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定:推行「三小工程」破解產業到戶 增收難題

贵定:推行“三小工程”破解产业到户 增收难题

今年以來,貴定縣將產業發展作為脫貧退出的基本條件和有力支撐,以“五步工作法”和產業發展“八要素”為指導,在優化和壯大長效產業發展的同時,建立了發展小種養殖業、小作坊、小庭院等產業扶持到戶項目的“三小工程”發展工作機制,著力構建了戶有致富門路的“短平快”增收體系,破解了產業到戶的增收難題。

贵定:推行“三小工程”破解产业到户 增收难题

資金到戶機制,產業發展“短平快”。整合中央、省、州、縣四級財政扶貧資金和財政涉農資金等,由扶貧部門和縣財政部門根據全縣各鎮(街)貧困人口數量分配項目資金,並採取補助報賬的方式,建立“三小工程”資金到戶機制,以“戶”為單位,建立起已脫貧戶戶均1500元的補助標準和未脫貧戶戶均2500元的補助標準,直接將資金安排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作為“本金”,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幹事創業的激情,鼓勵貧困戶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有計劃的發展週期短、見效快、收益好的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及小庭院經濟等產業。截止目前,全縣共整合扶貧項目資金和涉農項目資金1601.82萬元,幫助全縣7295戶群眾發展“三小工程”,其中已脫貧戶3760戶,未脫貧戶3535戶。

贵定:推行“三小工程”破解产业到户 增收难题

聚小成大機制,產業發展長效化。在幫助農戶實現“三小工程”短期增收的同時,以長效增收為目標,探索開展聚“小”成“大”發展工作機制,以村為單位,在充分統計和分析貧困群眾“三小工程”產業類別、規模等基礎上,按照全縣“三長兩短”(“三長”指:茶產業、刺梨、中藥材長效產業,“兩短”指:蔬菜、生態家畜短期產業)的產業發展佈局,結合各鎮(街)優勢產業發展情況,有目的引導農戶選擇“三小工程”產業,有計劃的分配“三小工程”產業發展資金,以千家萬戶的“小”產業,形成規模化發展的“大”產業。截止目前,“三小工程”貧困戶發展蔬菜種植4.6萬畝,佔全縣年發展蔬菜種植24萬畝的19.17%;生態家禽出欄12.3萬羽,佔全縣年出欄家禽67.13萬餘的18.32%。扶持貧困群眾發展小種養殖(雞鴨鵝等養殖和蔬菜食用菌刺梨等種植)4561戶、小作坊(豆腐、米粉等土特產加工)336戶、小庭院(小果園、小菜園、小林園)2398戶,預計實現發展生產脫貧一批5689戶22458人。

保障服務機制,群眾認可促增收。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駐村工作員的幫扶作用,建立和完善駐村幹部 “三小工程”服務機制,從產業選擇、生產資料採購、資金支付、項目報賬等方面,發揮駐村幹部的聯親幫扶作用,讓駐村幹部帶“錢”、帶“物資”進村入戶,在增強駐村幹部“幫扶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群眾認可度。同時,統籌全縣農技隊伍力量,建立“一對一”技術幫扶機制,每村選派1名以上農技人員負責對各村“三小工程”進行幫扶指導;以村為單位,充分利用講習所、農技夜校等,定期組織開展“三小工程”種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等教育培訓30餘期2400餘人次。建立動態產銷工作機制,一方面,整合全縣村社合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源,對種養殖規模相對較大、產量相對穩定的“三小工程”農戶,採取與合作社合作保底收購的方式,確保產品銷路;一方面,針對“小、散、雜”的“三小工程”農戶,利用周邊集市、農市等,加大對“三小工程”產品自產自銷的保護力度,切實提高群眾收入。

贵定:推行“三小工程”破解产业到户 增收难题

製作:龔新菊

審核:肖正乾

公眾號及時發佈“貴州最美茶鄉”建設最新動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醉美雲霧

Zuimeiyunw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