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道理這東西,說再多也沒用,踐行才是改變的根本,鵬崽讀書,幫你做個知識的行動派。今天要為你分享的書是《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本書是由日本作家草薙龍瞬所寫。

當我們早上趕地鐵時會煩惱,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簡直擠到爆;到了公司,一想到今天的工作任務那麼多,又得加班,頭都大了;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了吧,本應該好好放鬆一下了,結果又冒出來這樣那樣的麻煩事需要操心。於是開始感嘆:“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我怎麼一天都生活在煩惱當中呢?”

如何才能擺脫煩惱呢?今天要為你分享的《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這本書應該能幫到你。本書從佛學的智慧當中找到了超越塵世煩惱的方法,而且作者將其整理為了我們普通人都很容易上手操作的方法。

今天主要為你分享本書關於“煩惱”部分的內容。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一、為什麼會煩惱?

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們要擺脫煩惱,我們首先得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煩惱?

作者認為我們的煩惱來源於“心靈的反應”。也許說“心靈的反應”我們可能還不能馬上理解,實際上幾乎我們所有的日常活動都可以說成是“心靈的反應”。

比如,每天早高峰坐地鐵時,我們常常會禁不住嘆息道:“今天也這麼擁擠啊!”這就是心靈憂鬱的反應。

其實王陽明“心學”所講的“有善有惡意之動”裡面,“意之動”的意思和“心靈的反應”是一樣的,只要我們的“意念”隨著我們遇到的事情起伏波動,就會產生各種情緒,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壞情緒也就是我們的煩惱。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我們“心靈的反應”的具體表現為“索求之心”,“索求之心”簡單來講就是我們的“慾望”。我們一共有七種本能的慾望,分別是:生存欲、睡眠慾、食慾、性慾、懶惰欲、感樂欲、承認欲。

因為我們心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慾望,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人生:首先,我們都有“索求之心”;然後,它會產生“七種慾望”;接著,我們被這些慾望所動搖、產生反應;當這些慾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喜悅;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產生不滿情緒。這些不滿情緒就是我們的煩惱。

在《尼波多經·戰手》有這樣一段記載,來說明“索求之心”是如何讓我們陷入煩惱之中的。原文是這樣的——“索求之心”激盪起輪迴的洪水——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各種各樣的慾望化作奔流,讓我們的心隨之動搖。於是人們深陷於無法跨越的慾望的泥沼之中。

我們的煩惱來自於“心靈的反應”,“心靈的反應”的具體表現又為“索求之心”,所以我們煩惱的根源就是“索求之心”。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二、如何面對煩惱?

當面對煩惱時,我們會本能的選擇逃避。因為煩惱是一種不好的體驗,而人本能的就會逃避不好的體驗,這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越是逃避煩惱,我們就越是深陷煩惱當中無法自拔。

比如:我們在參加一場面試之前,我們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緊張,往往我們就會越緊張;我們一個人在黑暗中前行時,我們越是告訴自己不要恐懼,我們就越會恐懼。

那我們要怎樣面對煩惱才是正確的呢?佛陀告訴我們:“要正視煩惱”。

佛陀將我們人生的煩惱稱為“八苦”:人生道路上,生活本身就是痛苦;步入老年;生病;死亡;遇見討厭的人;必須和相愛的人分離;所期望的事物無法得到;心靈不得自由。 ——選自《佛陀最初的說法·大品》

佛陀通過”八苦“就是要告訴我們:“人生中各種煩惱和問題都將如影隨形,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你只有正視它,才能獲得戰勝它的勇氣”。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有人可能覺得“正視煩惱”就是“接受現實”,其實不是,“正視煩惱”並不需要我們接受什麼,只要理解“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這個事實就可以了。

比如,我們身邊的事物都客觀的“存在”在那裡,我們不需要作任何的評判,你知道它確實存在就好了。這也就是王陽明心學裡面所講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意思也就是世間萬物本無善惡和對錯,萬物的存在只是一個它們確實存在的事實,別無其他。

所以,面對煩惱的正確態度就是“正視煩惱”,就是要理解“煩惱是確實存在的”這個事實,而不要主觀的給與任何評判。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三、如何擺脫煩惱?

“煩惱”來自於“心靈的反應”,要超越煩惱,就是要避免“過度的心靈反應”;要避免“過度的心靈反應”就得做到“正確的理解”。“正確的理解”就是——承認“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以客觀的、中立的眼光來理解和分析事物。

本書介紹了三種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從而戰勝煩惱的方法: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001語言確認

就是用語言來確認內心的狀態。比如,在合不來的人面前感到緊張的時候,首先要確認“自己感到緊張”這件事。

在佛教世界中,被稱為“標記”,也就是——貼上標籤。就是給各種內心狀態都貼上一張寫了“名字”的標籤,進行客觀確認。

比如:當我們在掃除的時候確認“我正在掃除”,洗碗的時候確認“我正在洗碗”,散步的時候,確認“我正在散步”。

語言確認,只需要把正在做的事情,用語言如實描述即可。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002意識到身體的感覺

意識到身體的感覺,其實就是一個冥想的過程,在禪宗裡面被稱為“念力”,在古印度被稱為“沙提”。雖然不同地方叫法會不一樣,但是操作過程和原理是一樣的。

首先,我們要閉上雙眼,整個過程都得閉上眼睛。如果你是在家裡,我們也不用非得跟禪坐一樣盤腿坐著,我們可以選擇在沙發上或者椅子上坐著,雙腿自然的平放在前方,背部挺直,雙手手掌朝下平放在大腿前端靠近膝蓋的位置。

然後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當你呼吸的時候仔細體會“腹部的收縮”和“進出鼻腔的空氣的感覺”。一般持續時間在10到15分鐘,當然有條件你也可以持續時間長一點。

當我們有意識地“凝視身體的感覺”時,便能明白“意識到身體的感覺”的真正含義。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003在頭腦中進行分類

如果我們將煩惱進行分類的話,會發現煩惱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貪慾、憤怒、妄想。這在佛教中表達為:貪、嗔、痴。

貪慾,就是被過度的慾望所驅使的狀態;憤怒,就是感到不滿或不快的狀態;妄想,就是想象、思考、在頭腦中不明確地構想某個事物的狀態。

現代佛教倡導人們要“戒除”上述這些煩惱,但是在佛陀時代卻是主張把這些煩惱當作“讓人們理解內心狀態的‘工具’”。佛陀的原意是讓我們成為一個“能夠徹底正確理解萬物的人”,也被稱為“覺醒的人”。

佛陀所講的“正確的理解”並不是“自己覺得正確”,並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進行理解”,而是要將自己的思考、判斷、解釋和對事物的看法徹底拋棄,承認“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以客觀的、中立的眼光來理解和分析事物。

只有一動不動地注視著事物,以單純的心來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才能稱為“正確的理解”。只有“正確的理解”才是超越痛苦的有效方式。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拯救你的不快樂(佛系:煩惱篇)

最後總結一下: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一個“唯一的原因”,那就是“心靈的反應”;我們要戰勝煩惱,就得“避免不必要的心靈反應”;要“避免不必要的心靈反應”,我們就得做到佛陀所講的“正確的理解”,也就是承認“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這個事實,而不給與主觀的評判。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對“擺脫煩惱方法”的應用心得和體會。

本文內容參考的是日本作家草薙龍瞬的《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如果想了解本書更多內容,歡迎閱讀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