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孝莊下嫁多爾袞之謎

在清朝歷史上孝莊太后絕對稱得上是一位風雲人物女中豪傑,尤其是在清世祖順治皇帝英年早逝之後孝莊皇太后忍著悲痛力排眾議立年僅八歲的玄燁為皇帝全力輔佐。正是由於孝莊的努力才成就了後來的康乾盛世將大清王朝帶到了鼎盛時期。

解密:孝莊下嫁多爾袞之謎

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對清王朝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女人死後沒有與她的丈夫皇太極合葬 ,而是葬在了清東陵。更離奇的是她的陵墓還是建在了清朝皇家陵園風水牆的外面,事實上在清東陵中孝莊皇太后還是所有入葬者中輩分最高的一位。有人說這是因為涉及到清朝的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說的是皇太極死後孝莊文皇后為了輔助年幼的順治皇帝又嫁給了皇太極的弟弟攝政王多爾袞,這樁疑案還要從孝莊的少女時代說起。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說孝莊的小名叫大玉兒,人如其名孝莊長得十分漂亮當時人稱蒙古族第一美女。在嫁給皇太極之前她和彪悍勇猛的多爾袞情投意合,但世事難料陰差陽錯之間大玉兒嫁給了皇太極。皇太極英年早逝後手握重兵的多爾袞放棄了奪取皇權的機會心甘情願擁立孝莊的兒子登上帝位。

按照流傳的說法這是因為多爾袞一直深愛著孝莊願意為心上人捨棄江山,作為回報孝莊下嫁多爾袞。按照當時滿族的習俗嫂子下嫁給小叔天經地義是一件在平常不過的事。

除了習俗明朝舊臣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也能說明孝莊下嫁的可能性,詞中寫道:“上壽殤為合巹尊 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近新儀注 大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詞是張煌言寫於順治七年,以當事人記當時事似乎有所根據。詞中說的慈寧宮就是孝莊皇太后的寢宮。詞中說慈寧宮中張燈結綵喜氣盈盈舉行婚禮就是指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之事。

張煌言本為明朝抗清名將後來兵敗被俘誓不降清慘遭殺害,他的許多詩文都表現出反清復明的志向。據史料記載在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確實娶了其侄婦肅親王豪格之妻,這名女子也姓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的表妹。也許張煌言聽說此事後就隨手寫入了甚至有些加以歪曲藉以譏諷貶斥清朝皇室沒有倫理道德吧。

張煌言的詞不能成為“太后下嫁”的證據,但是這樁疑案的另一個主人公多爾袞在順治當政時期權傾朝野,他甚至被順治及其他大臣稱為“皇父攝政王”這不得讓人猜想多爾袞有沒有逼迫順治退位,自己坐上皇帝寶座的動機呢?而心思縝密顧全大局的孝莊會不會為了鞏固順治的皇位選擇下嫁多爾袞?

解密:孝莊下嫁多爾袞之謎

在順治繼位後不久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手握大權連順治都稱他為“皇父攝政王”據史料記載這一稱呼開始於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這一併不符合事實的稱呼引起各方猜測。有人認為因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所以多爾袞才有了這種尊稱。照此推測孝莊下嫁給多爾袞之後作為繼父的多爾袞接受順治的“皇父攝政王”稱呼也就順理成章了。可事實是從時間上說多爾袞的稱呼由“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這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而且在他確立了“皇叔父攝政王”的稱呼時候太后下嫁還沒出來。 要是早一年多爾袞有“皇父攝政王”的稱呼之後才有了太后下嫁的傳說。

這樣看來單從多爾袞的稱呼上來看也不能證明太后曾經下嫁過多爾袞,那麼多爾袞並不是順治皇帝父父親可為什麼多爾袞為什麼被順治這位堂堂的一國之君稱作“皇父攝政王”呢?

“皇父”這種稱呼在滿族的語言文化中是一個經常能見到的稱呼是一種尊稱,有資料解釋說“皇父”這個稱謂一般是清朝皇室的宗親晚輩們稱呼皇帝時所用的敬語,有時候大臣們也用這種稱呼來阿諛奉承皇帝。這樣看來多爾袞當時被稱為“皇父攝政王”也應該是一種尊稱,不過多爾袞並不是皇帝為什麼卻被稱為“皇父攝政王”呢?這還要從多爾袞當時的權勢說起。

清太宗皇太極去世有人勸睿親王多爾袞以弟承兄的方式繼承皇位,可多爾袞卻扶持六歲的侄子皇太極九子登基,自己僅稱攝政王並且當眾俯首稱臣。不久多爾袞率大軍殺進山海關 擊走李自成乘勢進踞燕京入駐紫禁城,但他仍不以帝位自居迎請順治帝移駕。於是小順治帝得以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天子 ,因為功勳卓著多爾袞並不滿足於現有的地位。他覺得皇帝是自己一手立起來的自己理應得到更大的榮耀,於是多爾袞看準了時機與大學士范文程密謀要想辦法向小皇帝討賞討封號,於是范文程就授意親信在朝廷中散佈了一個言論,大意是攝政王功高望重這麼大的恩德皇上該如何報答呢?既然順治皇帝的皇位是多爾袞讓給他的,這就像父親傳位給兒子一樣,那麼皇上也應該像對待父皇一樣對待攝政王以此作為報答。

大臣們為了討好多爾袞都同意了這個意見於是“皇父攝政王”的稱謂就這樣加冕給了多爾袞,多爾袞得到了“皇父攝政王”的稱號,這樣看來他的稱謂和太后下嫁這件事情之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但是多爾袞會甘心捨棄和孝莊這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麼?

面對痴情的多爾袞步步緊逼一向顧全大局的孝莊會不會無奈之下 下嫁多爾袞去鞏固兒子的皇位也讓自己和多爾袞的感情有一個結果呢?或許電視劇《孝莊秘史》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在電視劇《孝莊秘史》中有這樣的片段多爾袞狠心帶走了順治要逼孝莊嫁給他,無論多爾袞怎麼說孝莊就是不答應嫁給多爾袞。因為孝莊在感情上已經不會接受多爾袞但是多爾袞以順治皇帝作為威脅,這讓身為順治母親的孝莊心如刀絞。為顧全大局孝莊必須忍耐下去,她與多爾袞僵持著。

在電視劇《孝莊秘史》中多爾袞用順治皇帝的皇位來威脅孝莊討太后下嫁,其實在中國民間也有這樣的傳聞說當時多爾袞權勢越來越大,他甚至有些後悔當時把皇位讓給了順治於是開始密謀要搶回原本應該屬於自己的皇位。當孝莊太后直到這個消息後依然決定下嫁多爾袞以穩住多爾袞來保住自己兒子的皇位。

這個說法沒有多大的根據,因為順治被選為皇帝時他們當中各種權力之爭的一個妥協物。多爾袞要當這個皇帝,豪格要當這個皇帝,最後豪格因為說話不慎重一謙虛退出去了。結果順理成章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妥協由多爾袞和鄭親王舒爾哈齊他們共同攝政,然後推選的是皇太極最小的兒子順治來當皇帝。

後來作為兩位攝政王之一的多爾袞掌握大權之後就開始排除異己,他首先將舒爾哈齊罷免隨後又把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貶為庶人並且幽靜起來,最後甚至對皇帝不再行跪拜禮凌駕於皇帝之上。那麼多爾袞真有能力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麼?由順治當皇帝是當時的滿洲議政大臣們一同議定的,不是哪個人可以輕易改變的,多爾袞自己也是參與者之一雖然他後來權勢很大但是以他個人的能力要推翻所有的王公大臣們一致的決定這個困難是很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他不可能輕易就廢掉順治然後自己取代他當皇帝,因此孝莊太后也沒有必要屈尊去籠絡他來鞏固自己兒子的地位。

孝莊是一個理性的女人,不論是個人感情上還是政治需要上孝莊皇太后都沒有下嫁給多爾袞的理由。既然孝莊下嫁多爾袞可能僅僅只是個傳言,可是為什麼這個有損皇家聲譽的傳言會流傳的如此之廣呢?

關於太后下嫁雖然野史中記載很多但在清史稿中並沒有提到,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據說到了乾隆時期紀曉嵐在整理清宮檔案時覺得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嚴因此奏請皇帝批准從檔案中刪去這一部分內容,從此再沒有人提起這一件事。據說當時太后下嫁給全國都發了文書,宣佈太后要下嫁。同時按規矩也要給當時的藩屬國像越南 朝鮮 琉球也要給他們發正式的文書,有人也說他們進關的時間長了受漢化的影響深了他們也覺得這個是要被儒家文化所嘲弄的所以下令把全國所有關於太后下嫁的文字記錄都要銷燬。但是你這個命令只能管大國內管不到藩屬國,如果真有這樣的文書朝鮮的《李朝實錄》裡面應該會有這樣的記載,但是現在沒有關於“太后下嫁”的記載。

從現在已有的證據來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太后下嫁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孝莊太后並沒有下嫁給多爾袞。即使從漢族的倫理道德上來說她並沒有做對不起自己丈夫皇太極的事情。那麼按照清朝皇家的禮儀沒有改嫁的孝莊皇太后在去世之後應該要和皇太極合葬。為什麼孝莊皇太后既沒有安葬在瀋陽北陵也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呢?

其實選擇再東陵安葬是孝莊太后臨死之前交代給康熙的,她說皇太極下葬已久我不要再去驚動他。在陵寢的安葬問題上叫卑不動尊,皇太極是皇帝自己是他的一個妃子不能 因為自己要跟他合葬再把他的寢宮打開。安葬在東陵在你父親順治附近安葬是捨不得順治和你,我希望死以後能夠和你們在一起。

因為“卑不動尊”孝莊沒和皇太極合葬這個理由倒也說得過去,可是孝莊為大清朝康乾盛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是一位功勳卓著的人物理應在清東陵佔據尊貴的位置,為什麼又會在清朝皇家陵園的外面呢?

其實孝莊安葬在東陵以後陵墓修在風水牆的牆外面這種安排感覺還是孝莊太后自己的意思,這樣離順治的陵很近同時又沒有被風水牆圈在陵寢的裡面還保持和皇太極的陵寢互相之間的聯繫應該說是一種比較合乎情理的安排。


孝莊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十三歲進宮六十二年間輔佐清太宗 清世祖 清聖祖三朝皇帝主政為清初國家統一和政權的鞏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歷史上孝莊在早年可能和多爾袞有過一段戀情,而她下嫁多爾袞這件事情可是說只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傳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