子挑重擔。現在加入合作社,每天主要工作是收割桑葉,我自己就能做,也把妻子解放出來了,她現在在外地打工,收入不錯,家裡的日子明顯好過多了。”

“每戶一人,全村輪流的形式,節省出了很大部分的勞動力,村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外出務工,增加收入。這是從前無法實現的條件。”村長李志華說。

步驟三:黨建引領,素質提升“驗題”

產業發展有了變化,幹部群眾的“心氣兒”也得提上去。“我們村今年一直在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先鋒工程’,發揮黨支部和黨員產業發展上的先鋒引領作用,全力辦好農民夜校並經常組織幹部群眾參加學習教育培訓,除了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外,還組織大家一起探討村裡的產業發展趨勢。大家在一起暢所欲言,好辦法不斷的冒出來。”馬偉說到。

吳德昌是光明村的一位黨員,來到他家時,他正在裝修自己的小樓,準備開辦一家農家樂。而開辦農家樂的主意,正是他在村上的一次培訓課堂上得到的靈感。

吳德昌說:“現在我們村已經摘了窮帽,下一步還要努力去實現鄉村振興。課堂上在講授‘農旅融合’時我就在想,為什麼我不能借村上發展的‘東風’,自己家也體驗一把農旅融合的好處呢。”

現在的光明村,連片的種植基地綠意盎然,點綴其間的,是新建成的田間步道。不遠處,村民們自家的房屋,也被統一打造出了富有當地特色的民居樣式,吳德順所言的“農旅融合”景象,正在光明村慢慢萌芽。

目前,光明村繞技能技術、示範帶頭、群眾認可度等方面培養了一批向吳德昌這樣的“人才力量”,這批村民往往各有所長,為光明村在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上注入了新動力。

四川在線記者 楊路銘

(光明村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