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僅有的兩首作品之一,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

清末學者王闓運評價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這首252字的詩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得到古今大師如此一致的美譽?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從無人欣賞到曠世傑作

張若虛因寫詩的數量特別少,因此在唐宋時期並不著名,各家詩評很少關注此《春江花月夜》一詩,自然也無人承認它是曠世傑作了。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張若虛

自明代以後的唐詩開始收錄這首詩,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道:“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前並沒有人真正地重視它,很長一段時間內,它被歸入初唐四傑一類,後隨四傑地位的提高,才得到人們的重視。這首詩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感時傷逝的哲理詩,抒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

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此詩給以極熱情的和高度的評價。他說:“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聞一多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在描述“江”上,連續運用“春江”、“江流”、“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這些繁華似錦的景物,把春江烘托得象仙境一般。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春江花月夜》中最好的一句

詩人立於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

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後,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恆,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這種設問方式做詩在張若虛之前就有了,偉大的詩人屈原曾有過《天問》,表現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後的張若虛也發出了對宇宙的疑問,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詩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識。以這種方式做詩也常被後世詩人所仿效,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和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最好的例證。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當然,《春江花月夜》中句句都好,都值得細品,只是我認為沒了這個“偉大的疑問”,整首詩會缺一些思辨的色彩。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春江花月夜》引發的思考

在我們品味過這些美好的意象之後,會有進一步的思索,“他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惆悵和哀怨。”“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創作影響,亦是深遠的。曹雪芹在他的鉅作《紅樓夢》中,表現了林黛玉寄人籬下、悲嘆自己的遭遇和孤寂的身世、最能夠傾瀉她肺腑中的悲悽痛苦、莫過於是那幾首:《葬花詩》、《桃花行》……諸篇。更在《風雨夕悶作風雨詞》一章裡言黛王“擬春江花月夜”之格,寫了“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悽楚纏綿,催人淚下,可見《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影響之大。

詩中的頂峰,偉大的詩!

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