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轟老模式 孫丕恕的「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究竟哪好?

炮轟老模式 孫丕恕的“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究竟哪好?

【聽楊姐說】

“智慧城市這個詞提出十幾年,是一個老詞兒。過去十年大家都是在空喊,信息化水平和互聯網的應用不怎麼普及,包括今天說的業務都不怎麼普及。現在政府也花了很多錢,老百姓沒有正真感受到城市搞信息化給老百姓帶來價值。”8月29日,浪潮董事長兼CEO孫丕恕接受楊姐專訪時說。

就在那幾個小時之前,他在浪潮各界合作伙伴五千人的面前闡述著浪潮作為一家“新型互聯網企業”的生存邏輯。

是的,相對於BAT那個互聯網時代,孫丕恕正試圖讓浪潮以新的身份出現——新鏈接、新生態、新運營商。這是他給浪潮新的標籤。

孫丕恕話裡話外努力向外界傳達著兩個信息:

第一,在企業級市場浪潮將“全面突破”,這已經被浪潮列為整個集團的主攻戰略之一。其中的重點就是打造數字經濟的“新生態”!

新生態是啥呢——按照楊姐的理解,就是浪潮的雲中心、雲服務、政府數據運營,以及愛城市網、智慧城市運營服務、雲ERP等六大生態的統稱。

第二,一向專注2B業務的浪潮,正通過智慧城市這個端口,透過延伸政府服務,拓展2C的業務!

不得不說,這兩個方向其實結合得非常緊密:2B業務是2C的前提和基礎,2C的數據對2B的業務又會形成促進。

但是,在通往這個理想的大道上還橫著一個巨大的阻礙:舊的利益格局!對此,孫丕恕恨不得掏出心來發誓:浪潮其實是想做智慧城市基礎數據運營的總包商,但每個項目一定會分包出去,不會“吃獨食”!

野心

按照孫丕恕所說,過去“老百姓並未感受到城市搞信息化帶來的價值”,那麼以往的智慧城市在某種程度上看,應該不算成功!

究其原因有幾點:首先從承建企業角度看,IT企業都是做項目,建設就走,項目沒有當保姆沒有管家,慢慢項目沒有人運營就“死”了;其次從政府角度看,智慧城市負責人一旦發生調動,就會導致項目不連貫,執行層斷裂,新的繼任者不熟悉情況或者不懂,都會造成智慧城市雷聲大雨點小。

而如果能夠有一個“管家”的角色,即智慧城市運營商,從規劃、投資、建設、運營四個過程來幫政府的負責人管,則會有效避免這些問題。

甚至,如果智慧城市的項目走上融資之路,那麼管家就更加會從中起到一個推動作用,不會不負責任,其實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的“玩法”。

是的,這就是孫丕恕試圖讓每個在搞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們都意識到的問題:“破”除項目制之後,孫要“立”的是一個新的生態。

簡單點說,這個生態,就是以浪潮雲及政府數據為核心的平臺,上面可以慢慢成長出無數開發者來開發應用,而這些應用都將通過“愛城市網”這個端口輸出給用戶。

舉個栗子:浪潮在濟南市做的智慧城市,市民們可以通過“愛城市網”查自己的社保公積金、違章查詢、駕駛證記分,以及失信被執行人查詢……等等跟政府數據對接的服務。

炮轟老模式 孫丕恕的“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究竟哪好?

在這個“愛城市網”的背後,是浪潮可以在政府授權的範圍內,隨時調用政府的相關部門大數據!

但是,浪潮要想在每個城市都做這樣的事,就必須有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孤軍奮戰,肯定沒戲!

憑什麼分一杯羹

談到智慧城市,孫丕恕能聊到眼睛發亮。

但是楊姐不得不思考:我大阿里和我大騰訊都是智慧城市的大玩家,浪潮又憑什麼在智慧城市領域裡分一杯羹?

孫丕恕的答案很簡單,浪潮具備AT所不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在長期服務政府企業的過程中,獲得了政府的信任;二來,浪潮經過這麼長時間為政府提供服務,其實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浪潮雲上跑著中國高質量政府數據。

其實老孫話裡話外的意思是:浪潮能拿到不少政府的數據使用授權!

不過楊姐個人猜想還有第三點:智慧城市已經提出很多年了,至今沒有令人驚豔的案例,其實也是問題不少的,而浪潮能夠提出一個明確的解決辦法,比如說總規劃、總包模式,不管具體執行起來是否有阻力,浪潮的目標非常明確——成為新的雲服務運營商、新的大數據運營商和新的智慧城市運營商。

在這種與過去智慧城市“分包制”玩法不一樣的情況下,其實各級政府智慧城市的相關負責人還是會願意聽一下新的辦法的——如果過去的玩法不能證明走得通效果好,那麼針對這些問題所琢磨出來的新模式,就更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正是浪潮的機會。

據楊姐蒐集的數據,浪潮現在已經與22個省、3個地市的政府機構進行合作!浪潮的政務雲業務已經持續四年市場第一,總共支撐了3萬多個應用——據說已經服務了中國8000多個政府部門、165萬多公務員和3.2億用戶。

以重慶政務云為例,在2015年上線以後到現在,已經運行了三年多,目前有1300多個應用在運行,浪潮為重慶570多個部門提供了雲服務。換句話說,浪潮已經把這個模式跑通並且“生造”出了一個政務雲的生態系統。

要知道,政府這個市場浪潮是從2014年開始做的,大概也就是在同時開始進行全國的政務雲佈局,同時也給企業客戶提供各種各樣的雲服務。到了2018年,浪潮發佈了“平臺+生態”的戰略,結合國家“一帶一路”開始佈局全球雲中心。

炮轟老模式 孫丕恕的“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究竟哪好?

而智慧城市肯定不是隻玩存儲和計算(雖然計算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數據運營”!

浪潮公佈的數字是:目前他們正為全國70多個省市政府提供數據運營服務——唉,看來這麼多年的政府信息化真沒白做啊!

當然,所有浪潮能簽下數據授權的政務雲其實起點都是浪潮雲的“計算力”。

浪潮雲未來將IPO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恩東的判斷,未來計算力將是主要生產力。計算力對於智慧時代來講,就像電力對於電氣時代,是衡量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一個指標。

在過去服務政企用戶的十幾年中,浪潮聯合合作伙伴在應用市場上已經推出了五大類服務,包括應用服務、安全服務等等一共五個大類200多個應用。

為了推動合作伙伴的積極性,浪潮還宣佈了一項“雲梯計劃”:在3年內,計劃投入30個億來使合作體系達到1.5萬家——其中,合作伙伴激勵上將投15個億,市場活動投入10個億,合作伙伴的賦能投入5個億。與此同時,面向全國企業市場開展上雲、上平臺、雲服務券的贈送活動,來加速推動企業上雲。

當然,浪潮雲作為將承接所有浪潮集團未來“大數據運營商”“智慧城市運營商”應用、服務的載體,孫丕恕對之寄予了厚望:不僅僅是業務基礎,也是資本市場的一顆重子!

是的,只有獨立IPO,浪潮雲才能保持更高的獨立性和估值體系。而這樣一來,浪潮雲的發展會更加快速,更具規模!

據孫丕恕透露,浪潮雲正在重組,已經進入第二輪融資,浪潮通過註冊的公司,作為原始的天使投資也進了第一輪。

“現在進入第二輪,我們要進一步讓大家認知浪潮雲。我們現在這些上市公司有不同的業務,那些業務有一些是傳統IT業務比較多,這個雲,浪潮變成新型互聯網企業,一切皆雲,雲是一切的基礎,這也是在說我們現在希望進一步把浪潮變成新型的互聯網企業的原因。

楊姐點評

說穿了,孫丕恕心裡是想充分利用過去十多年服務政府得來的那些數據資源,成為一個智慧城市的“基建運營商”!

這個基建,包括基於浪潮服務器、浪潮雲、雲上數據的一系列服務。而在此之上,孫丕恕希望的,還包括一個“總規劃”等角色。

其實孫丕恕很清楚,他所面對的最大的困難有兩個:一是城市的主要領導是否也認為需要成熟的運營商——如果這位領導不認為需要,那他就會把智慧城市業務分割成多塊,又分割成多個人,互相不通不連接,最終達不到智慧的效果。

二是,要想讓浪潮真的能夠做“總規劃師”,需要能夠協調各方利益!

儘管孫丕恕相當清楚,即便成為智慧城市運營商,浪潮也不是都幹,各種業務也需要分撥給合作伙伴。浪潮只能算個總負責人,出事還得擔著。

其實,具體怎麼做智慧城市,大家都還在摸索,至今也沒有幾個做得非常讓人感覺震撼的——或許就是因為這裡面並非全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一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