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大交通绘就大蓝图

礼县:大交通绘就大蓝图

礼县龙林镇石河村乡村公路黑峡沟段。

礼县:大交通绘就大蓝图

在礼县中坝镇,乡村公路盘旋在大山之间。

本报记者 王云祥

改革开放40年来,礼县顺应改革大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抓住解决“出行难”这一焦点问题,全县交通事业发展掀起了一场革命,往日的乡间小道、泥土路,如今变成了水泥(沥青)硬化路,创造了全省县域交通发展的奇迹。

“北大路”的变迁

乡村公路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赵固公路,这是礼县永坪镇通往固城镇的一条交通要道,一直延伸到天水市武山县境内。历史以来,赵固公路是一条南上北下的大路,早有 “北大路”之称。

近日,记者沿着赵固公路沿线村庄走访时了解到,关于古老的“北大路”建于何年,目前已无处考究。但在当地80多岁老人的记忆里,小时候这里就有“山间铃响马帮来,千里通商东大路”的古道商帮盛景。

“据记载,明清时期的北大路北起西宁、兰州、河州之间,南至四川成都及陕西省汉中一带,全长绵延千余公里。”田兴辉说,历史上的赵固公路就是一条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

“40年前,全县农村运输主要依靠人背马驮,几乎没有一条可以行车的公路。到1986年间,县上在原东大路路线基础上,开始修建赵固公路。”礼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田兴辉说,修建赵固公路时,礼县固城镇和永坪镇5万多农民义务投工,当时的机械化程度很低,人工将大量土方挖下来后,再用耙板将土方拉开平整路基,整个施工过程十分艰难。

“当时的工程主要由我负责,石山主要依靠炸药爆破,架桥、涵洞等高难度施工段由专业技术队来完成。”田兴辉介绍说,第一次修建赵固公路时他只有20多岁,记着整条路共用了2.7吨炸药,炸下来了37000方石方。最终于1989年底完成施工,修成了一条全长33.63公里的公路。

到2008年,礼县对运行了19年的赵固公路进行升级改造,这时已经用上了机械化作业,通过大型机械施工,拓宽了路面,夯实了路基,沿线架起了6座大桥,整修后的路面上,铺上了三厘米厚的沥青,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2015年3月,赵固公路迎来了再次整修。这次整修过程中,路基下面铺了18厘米的混凝土稳定层,稳定层上面铺了22厘米的混凝土硬化层,全程变成了混凝土硬化路。如今,这条沧桑古道以崭新的路面,一直延伸到远方,成为礼县通往武山、天水的大道。

一万余里从何来

改革开放40年来,礼县公路建设突飞猛进。

今年81岁的杜捷生,家住礼县龙林镇。每天下午,杜捷生都要来到离家几百米的乡镇府大门口晒太阳。看着各种车辆和摩托车在眼前宽阔的柏油路上穿过,老人感叹说:“社会发展太快了,党的政策太好了!”

龙林镇,这里离县城40公里,全镇两万多人,礼武公路从镇上穿过。“礼武公路以礼县城为起点,终点在武都区两水镇前村,全长140多公里,是连接兰海高速公路和国道212线的主要通道。”礼县龙林镇人大主席杨帆说,以前的礼武公路是一条土路,雨天出行很艰难,2016年重新整修后,新建成的礼武公路达到了三级公路标准,成为礼县通往武都区的县际连接公路,为沿途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穿过龙林镇,记者来到离镇10公里的石河村,一条4级标准的水泥硬化公路通向村里。行至该路黑峡沟段时,公路从陡峭的绝壁上穿过。

据附近放羊的村民介绍,没有公路时,全村380多户村民从狭窄的沟底通行,如果遇到暴雨天,狭窄的沟底暴洪十分危险。这几年县上修通了这条路,是用炸药直接在黑峡沟半山腰上炸开了一条公路,如今全村所有村民小组全部通上了水泥硬化路,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石河村只是礼县公路建设艰难推进的一个缩影。由于礼县境内地形地貌较为复杂,自然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是全省乃至全国交通条件最为落后的县区之一,交通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造成礼县贫困的主要成因。

早在10年前礼县农村普遍存在路况差、等级低、断头路多的现实问题,遇到雨天到处都是烂泥路,晴天汽车过后漫天扬尘,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据记者调查,1978年前后,礼县公路只有367公里,通达率只有7%。到2007年,全县农村公路通达里程为633 公里,仅有省道沿线的46个行政村有124 公里的沥青路,还有300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通达率仅为47%。

近年来,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上建立了“项目带、财政补、企业垫、银行贷、各界帮、联合建”的筹资管理模式,为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近两年来,全县共争取各类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03项,建设资金达7.3亿元,每年县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29个乡镇的568个行政村新通了水泥(沥青)硬化路,全县公路建设实现了5186公里,通畅率由2012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100%。” 田兴辉说,以前礼县交通建设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如今排名遥遥领先。

“县域交通经济圈”形成

沿着礼县永平镇上、下川村行走,一条条乡村公路在山间蜿蜒盘旋,一些农民开着拖拉机在水泥硬化的村道上来回奔跑。

在永平镇苏河村村口,村民张形世将一箱箱的苹果装在自家的三轮摩托车上,然后运往离家10公里的镇上销售。“以前赶着毛驴去镇上赶集,来回就要一天时间,现在的村道都是水泥硬化路,开三轮摩的半小时就到了镇上。”礼县永坪镇苏河村村民张形世说。

记者在永坪镇采访时看到,尽管这里大部分山脉属于梁峁沟壑区,绵延起伏的山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但这里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也是全县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几十年前,村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背马驮,小麦、玉米等庄稼的收获进度慢,收获期限比较漫长,如果庄稼收获期遇到连续下雨,眼看着成熟的庄稼在地里发芽,发芽变霉的麦子吃不成也卖不了,每当这时候心里都很难受。最近几年不同了,收割机直接开进庄稼地里收割后脱成了麦粒后,将一袋袋粮食直接装车运回家里。”今年63岁的礼县永平镇下川村村民年哲学说,以前耕地用牛,现在都用旋耕机,山区的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提起门前通往县城的这条公路,与年哲学同村的苟随之说:“以前河里水里走,现在坐在宽敞的汽车里在柏油路上奔跑,每次坐车时心情格外好。”

目前,随着十天高速、洛礼公路、礼武公路、徐合公路、白临公路、赵固公路等建成使用,礼县形成了北上兰州3.5小时、东进西安4小时和南达武都2小时的经济圈。

40年的风雨历程,礼县乡村公路建设的提质增效,彻底改变了村民“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降低了山里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使礼县苹果、核桃、花椒、大黄、玉米糖等农副产品销向远方,农民的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几番。

采访中,苟随之等几位老人说:“门前这条宽阔的公路已经建成几年了,修路时政府向群众没收一分钱,现在出行很便利,和小时候相比现在很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