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壓抑情緒,是慢性自殺。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最近,一篇關於“北歐人與中國人生活對比”的文章火了。

北歐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文章借用高曉松的話,展現了這樣的北歐風情:

“在丹麥,人們出行就是騎一輛自行車;在瑞典,人們出行就是開一條小船。大家開著小船看看落日,釣釣魚,船上也沒有什麼先進的設備,自己動手解纜繩,啟動發動機,把船開出去,過著非常安逸、與世無爭的日子。”

總之,文章認為,北歐像一個天堂,那裡的人慾望極簡,不追逐名利,生活恬淡舒適,家庭和睦,幸福指數高。

北歐的人為什麼可以那麼幸福?

“因為不幸福的人都自殺了。”

01


情緒壓抑的人,在哪裡都不開心


北歐幸福指數極高的另一面,是極高的自殺率。尤其是丹麥和芬蘭,在整個20世紀一直處於全球自殺榜首列。

除了自殺,抑鬱症在北歐也很常見。來看一組數據:

·瑞典目前有1/4的人口患有抑鬱症或有抑鬱症傾向。

·芬蘭青少年中有10%罹患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其中有50%的人尚未得到醫治。目前芬蘭有超過5%的人口患有抑鬱症。

·冰島是全世界最大的抗抑鬱藥消費國。在冰島,每1000名居民中大約有118人每天使用抗抑鬱藥。

如果中國人搬到北歐生活,會怎麼樣?

中國同胞奇奇卡曾經在北歐生活了幾年。他說:

“寒冷和黑夜讓人絕望。冬天生活在高緯度地區就是——暗無天日。

“很容易覺得沮喪,遇到一些小問題都會覺得很無助很悲涼,內心的負面情緒會被無限放大,很容易引發抑鬱。還會睡眠紊亂,精神萎靡。”

這也導致了北歐人性格靦腆內向,行為內斂剋制,情緒壓抑。

難以放開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壓抑的人,無論活在中國,還是北歐,都不會過得開心。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02


焦慮背後,

是無處不在的情緒壓抑

最近有些話很流行,“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成年人的崩潰,都是靜悄悄的。”“成年人的世界裡,早就把情緒戒了”。

這彷彿告訴我們,天大的事也不應該表露出來,獨自硬扛,才是一個成熟的人。

我們失去了當眾崩潰的權利。當著別人的面哭,變成了一件很不體面的事情。

25歲的阿柚子從事策劃工作2年。領導有變動,部門連著走了5個人,所有的重活全壓在她身上。連續兩週凌晨1點,才從公司走出來。

後來跟了兩個月的客戶,任性撤單,直接晴天霹靂。心理難受得要死,表面上還得裝沒事。

MC是一個平面設計師。有一次,客戶當著全公司的面,指著電腦屏幕的設計稿說,這個設計稿做得老氣、俗、真醜。

他當時覺得委屈、羞辱、丟臉,眼淚本來都快流下來了,但還是微笑著詢問客戶的定位,和銷售人群以及喜歡的風格。

客戶走後,他去了廁所,關上門的瞬間,眼淚忍不住流下了了。同事小聲問他是不是在哭。他整理好了情緒,回了一句,“放屁,老子是便秘了。”

心理學家KY主創在分析壓抑情緒時,曾談起收到很多這樣類似的留言:

“我覺得自己越長大,好像活得越壓抑了。年輕還比較小,還在唸書的時候,我是那種什麼都願意表達出來的性格。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有什麼想法和願望就表達出來。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學會了什麼都不外露,習慣了什麼都憋在心裡不說,變成了一個沉默而壓抑的大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一堆糟心事裡,我們無比焦慮,但也只能壓抑。任性流淚、釋放自我情緒,成了生活裡難得的奢侈品。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03


情緒的壓抑,

會傷害我們和我們的關係


(1)情緒的壓抑,會在日後帶來更大的反彈

前幾天,洛陽一位17歲的少女小郭,帶著自己只有10歲的妹妹,跳入了水庫。兩條年輕的花季生命,就這樣逝去。

遺書裡,小郭寫道:“我要走了,我很高興離開這個世界……我帶走了妹妹,我深知自己做

的超級不對,可是,我也算幫她解脫了。”

導致小郭想不開的,不是小郭媽媽以為的一場與弟弟的爭執,而是抑鬱症。在遺書的後半部分,小郭的一字一句都在訴說抑鬱症對自己的折磨:

“我覺得之前的抑鬱症從來都沒好過,一次次地折磨我,更折磨您二老的心,我難受啊……”

“所有的離開都是蓄謀已久,我承認,我這人太脆弱,經不起任何打擊。”

“你們不要怪他(弟弟),根本不關他的事,這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些負面的、強烈的情緒和念頭,終究是壓抑不了的。不宣洩出來,越是試圖壓抑,這些情緒會以更激烈的方式回彈到我們身上。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2)情緒的壓抑,是對親密關係連接的破壞

知乎上的一位網友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結了婚,非常愛她的先生,而且也非常好脾氣。結婚後和婆婆住在一起,難免產生矛盾。

她是能忍就忍,能讓就讓。老公在生活中一些讓她不滿的行為,她也都是全部往肚裡吞。

直到兩年後,她終於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一件件說出這些年的委屈和不滿,她先生卻毫不知情,“你為什麼早不跟我說?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後來兩人瞭解彼此心意,重歸於好,只說好以後再有事情,一定要及時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不要一直壓在心裡,最終情緒爆發,難以收拾。

真正的連接來自於內在。而你的每一個負面情緒裡,都藏著你最真實的內在感受。所以,你要做的從來不是強行壓抑,而是學會表達。

你以為沒人愛你,那是因為你隱藏了自己。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04


當眾宣洩情緒,不是一種軟弱


眾所周知,福原愛很愛哭。

網絡上常常流傳,福原愛被中國好幾代大魔王打哭的段子,加上她圓圓的可愛的臉,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這個女孩一輸球就愛哭,球風也軟。

其實福原愛不弱,拿到過奧運團體亞軍,單打進入奧運會四強。在兵乓球界,她一樣是相當恐怖的存在。

前段時間,福原愛宣佈退役,關於她成長曆程的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火了。看了片子你會發現,這個小女孩,從小哭到大。

訓練的時候,邊哭邊練、邊練邊哭。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5歲的她,臉上哭哭啼啼,但手上的動作沒有變形,該練習的項目還是一板一眼地完成了。

明明哭得這麼兇,還一個勁兒地扣著球。

長大後,我們只想起她輸球會哭,其實,她贏球也會哭。

吉隆坡世乒賽,日本隊戰勝德國隊,贏球后福原愛哭了。

福原愛的確愛哭,但她的哭,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軟弱”。

即使是觀眾雲集的大賽,即使明知鏡頭對著自己,她也一樣照哭。

哭有很多種,對於福原愛來說,哭不是畏懼和退縮,而是一種健康的情緒發洩。

發洩了,打破內心壓抑的侷促,才能掙脫束縛往前衝。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05


不再壓抑之後,

才找回了丟失的本真


說起愛哭,朴樹也很愛哭。

不同於福原愛,朴樹是一個活得壓抑的人。

他不喜歡譁眾取寵,不願上春晚,經紀人吼他不尊重全公司的人,他只好屈服。

敏感而內向,只想安安靜靜做音樂,不想上綜藝節目,卻被迫打扮成海盜,像個小丑一樣給觀眾取樂。

一次次的壓抑,他迷失了,覺得自己不再真實,寫歌的靈感和才華也消失了。內心最黑暗的時候,他曾試過開著車,把油門踩到底,一路狂飆到海邊,差點結束自己的生命。

2015年,一向沉默寡言的朴樹,在微博上坦誠自己的專輯難產,向歌迷道歉。

他終於剖開內心,向大眾承認,“說出這些是很尷尬的。”

去年的一場直播現場,朴樹演唱李叔同的《送別》,唱到一半,突然哽咽到不能發聲,強忍淚水,表情痛苦不堪。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最後,他用顫抖的聲音,努力唱完了這首歌。

鄭州演唱會上,朴樹唱《我愛你,再見》時,毫無預兆地戛然而止,仰著頭崩潰大哭。

在臺下幾萬歌迷的歡呼聲中,朴樹像個赤誠的孩子,袒露出自己的痛苦,任憑淚水傾盆而下。

當他終於敢於眾人面前表達喜怒哀樂時,他也找回了自己。

我們內心最隱秘的渴望,是那個真實的我被看見,而不是被壓抑。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06


不怕令人失望,也是一種能力


我們總會有這樣一種執念,當眾哭了、崩潰了,意味著自己很差勁,很無能。

這樣的想法,讓我們變得無法理直氣壯。我們害怕他人的目光,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所以我們收起了情緒,壓抑了自己。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寫到:

“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可心裡頭,卻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鈞一髮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

心理學家達芙妮曾說,我們常常對別人,有著很強的要令他人滿意的責任心;而唯獨對自己,卻沒有了讓自己輕鬆快樂的責任心。

讓自己開心和滿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往往把別人的想法看得太重要了,結果讓自己陷是入了壓抑的境地。

敢於宣洩情緒,讓自己滿足,讓他人失望,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不要再戴上面具,表露出來,讓你的情緒被看見,肆意地活在生命的痛快之中。

畢竟我們的生活裡,從來都不只有笑臉迎人這一種方式。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高曉松的北歐,救不了你的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