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一直辛勤的耕耘,直到离世。因为时代久远无法接触,从照片上看给人的感觉是;总爱抽烟,并且瘾大,后期患上肺部疾病咳血不止与这应该有直接关系。据有关记载鲁迅的父亲是因肺部恶疾不治而去,放在今天这个说法就可以理解了。因为现代医学会认为癌症一般是有家族遗传特性。小时候的鲁迅就已经开始奔走于当铺和药店之间,何故?以变卖祖上留下的家什为父亲治病。55岁的鲁迅在离世前夕咳嗽着完成杂文《我要骗人》,这是一篇以说谎的方式而赞扬美进而抨击与讽刺侵华日军的经典之作。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临时的,以后谁要更厉害了我下

其短短一生之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深刻的影响东亚乃至全世界。然而后人越来越多拿其他作家和鲁迅进行比较,有几个意思,相信大家都懂。排个大小,当然捋个顺序也无可厚非。用鲁迅的话说;这是诟病。当然这个我们不敢苟同,也不过是好奇心在作怪。说到底还是内行看门道,外人看排行(热闹)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终生,被誉之为“民族魂”。因耻与国民党政权为伍,放弃中篇白话小说被授的1927年诺奖之提名。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我不喜欢诺贝尔真的,他们看不懂中国字

鲁迅所在的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变革。而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文学界的旗手。他所领导的这场文化变革摧枯拉朽般地剐除了中国文化界长久以来的许多弊病,把外来的先进思想及文化引到了国人面前,使中国文学从里到外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功绩不可磨灭。然而几十年过去,到了上世纪中后期,新时期的国民开始“享受”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换句话说也就是新文化教会了人们以辩证的态度看问题,于是人们便开始辩证地看待新文化运动。他们逐渐发现在这场新文化变革中,我们自身本质的东西是否抛弃的太多了,鲁迅的价值否非过头了。如此引发了牵动神经的文学排榜,直至当今闹出一系列的“去鲁迅化”等等文学界现象。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中国青年五四运动的第一人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家排资论辈历经近百年似乎也就是这个顺序雷打不动了。以文学界公认的是: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中国文坛还一直流传着这个顺口溜:鲁郭茅巴老曹。鲁指鲁迅,鲁迅的文坛泰斗地位无法撬动。毛泽东都把他与孔子相比,称他为现代文学的圣人。他的《阿Q正传》是诺贝尔级的作品,当时的瑞典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拟把当年的诺奖颁给鲁迅,但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背景下鲁迅无意领取。待鲁迅逝世后,柳亚子在诗中说道:迅翁逝后屹双峰,这双峰就是郭沫若和茅盾。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夜以继日笔耕不辍的鲁迅先生,盗贼因等不及自己先睡着了

郭沫若的作品主要是在诗上,诗集《女神》不知倾倒了多少人。茅盾则是个多产作家,拿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比,那茅盾的《子夜》就是当代社会的影子。巴金这位文杰寿星早期就以流行三步曲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先生画像-专业震慑后人随意排名

这些保持了数十年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学史事到了21世纪的今天逐渐发生了些许变化。除了郭沫若和巴金两位大师排名被延后外,更有“去鲁迅化”的现象发生。一个作家的文章是否入选语文教材,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学艺术,还要看它的现实意义。而从近几年制定的初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鲁迅的文章“下架”的多了,“上线”的变少,“去鲁迅化”表现十足。并且给出的理由也叫人啼笑皆非,说是太难懂,不方便阅读等原因。最近重新制定的七年级语文教材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其中给出一个令人本身就难懂的理由;“太难懂”。朋友们,我们不能“只以难易论英雄”。难懂是教师讲解的水平问题还是作品原因,一篇经典就因为“难懂”就让莘莘学子弃难从易,此间个中心情小编与读者可想而知。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谁要去“我”化?

鲁迅先生的作品文字优美,堪称是现代文学的经典,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所以在文学艺术性上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同时鲁迅的多数作品,尤其是杂文且介亭,而已集等作品,以直击现实的真善伪著称。尽管他所面对的那个现实,并非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但我们完全可以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历史状况。更何况,他几十年前批判过的东西,对我们当前的社会仍存在很强的借鉴意义。更能激发青年正直的价值观培养和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感。

是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星空灿烂或是风云变幻都要做中国的脊梁

教会我们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记旧中国的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史。圆我们伟大的复习梦。鲁迅先生难道不渴望这一天吗,难道不想看到后世青年才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吗?当然,他当然想看到,他比谁都想看到这一天。他毕生奋笔疾书,弃医从文,以永不停息的姿态就是要提醒自己奋斗不止和忠告后人,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埋头苦干迎难而上永不疲倦的战斗姿态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