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實驗12個,想拿高分必須掌握這些!

【教師資格常考12個心理學著名實驗】

教師資格除了教育學的內容比如教育基礎、教學、德育包括班級管理等內容,還會涉及到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也就會涉及到具體感知覺記憶思維、學生心理等大家學習起來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大家也應該在做真題時會發現不少簡答、材料分析往往涉及到教育實驗及其理論,比如去年秋季筆試突然讓大家跳坑的“賈德水下打靶實驗”。

小編今天總結了部分高頻教育實驗的考點總結,大家可以參考做做筆記。

三山實驗-皮亞傑

實驗內容: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小一點的孩子說不出來,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

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實驗12個,想拿高分必須掌握這些!


實驗結論: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條件反射實驗-巴普洛夫

實驗內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只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

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實驗12個,想拿高分必須掌握這些!


實驗結論:巴甫洛夫認為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於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作用”。

迷籠實驗-桑代克

實驗內容:桑代克將飢餓的貓禁閉於迷籠之內,餓貓可以用抓繩或按鈕等三種不同的動作逃出籠外獲得食物。

飢餓的貓第一次被關進迷籠時,開始盲目地亂撞亂叫,東抓西咬,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可能做對了打開迷籠門的動作,逃出籠外。桑代克重新將貓再關入籠內,並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貓做出打開籠門的正確動作所用的時間。

經過上述多次重複實驗,桑代克得出貓的學習曲線。該曲線表明貓逃脫迷籠潛伏期與實驗次數的關係。

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實驗12個,想拿高分必須掌握這些!


試驗結論:桑代克認為貓是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了打開籠門的動作。因此,有人將桑代克的這種觀點稱為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簡稱為“試誤說”。

白鼠實驗-斯金納

實驗內容: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槓杆或鍵,箱子的構造儘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槓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

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實驗12個,想拿高分必須掌握這些!


實驗結論: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並由此提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篇幅限制,點擊底部“更多”查看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