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孟雲飛/文

顏真卿以其剛烈的品格,渾穆的書法而名垂青史。在楷書領域,有一位書法家能與顏齊名。作為朝廷的專職書法老師,當時的公卿大臣家碑版,若不請其書丹,就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此人乃晚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柳公權像

(一)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人。歷任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學士,諫議大夫、工部侍郎,太子賓客、太子少師,人稱“柳少師”。楷書四大家之一。

柳公權的父親柳子溫,官職丹州刺史。兄柳公綽,官至檢校左僕射、太原尹、河東節度觀察使。這樣算來,柳公權家境不錯。他十二歲即可作詞賦,“誠懸十二工吟詠,元和天子知姓名”。稍後即精熟《左傳》、《國語》、《尚書》、《莊子》等。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進士,秘書省校書郎。十四年(819年)為夏州刺史李聽的掌書記。翌年入京,被唐穆宗召為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敬宗時,官至兵部郎中。文宗朝,歷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工部侍郎、右散騎常侍。柳公權是朝廷的專職書法老師,宣宗時,曾於朝廷之上現場書寫。排場之大,可比當年李白:軍容使西門季玄捧硯,樞密使崔巨源拿筆。 武宗朝,初任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後任太子詹事、賓客。鹹通年間,以太子少傅致仕。鹹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歲。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柳公權墓

(二)

為人正直,敢於諫言的柳公權倒也是位有故事的人。這裡略陳一二。

一次唐文宗與六學士講起節儉的事。當提到漢文帝的節儉時,文宗舉起自己的衣袖說,我的衣服已經浣洗過三次了,還在穿。學士們當即贊詠皇帝的節儉之風。唯有柳公權不語。文宗問起,對曰;“人主當進賢良,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浣濯之衣,乃小節耳。”此言一出,在場的人都嚇得發抖,惟柳公權“辭氣不可奪。”皇帝說。“極知舍人不合作諫議,以卿言事有諍言臣風采,卻授卿諫議大夫。”第二天降旨。

其實柳公權敢諫的故事中,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筆諫”。這則故事新舊《唐書》均有記載。

唐穆宗在太子時,就很喜歡柳公權的書法。也是因為其書法才將柳公權召入朝廷的。唐穆宗是位驕奢荒縱的皇帝。有一次,穆宗詢問用筆方法,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才可以稱為筆法。”穆宗聽後,變了臉色,知道柳公權是以筆法來進諫了。

柳公權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品格為後人稱頌。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柳公權墓

(三)

柳公權所處的時代,唐代的高峰期已經過去,盛唐氣象不在。國勢衰微,文人地位其實也不如從前。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柳公權依然堅持對書法的熱愛,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泛學習,自成一家,創造了“柳體”楷書。從《舊唐書》記載來看,遠追魏晉的鐘繇、王羲之,近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等人的楷法。蘇東坡以為他還學過顏真卿,說柳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范仲淹在《祭石學士文》中,將顏柳並稱。後人遂以“顏筋柳骨”稱之。終於使書法在晚唐再見高潮,影響深遠。

作為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柳公權擔任宮廷高級書法老師達二十年,書名顯赫。 所書碑版甚多。傳世作品有《金剛經刻石》、《大絕禪師塔銘》、《玄秘塔碑》、《神策軍碑》、《西平王李晟碑》、《馮宿碑》等。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金剛經碑》

柳公權二十四歲,就有書名, 就曾應邀作《河東節度使李說碑》,然而此碑已亡佚。可見到的柳公權的早期作品,以《金剛經碑》為代表。書刻於長慶四年(824年),立在京兆西明寺。四十七歲書。《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書上都西明寺《金剛經碑》,備有鍾,王、歐、虞、褚、陸之體,尤為得意。”其下筆精嚴,字勢縱長,中宮緊縮。宋董逌雲:“誠懸書金剛經, 柳玭謂備有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之體。今考其書, 誠為絕藝, 尤可貴也。”(《廣川書跋》 ) 此碑雖不是柳公權的成熟作品,然而,可見他當時刻苦臨習,學習優秀楷書作品,為今後形成自己獨特的“柳骨”風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十多歲的作品如《西平王李晟碑》等。真正成熟的是他六十歲以後的作品,柳公權以飽滿的創作熱情,書寫了大量碑刻,如《馮宿碑》、《檢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監軍書元素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卜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裴休撰文,柳公權篆額並書丹。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於唐會昌元年(841年)十二月立,現在陝西西安碑林。寫此碑時柳公權已經六十四歲,全碑點畫精到,筆勢內斂,結體森嚴,骨力洞達,字字珠璣。清王澍《虛舟題跋》雲:“誠是極矜煉之作。”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此碑柳書中最露筋骨者。”是後世學習楷書的範本之一。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神策軍碑》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並序》,崔鉉撰文,柳公權奉敕書丹。刻於會昌三年(843年),記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軍事。此碑是柳公權六十六歲時所書,點畫豐勻,顧盼生姿,結體俊達,法度嚴謹。與《玄秘塔碑》相比,更為俊朗。 清人孫承澤在題跋中稱:“柳學士所書《神策紀功聖德碑》,風神整峻,氣度溫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跡。”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

《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柳字中宮緊收,骨力勁健的風格一覽無遺。

七十歲以後書寫的有《太子太傅劉沔碑》、《高元裕碑》、《魏公先廟碑》等。書風趨於平和、散淡。柳公權書法如深山得道之士,修煉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

柳公權以楷書知名於世,其實行書也有自家面目。如《蒙詔帖》等,此不贅言。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四)

柳字的筆法特點是方圓並用,方筆為主。逆勢入筆, 堅挺方折, 圓融飽滿,線條勁直之力。字的疏密大小,各得其宜,不因筆畫繁簡改變字的大小,而是通過筆畫的粗細來求得視覺的平衡。

柳公權作為顏真卿書法的繼承者,繼續發揚顏真卿的變革精神,建立楷書新的法則,創造了更加規範、精美的楷書。在書壇上,為晚唐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蘇軾評價說:“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

楷書四大家之二:柳公權——心正筆正,楷書新規

柳公權小楷《洛神賦》

(五)

關於柳公權的“心正筆正”的含義,歷來爭論不休。

蘇軾、楊賓、梁同書等認為,柳公權此言主要講是講用筆。蘇軾在《評書》中曰: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盱側媚之態。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子》所謂竊斧者乎?抑真爾也,然致使人見其書而猶憎之,則其人可知矣。蘇軾認為柳公權的重點是講技法。

清代楊賓在《大瓢偶筆》記載:柳誠懸“心正則筆正”一語:餘雖於三四年前指為千秋筆決,掃卻”筆諫”之說,但究未實在體驗,大段以一念不雜為正。戊子四月望後一日,在黔使院見山書屋作小楷,覺弩,策、波、磔至後半心輒動。動即偏,偏即壞矣。乃沉其心而正之,往往十得七八。”楊賓認為心正就是“一念不雜”,指運筆而言。

而清代的劉熙載並不這樣認為。他在藝概裡說:“故書也者,心學也。”這裡,不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面,而是將書法與書寫者的心性、修養結合起來。的確,書法是書法家心理軌跡的外在流露,是書法家生命哲學的具象思考。一個人胸次的高低,學養的貧富,雖然和書法構不成直接的對應關係,但是,可以形成某種微妙的暗示。這一點,先於劉氏的黃庭堅、蘇東坡等人是堅定的信奉者。

其實,“心正則筆正”或許還可以從初唐孫過庭那裡找到一些脈絡。孫過庭在講到“五乖五合”時,有一條是“心遽體留,一乖也。”而對於熱衷浮華的穆宗來說,靜不下心來,怎麼能寫的一手好字呢?

時下是以瘦為美的時代,“骨感”成了一個令人心動的詞語。素有“顏筋柳骨”之稱的柳公權,他的“骨”又美在何處呢?在這點上,需要說明的是,柳公權給我們的不是一種立體勢態,而是一種力量感受。

此文原載於《文化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