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面前,人类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源自人类的神经生理学特性

现代智能研究的成果表明,人工智能很显然是要造就大脑,而后才能显现出智能特征。英国实验心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人类的智能和人类的大脑一样,最好被看成是大量独立的创造性系统,这些计算单元平行地操作,它们各自都为某种信息而特别调整过,并为此种信息所激发。正如他所说的:“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特殊神经元的存在。作为中心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它们分别对感官输入的特定不变的的性质做出反应。”奥尔波特的陈述,主要表示每一种创造系统都是“取决于内容的”,也就是我们的认知活动并非与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有关,而与特别神经元结构必须与之发生共鸣的特定模式有关。

在现实生活面前,人类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源自人类的神经生理学特性

加德纳也指出,“如果想忠实地模拟神经的活动,那么从一定程度上说,着重关切那些尽可能为小的、与特定行为相联系的模块,就是有意义的。”这正像马克思也指出的那样,“所有体现智能的活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在现实生活面前,人类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源自人类的神经生理学特性

传统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把并非完善的民间心理学所阐述的“心灵理论”看作了“智能”的真理性理论,并把民间心理学应用到人工智能的开发上。在这里,无论是以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还是人工智能的哲学家,他们都完成了一种思维上的转换。对整个智能的认识变成了对纯粹心灵的认识,变成了脱离大脑物质载体本身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强加给人工智能的未来模型。

在现实生活面前,人类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源自人类的神经生理学特性

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智能的现实条件,所以注定了在联结主义出现之前的传统的人工智能的必然失败。当代哲学与科学的研究表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认识仍具有真理性。因此,制造、模拟人的大脑才是人工智能的真正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