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滄海成桑田,在上海並不是傳說——位於申城東南角的東海之濱,就有一片在蘆葦蕩田上開荒耕種出來的熱土——老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佔地29.5平方公里長江泥沙沖積成的灘塗地,是亞洲最大的垃圾處置場,比澳門行政區還大0.3平方公里,來自上海市中心70%的垃圾在此進行無害化處理。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老港基地)

走在場區潔淨的馬路上,眼前是綠草茵茵、花枝搖曳、香氣四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長滿花花草草的山丘,事實上是在灘塗上挖坑填埋形成的巨大垃圾山。

老港的前世今生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上海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建築垃圾數量急劇上升,“垃圾圍城”迫在眉睫。市政府組織專家沿東海之濱百里灘塗反覆勘探考察、比較論證,以期為日益增加的城市垃圾找到出路。在專家們的眼中,老港東首這片荒蕪之地,遠離居民集聚區,幅員遼闊並以年均50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具有持久的發展空間;連接市區的大治河西接黃浦江、東連出海口,水系通達,方便城區垃圾船運至此。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經過慎密決策,上海市政府決定建設老港建築垃圾堆場。1985年3月12日,“老港基地”開始建設。吊機班長衛益民是老港發展的見證者。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上海的生活垃圾相對單一,以有機物為主,是搶手的農用肥,不需要做太多的處理。直至垃圾增多,必須集中處置。

老衛說,剛開始時,沒有先進的設備設施,垃圾清運全靠人挑肩扛。處理過程也簡陋,只在灘塗上挖一個2米長、1米寬的大坑,中間再分成4個“格子”,垃圾倒進格子蓋上土就算完成了填埋作業。後來填埋工藝逐步改進,給垃圾包上專用薄膜,用推土機壓實,防止汙水滲漏、除臭滅蠅,最終覆蓋泥土種上花草樹木。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至2008年,老港三個作業區完成使命,4000多畝填埋場鋪膜覆土封場綠化,200多種植物在垃圾山上落戶,不僅改變了老港的面貌,解決了地表土壤汙染和沼氣外洩問題,而且收到了固定土壤、改善垃圾堆場空氣質量等生態效益。

“老港廢棄物處置場”從1985年建設使用至今,6500萬噸垃圾在此遁形無跡。經過生態修復和景觀設計,不久的將來,老港基地將成為上海市首個以“環保再生”為主題的郊野公園。

滅蠅除臭是場革命

衛益民19歲進入老港基地,是基地工作近30年的“老司機”。當年“我坐在吊車的駕駛室裡,用抓鬥一斗一斗把垃圾抓到車上,再由卡車運到堆場進行填埋。”最苦的是夏天,垃圾腐敗速度加快,惡臭強烈,腐敗產生的熱量常令垃圾場周遭的氣溫達到四五十攝氏度。“那時沒有空調,一臺小風扇也解決不了問題,放點冰塊可以降溫,但臭氣難除,像是鑽進了毛孔,下班後即使是洗澡換衣,乘公交車人家還是躲著我們。”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不僅有臭氣,讓人生畏的還有蒼蠅。衛益民用手比劃著說,吃飯時一手扒飯,一手要不停地趕蒼蠅,動作慢一點蒼蠅就會跑到嘴巴里。如果穿件淺色衣服進堆場,出來時整個後背都是黑的,黏滿了蒼蠅。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已經退休的李四德,是老港處置場原滅蠅班班長。老李說,當時垃圾填埋很簡單,滅蒼手段單一,填埋場也成了蒼蠅繁殖基地,蒼蠅滿天飛,整個老港黑壓壓的一片,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干擾。

好在顧玉祥來了!他是出了名的滅蠅大王,因為滅蠅而成為教授級高工。李四德說,“顧玉祥是從加拿大留學回國的,專門到老港來消滅蒼蠅。”早上三四點,顧玉祥就來到垃圾堆邊觀察蒼蠅的習性,一直到晚上10點,認真觀察和記錄蒼蠅的活動規律。為了降低蒼蠅的抗藥性,最高峰期,他配過八種藥。但藥物滅蠅,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最高境界還是工藝滅蠅,這是一個質的變化。後來,老港有了填埋技術工藝標準——每填埋30釐米,就用推土機來回碾壓三次,把垃圾壓實,再用專門薄膜包裹。此乃一舉多得,既隔絕異味、擠壓了蒼蠅的生存環境,也解決了滲慮液(垃圾水)汙染。因為滅蠅,顧玉祥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勞模,他研究的滅蠅法獲得了國家發明獎。老港滅蠅班也獲得了上海市勞動模範集體稱號。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在垃圾填埋場四周,還有風炮,是專門用來噴射藥水對付臭氣的,這是總工程師周海燕和她的團隊攻關後的傑作。老港的填埋技術在全國領先,最早是從垃圾運輸車開始的。在填埋作業區,因為垃圾鬆軟車子開不進去。周海燕帶領團隊研發出一種鋼板,鋪在垃圾面上,作為車子進填埋庫區的“路”,這就是鋼板路基箱。由於車子能夠安全快速開上垃圾山,這種鋼板路基箱還申請了專利。

憑著堅韌和努力,周海燕獲得了“建設部勞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稱號,是了不起的“垃圾女王”。

垃圾處置迎來3.0時代

從1985年到2014年,老港填埋處置工藝技術標準經歷了從簡易填埋、準衛生填埋、衛生填埋三個階段的巨大轉變。到2010年,共有五期工程建設,其中一、二、三期已在2008年完成使命進行封場,形成了鬱鬱蔥蔥的綠色“山丘”。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四期工程於2005年開始運營。與之前相比,實現了五個“首次”:首次採用垃圾處理建設工程特許經營項目,採用BOT投融資模式;首次運用高維填埋垃圾新技術,提高了填埋場庫容,節省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首次構築起“人工”獨立水文地質單元,實現雨汙水分流,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首次採用現代化填埋氣收集與發電利用系統,有效地減少溫室效應;首次採用清潔生產工藝及封閉循環空氣冷卻系統,並建立起可控的監測系統。基於現代的環境保護理念,保障了垃圾處置過程中氣體標排無汙染的環保目標,實現了達標排放。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2009年9月,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發佈了《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規劃》。老港垃圾處置能力從單一填埋到沼氣回收、焚燒發電、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2010年8月,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開工建設,成為當年上海市重大工程。

在老港基地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同進,衛益民對工作環境的改善,觀感更為直接。作為吊車司機,老衛的夥伴從最初的輪胎吊到後來的固定吊再到目前使用中的橋吊。

對老港和上海環衛來說,世博會是個契機,更是一次蛻變。2010年上海實現了市區生活垃圾集裝箱運輸、老港碼頭無散落起吊的突破性變革。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眼下,老衛正與工程師們進行著又一項新的革新——遙控橋吊和遙控推土機。屆時,“老司機”們可以在遠離垃圾堆場的地方進行作業,減少與垃圾“親密接觸”。

周海燕說,垃圾處置這件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已經開工,新建的垃圾焚燒爐日處理量3000噸左右,垃圾焚燒所產生的能源可用於發電,加上沼氣發電和風力發電,形成了一個空中、地面、地下的立體綠色能源基地。除了自用,每年還可併網外輸4億度電。

老港“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休閒郊遊又有好去處

日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也已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建成,設計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6000噸,年上網電量可達6億度以上,相當於供給60萬戶的生活用電。作為亞洲最大的固廢綜合利用基地,老港始終在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大提高了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推動資源循環,也促進了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